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道的化身。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
“道”为最高信仰。因而,从道教创立伊始,老子就被奉为至尊天神。

    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诏以二月十五
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诏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
休假一日。

    /* 9 */ 第一部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公元前538 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
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
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
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
丘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丘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丘观祭神
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孔子在这
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给了他一些赠言,
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
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
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
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
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孔
丘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
如虎啸雷鸣。孔丘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大意就说,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
听到孔丘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
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
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
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
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丘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
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
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听
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
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
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
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
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
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
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说:“先生之言,
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
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
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
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
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
真吾师也!”

    /* 10 */第一部分道如何生万物

    《老子》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
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道”的本来意义是道路的道,故从首、从走,引申而为规律、法则的意思。
春秋时期,“天道”是指天象运行规律:“人道”是指人的行为准则。老子总结
吸取了“道”的种种涵义,把它上升概括为具有事物存在的实体和发展变化的规
律两个特性。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道”的派生者。“道”
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万物之宗。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万物是可以言说的,而产生万
物的道,却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万物是可以命名
的,给万物命名的道,却是不可以命名的。因此,无名之道,才是产生天地的始
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它
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和形象的玄者。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
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是空
虚无形的,可是它永远也用不尽,十分渊深,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不知道它是由
谁产生的,只知道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

    关于“道”的产生,宇宙万物的过程和模式,老子也作了具体说明。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
是说,“道”实质上是“无”,“一”是代表由精神性的“道”产生具体万物之
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物质整体,即阴阳未分的宇宙混沌本体:“二”是指宇宙元
气分为阴阳:“三”是阴气、阳气和冲气。三气变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
具备,就可以生芸芸万物了。

    因此,总体上来讲,老子的“道”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物质实体,而是虚构
的恍惚不定的精神本体,它不能被经验感知,无形无象,是万物的祖宗,是天地
产生的总根源。

    /* 11 */第一部分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

    “不出门就能够认识天下”,这是“涤除玄览”的通俗解释。

    涤除玄览是老子认识论哲学的集中体现。老子认为,认识最高本体的道,必
须从复杂、多样的耳闻目见的感觉经验中挣脱出来,要站在更高处去认识。此即
他所说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指在心灵深处,以道镜自鉴自察,除
去污垢。所谓玄览无疵,就是把内心直观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镜子,如果能够把
这面镜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即人的内心不染外物,保持最大空虚
和安静,这样万物就会自然呈现在面前,为人们所认识。

    “道”既然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当然也是人的认识对象。人只要认识了“道”,
就是认识了一切,不必要去认识外界事物了。因此,老子反对认识客观世界的具
体事物,更反对用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以至取消感性认识。他说:“无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也就是说,人追求物质欲望,享受各
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就把人的感官接触、
认识外界事物,看成是一种极大的危害。他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谨。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是说,人们要堵塞住耳目口鼻这些感官的窍穴,
关闭感官的门户,才能终身没有毛病;如果打开感官的门户,积极认识事物,将
是终身不可救药。

    老子认为,认识事物,不要到客观世界中去认识,特别是认识“道”,更没
有必要到实践中去体认。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这就是说,人在认识事物时,不出门就可以认识天下万物,不看窗
外就可以知道天下万物产生的规律,你越广泛深入地接触世界,你得到的知识就
越少。因此,“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种认识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天文学有密切联系。观察天文,
只能用从旁静观的办法;求得天道运行的规律,光靠“观”是不行的,要靠“玄
览”,即是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玄览”是用思想不是用感官去览,是一种神
秘的直观。

    /* 12 */第一部分柔弱胜刚强

    老子在其哲学体系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
尽,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这个观点运用到人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

    首先,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他以人的身体为例,说人活着的时候,质
体柔弱;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又以草木的质体为例,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
候,质体是柔软的,衰败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