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柔弱;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又以草木的质体为例,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
候,质体是柔软的,衰败之后,就变成僵硬的了。进而推出一般结论:“刚强”
的东西已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另外,他认为,只有“柔弱”
的东西才能承受外力,刚强的东西则容易摧折。比如说,高大强壮的树木容易引
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折,而柔弱的小草却能随风飘摇,永远不会折断。老
子还以水为例说明柔弱的作用。

    因此,老子叹息说,这种柔胜强、弱胜刚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
有人能从中得到启迪,从而真正认识到柔弱对人生的意义。相反,人们却自我表
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教人处世的警语。

    其次,老子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他以江海作比喻,
认为江海处于低洼的地方,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流,百川都汇归江海。圣人具有
“处下”、“不争”的品格,所以能够处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受害,
乐于拥护他而不厌烦他。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也不会招来怨
恨和罪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也就是说,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
前,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在老子看来,“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也
叫做“守雌”。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些主张,例如说,委屈反而能保全,屈枉反而能伸张,
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又说,善
于作将帅的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激怒,善于战胜的人不对抗,善于用人
的人对人谦下。

    在“柔弱”与“刚强”这对矛盾当中,能够看到“柔弱”的作用,是老子的
独到之处,也是他的深刻之处。这些都是他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许多事物的转化
例子中得出的结论。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方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
而我们需要批判地认识老子的这一思想。

    /* 13 */第一部分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曾经多次回家省亲,经常劝母亲随他一起去周;他的母
亲在陈国相邑住得很久了,人熟地熟,不愿意远迁到其它地方了。日月如梭,光
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有一天,老聃忽然得到家讯,说他母亲病危,老聃于是报请天子,赶快回家
看望。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
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
而坐,沉思冥想,忽然觉得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
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老聃的家将和侍女们都感到很奇怪,等他醒来时,问其缘故。老聃说:“人
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
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
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
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
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
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大意就是说,人是有情也有智的,如果能够以智
统情,那么就不会产生很多混乱了,许多事情也能想得很开了。

    于是,家将问道:“智怎样才能统领情感呢?”老子说:“人之生,皆由无
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
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
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
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
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也就
是说,人有骨肉之情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看透骨肉之情的根源和本质,一
味地痛苦,就会违背自然的道理。众人听后,都感到豁然旷达。

    /* 14 */第一部分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碌碌无为”的意思。

    “无为”是老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
他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
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
贼越增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
越是难以管理。

    老子对“有为”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说道,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
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也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着锦绣
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精美的饮食,搜刮更多的财货。老子指责这样
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是对春秋时期社会场景的确切描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顺其自然,这样做,统治
才能得到巩固。

    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提出是有其理论根据的。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
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就是空虚而看不见的,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例如车
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瓷碗等器皿,如果没
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
处,也不能住人。因此,老子说,无和空才是有用的。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
有所作为。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做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
治理,这样一切事情都会很顺利。

    /* 15 */第一部分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

    《老子》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这个思想,为后来人们
所熟悉。这段话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
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即使有了器具、车船、武器,人们也
不去使用它们。甚至连文字也不要。必须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使人民
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
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
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
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
国家混乱。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
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发展观。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
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
“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
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每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
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人
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 16 */第一部分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
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
证规律。老子的这个思想是辩证法的一个体现,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在纷繁复杂的
世界中、在众多的烦恼中找到心灵慰藉的方式。

    老子说过的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
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
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
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
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塞翁失马”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同村
的人知道了,都来安慰他,劝他别发愁,保重自己的身体。这位老人非常感谢大
家的关心,他说:“我没有发愁,丢马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呢!”过了
几个月,这匹马又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同村的人知道后,都来向老人表
示祝贺,老人说:“我的马是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可这不一定是好事啊!”
不久,他的儿子骑着这匹马,把腿摔坏了。乡亲们又来安慰他,他说:“没什么,
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呢!”不久,边塞发生战争,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被征入伍,到
前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