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138 年,西汉武帝时,张骞应朝廷招募率人出使西域,中途为匈奴人
扣留,一扣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出。到公元前119 年,张骞带了大
量的牛羊、金帛等财物再度出使西域。作为汉帝国使臣的他不辱使命,与西域诸
国结盟交好,在历史上成为开放外交的典范。
张骞青史留名与汉武帝和当时的国家政策不无关系。出使西域结盟交好,本
来是为了联合大月氏等西域国以夹击匈奴的需要,张骞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但这
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汉帝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自然环境不同于中原。西域的宝石、玉器之类质地上乘,和田美玉名闻
遐迩、苜蓿、核桃、葡萄、胡萝卜等则更是中原内地所没有的。西域自古多以畜
牧为业,那里的马匹膘肥体壮,亦为中原所罕有。
张骞是有心计之人,一路上精选了许多宝石珠玉、奇木,外加精选的坐骑,
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带回长安。武帝见物甚是喜欢。张骞所带回来的奇木及粮
食的种子,在中原及全国许多地方得到栽种,良马也得到繁殖。特别是这些良种
逐渐与中原原有农作物、牲畜相杂交,很好地适应了中原等地的气候、水土条件,
培育出了许多新良种。张骞带回的珠宝玉器,传来了西域的工艺思想,影响了中
原地方的美术、音乐,西域的乐器也传到中原。另一方面,中原的丝绸、冶铁技
术也传到西域,丝绸之路逐步开通。两千多年来,这些西域文化交融于中原文化,
浇灌出欣欣向荣的中华文化。
王夫之在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时,特将张骞出使西域一事作
为例证。他说,张骞为了迎合武帝的嗜好,从西域搞了许多珍奇宝马之类。西域
的文化由此传入中原,促进了文化交流,推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进程。然而对张
骞来说,这些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是他当初寻宝所始料未及的。
王夫之的历史理论是深刻的,他讲到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欲望要求,讲到社会
组织结构演变,也讲到农民起义对社会历史变革的推动作用。可贵的是他还能从
文化开放、融合会通的问题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
/* 135 */ 第三部分:谁来做皇帝?
谶纬之学是汉代儒学的内容之一。谶是预言,纬是对经而言,是对经书的注
释。由于这些注释后来也变成了一种预言,所以谶和纬也就难以分开,统称谶纬。
汉代儒学,核心理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天人感应说把异常的自然现象
说成是上帝对人行为的反应,于是判定是对谁的行为的反应,判定这种反应是批
评还是表扬,这成为汉代儒者最重要的事业之一。由于各人的见解不同,甚至受
现实政治和利益的干扰,对上帝意志的解释也就往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盼望有一种明确的或比较明确的解释,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西汉末年,
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都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要解决这些危机,需要一位圣人
出来,挽救时局,带领人民实现天下太平。人们也迫切希望,上帝能指派这样一
个人来。于是儒者们或直接预言,或者借注释儒经假托神灵说出预言。这些预言
经过整理,形成书,就是谶纬书。
谶纬的核心,是指出该由谁来做皇帝。当时一个叫王莽的,掌握着权力,又
用自己的行为取得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拥护,于是就有人造了谶言说,上帝让王莽
做皇帝。借助谶言,王莽果然做了皇帝。但是王莽由于政治失误,不仅未能挽救
危机,反而加重了混乱。在战争中,一个叫刘秀的取得了最后胜利,于是就有人
根据谶纬书,说上面的许多预言,都是说该由刘秀做皇帝。东汉以后的三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皇帝们一般都要根据谶纬,证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同时,也有
人利用谶纬,说自己该做皇帝,给执政者造成麻烦。于是执政者开始禁止谶纬书,
隋代、唐代,对谶纬的禁止更加严厉。唐代以后,谶纬书基本上被禁绝了,今天
只能从各种古代书籍中看到只言片语。
汉代最重要的谶书是《河图》九部、《洛书》六部,内容据说是从上古黄帝
开始,历代英明的君主所接受的上帝任命的预言。它们的纬书有30部,内容据说
是历代圣人对上帝预言的解说。其他儒经,每部经都有自己的纬书,经过整理,
由国家认定的有36部,合计有81部。
/* 136 */ 第三部分: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时期一次重要的儒学会议。
依据儒学的基本原则,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制订礼仪制度,主持校订经
书的文字,裁决儒学中各种争论的是非。因为天子是天所任命的君主,他的话代
表着天意。
独尊儒术之后,对儒经的解释发生了不同意见。早在西汉时代,汉宣帝(公
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就曾经召集当时的著名儒者,在石渠阁开会,讨论儒
学中的种种问题,并由汉宣帝裁决争论中的是非。由于汉宣帝喜欢《春秋谷梁传
》,所以在论争中,《春秋谷梁传》取得了胜利,并且由国家设立专门研究、传
授《春秋谷梁传》的学官。
又过了100 多年,儒学又产生了许多分歧。于是东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有关
官员和著名儒者,讨论有关儒学的名词、概念的阐释和定义,讨论儒学的各种规
定和制度,以及历史和现实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儒者们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但
最后裁定的权力是皇帝。这次会议讨论的结果被记录下来,称为《白虎通义》,
意思是,在白虎观决定的、对儒学普遍适用的解释。
《白虎通义》记下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天子”。《白虎通义》道:皇
帝把天作为父亲,把地作为母亲,所以称为天子。又问:历代的帝王,德行有好
有坏,为什么都称为天子?回答是:因为他们都是天所任命的。问爵位有五等,
为什么?回答是:效法五行。问也有爵位只有三等的,又是为什么?回答是:效
法三光,即日月星。这显然是董仲舒的官制效法天意的思想。问:妇女为什么没
有爵位?回答是:因为妇女是阴类,不和外人打交道,所以她们有“三从”的义
务,即出嫁前服从父亲,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死后服从儿子。
讨论完人间的官制,开始讨论神灵和祭祀。比如问:什么是五祀?回答是祭
祀门、户(窗)、井、灶和中霤(屋檐或堂屋)。问:什么人可以祭祀?答:只
有大夫以上级别的人才可以祭祀。又如神稷,问:王者为什么有社稷?答:为天
下求福报功。如此等等。
祭祀是礼制的主要部分,讨论祭祀,也就是讨论礼制问题。比如问:天子为
什么一定要在庙里派遣大将?答:表示听祖宗的话。
董仲舒提出的灾异问题、阴阳五行问题、人的本性问题、自然物的性质以及
婚丧的礼仪,白虎观会议都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的记录,是汉代儒学的纲领性
文件,也是以后儒学的纲领性文件。
/* 137 */ 第三部分:早熟的思想家———贾谊
贾谊出生于西汉初年,即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 年),死于汉文帝刘
恒前元12年(公元前168 年)。他是河南洛阳人,曾经两次做过太傅。他从小好
学不倦,并得到名师张苍的指点。张苍是荀况的学生,又是秦朝的博士,最精通
《左氏春秋》。贾谊以张苍为师自然获益匪浅,他年纪轻轻,就能熟悉历史、评
论历史,写出了《过秦论》,留传千古。
刚刚18岁的时候,贾谊在河南郡中就颇有名气,因为他能背诵诗书,又能写
文章,被视为天才。河南郡守吴公发现了他,爱其才,“召置门下”,十分器重。
吴公非等闲之辈,多有政绩,善于安抚百姓,“治平为天下第一”,汉文帝即位
以后便把他从河南调到朝廷,升任延尉(司法长官)。接着,吴公向汉文帝推荐
了青年才子贾谊,文帝召贾谊为博士。这可不寻常,“贾生矫矫,弱冠登朝”。
同朝的博士比较多,而贾谊最为年少(时年22岁)。可是,“每诏令议下,诸老
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别人表达不出来的意思他能表达,别人讲不出来的
话他可以讲出来。面对这位早熟的思想家,“诸生于是以为能”。不到一年时间,
汉文帝提升他为太中大夫(高级的顾问官)。
贾谊任新职后,积极向文帝上书,建议发展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定制度,
兴礼乐,使国家长治久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打算要他“任公卿之位”。
可是,周勃、灌婴这一帮老臣看不起年轻的贾谊,在文帝耳边进谗言,说他“年
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听信谗言,疏远了贾谊,把贾谊调出朝廷,
去做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受了委屈,怏怏离开朝廷。在赴任途经湘水的时候,
他想起了正道直行而遭到谗言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并引为同调,写了情词
忧伤的《吊屈原赋》。到长沙后,他不以个人遭遇为怀,仍以天下为忧,继续上
书文帝,要求多方面的经济改革。
四年过去了,汉文帝思念远在长沙年仅28岁的贾谊,于是把这位被逐出朝廷
的“逐臣”又请了回来,并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召见了贾谊。文帝对有关鬼
神的许多事情弄不明白,一一向贾谊请教,贾谊都能回答。谈话到半夜,十分投
机,文帝高兴得把座位移向贾谊。文帝叹服贾谊的学识,自愧不如,事后对人说
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可惜,文帝对贾谊知而不用,
这次贾谊回朝廷并未封官,只是改迁为梁怀王刘揖(文帝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
贾谊满腹经纶,才为世出而不为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