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贾谊回朝廷并未封官,只是改迁为梁怀王刘揖(文帝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
贾谊满腹经纶,才为世出而不为世用,这是他一生的悲剧。

    /* 138 */ 第三部分:龙蛇之叹

    扬雄是西汉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
说,其哲学著作有《太玄》、《法言》。

    扬雄年轻时有抱负,而且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他读书“不为章句,训诂通
而已”。他为人俭朴舒缓。由于他有点口吃,不大善于言谈,他喜欢深思。清闲
之时,常爱作些辞赋。

    当时,四川的司马相如善长辞赋,写来博大又华丽,温和而典雅。扬雄非常
仰慕他,每次作赋,总爱有意识地摹仿他的作品。后来,扬雄又读了屈原的作品,
觉得屈原的文章比司马相如的还要精美。可是他却想不通,为什么像屈原这样才
华横溢的人,却不为世道所容,被迫写下《离骚》而投江自尽。每当读到屈原的
作品,他心里都感到悲怆,常常为之黯然泪下。他开始感到:君子适时,就能施
展自己的才华;不得时,即使是龙,也只能像蛇一样。在政治腐败的时代怀才不
遇,这是命运不好呀,何必要委身于江湖呢?于是他开始著述,常常选取《离骚
》的文句,反其意而用之。

    到晚年,扬雄认为辞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便转而研究哲学。

    /* 139 */ 第三部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行同伦。但由于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没有制定出一套集道德规
范、法律章程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哲学体系。

    汉武帝时,时代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也需要有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于
是汉武帝便招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东西。

    在第一次命令举“贤良”的时候,丞相卫绾奏:“所推选的贤良,其中有以
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为业的,他们只能扰乱国政,请将这些人罢免。”
汉武帝表示同意。

    董仲舒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
说:“《春秋》讲大一统,这是千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做老师的各执不同
的学说,普通人各有各自的见解和言论。百家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
此使统治者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而且如果老是变更法令制度,臣下、人民将不
知所守。因此,我认为,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的学说的言论,
都杜绝其兴起的根源,不要让他们与儒家争道。这样,邪谈怪论便会灭息,然后
天下便有一致的条例准则和明晰的法令,人们便知所从了。”

    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
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
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建议受到武帝的采纳,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
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
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
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 140 */ 第三部分:君权神授

    董仲舒非常重视天人关系的问题。他说自己根据《春秋》里记载的历史事件
来观察“天人相与之际”,感到非常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天人相互交涉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权的成败兴衰。在他看来,天人之间并非相互不相干,而是相
互交涉、相互影响的,阴阳五行、自然现象及人类社会都是根据天意构成的一个
相互制约、动态协调的大系统。

    为了论证一统专制的合理性,董仲舒把君主说成“天命”或“天意”的执行
者。他认为,一个人成为君主,并非人力所能决定,而是自然如此的,这就表明
那个人是由于禀受了天命才成为君主;君主执掌生杀大权,发号施令,统治天下,
他的权力是“天意之所予”;君主居于上天和人民之间,上天的意思通过君主而
贯彻到人间;君主号称为“天子”,上天与天子就如同父亲和儿子,儿子遵从父
命,君主服从天命;君主和人民的关系也是一样,天下之人都要服从于君主,这
就好比孩子归顺父母。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君权神授的观点,它的意思无非是说
君主是执行天意的,而天意又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
君主的统治。

    /* 141 */ 第三部分:天人感应

    这是董仲舒创立的天人关系学说。

    中国古代传统,把自然界中,特别是日月星辰的异常变化看作天意的表现。
认为这是天向人们预告吉凶。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发现,许多被认为是天意表达
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天向人们预告吉凶。于是得出结论说:“天道自然。”天道
自然的意思不仅是说那些异常的自然现象不是天意的表现,而且说事物的存在和
运动都是出于自己的本性,与其他事物无关。然而一系列的事实表明,事物的存
在和运动状态往往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的。比如,拨动这个琴的宫音弦,其他
琴的宫音弦就会作响;磁石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会吸引铁制品。类似的现象积累
起来,到秦、汉之际,终于使人们得出结论说,一个存在物可以和其他存在物发
生感应,气是它们感应的中介,传递着相互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宗教观念,汉朝初年就有不少思想家把物与物之间的感应推广到
天与人之间,认为天与人也可以发生相互的感应,特别是可以和君主发生相互感
应。君主的行为,会感应天显示某种现象,以表示自己的意见:赞扬还是批评。

    在前人基础上,董仲舒进一步指出,人的行为,特别是君主的行为,必定和
天发生感应。君主行善,即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去做,天就会降下祥
瑞,即于人有益的异常现象;反之,君主不按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去做,天就会降
下灾异,即对人有害的异常自然现象。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还指出,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的现象,
恶事会感应出坏的现象。人的阴气会和天的阴气发生感应,人的阳气也会和天的
阳气发生感应。这样,如果发生旱灾,就可以造一条土龙,在地上发出阴气,从
而感应天的阴气加重,降下雨来;如果发生涝灾,可以击鼓,使地上发出阳气,
感应天的阳气加重,使天放晴。

    /* 142 */ 第三部分:人的命运

    董仲舒在论证了天人同类之后,又进一步解释了“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

    首先,他肯定同类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如声音的共鸣、天气对
疾病的影响等等,都属于“物之以类动者”,他把这类现象称为“同类相动”。

    其次,他运用“同类相动”的原理来说明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在他看来,
人既然与天同类,那么人的命运自然就与天连在了一起,“天地之符,阴阳之副,
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那么天与人是怎样相互
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呢?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里所谓“道”就是
指仁义道德和礼乐教化。他认为天是一个冥冥之中有意志的监督者和主宰者,它
任德而不任刑,好生而恶杀。人,特别是人间的统治者如果不行仁义,施行“虐
政”,那就违反了天意,于是招致自然灾害,而灾害的出现就意味着天对人发出
了“谴告”;如果人受到谴告仍不悔改,那么天就用怪异现象对人进行威吓;如
果人受到威吓之后还是不能改正,那么人就会遭受“伤败”、“殃咎”,作为统
治者来说,也就是要遭到国家灭亡、政权垮台的下场。反之,如果统治者施行德
政,那就是顺从天意;顺从天意就可以得到天的奖励,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这就是所谓“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学说里既有丰富的系统思维,也有荒唐的类比。他
把天加以神化,一方面是要通过天来提高人间统治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借助
天来威慑和约束人间的统治者。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他前一方面的意图被封建统
治者有效地利用而成为现实,后一方面的愿望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厢情
愿的空想。

    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目的论对《春秋》里记载的自然灾害和天象变化进行歪
曲神秘的解释,又把儒家学说同阴阳家的学说结合起来,为两汉时期流行的谶纬
迷信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 143 */ 第三部分:性三品

    据王充说,周代有个叫世硕的,曾写过一部《养书》,论述人的本性有善有
恶;并且孔子的弟子漆雕开、宓子贱等,也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孔子曾经说过,
上层人是智慧的,下层人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王充认为,这说明
孔子也主张人性有善有恶。

    董仲舒继承荀子的主张,认为只有本来的状况、不经过教育就具有的东西,
才是人的本性。因此,孟子的性善说是不对的。这就好比米是从谷子中出来的,
但不能把谷子说成就是米。并且人是由阴阳二气聚合而成的,阴的本性是恶,阳
的本性是善,所以人的本性也有善有恶。

    孟子、荀子都是从社会现象上推论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而董仲舒却首先从构
成人的身体质料分析人的本性,为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学说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