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上正是对司马氏篡权阴谋的嘲讽。嵇康的言行妨碍了司马氏的篡权阴谋,于是
他的不拘礼教、崇尚自然,在当权者眼里就成了“轻时傲世”和“有败于俗”,
结果司马氏集团残暴地将他杀害了。

    /* 179 */ 第三部分:只要你高兴,音乐都是欢快的

    这是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的主张。他认为,五音、五色、五行以及天地
万物,都是客观的存在。五音有好听的,有不好听的,就好比各种气味,有好闻
的,有不好闻的。无论声音的好听不好听,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无论社会上的
秩序是太平的还是混乱的,都不能叫它改变。人的主观上的爱好与憎恶,悲哀和
欢乐都不能改变它们自己的规律。

    有些人所以听到音乐而感到悲哀,这是因为他心里本来就有悲哀。在音乐和
声的震动下,心里有哀的人会觉得更加悲哀;心里有乐的人会觉得更加快乐。嵇
康进一步举例说:“一个人是个贤人,我心里喜欢他;另一个人是个愚人,我心
里憎恶他。贤愚的性质是属于那两个人的,是在外的;爱恶的情感是属我的,是
在内的。同理,音乐的好坏是属于音乐的,是在外的;悲哀是我的感情,是属于
我的,是在内的。因此,音乐只有好坏,并无哀乐之名。”

    音乐确实能感动人,但不能因此就以为音乐有哀乐。音乐的主要性质就是和,
比如酒的性质是甘苦。有人听了音乐觉得悲哀,有人听了觉得喜欢,就好比有人
喝醉酒就发怒,有人喝醉了就狂欢。就这一方面说,音乐是无常的,但不能因此
就说音乐哀乐。

    /* 180 */ 第三部分:刑场上的琴声

    有一年,嵇康到汲郡共北山中采药,遇到一名叫孙登的隐者。嵇康久闻孙登
之名,想同他谈上几句,可是孙登却默然相对。快要离开时,嵇康又问孙登:
“我们快要告别了。先生难道没有什么可以指教我吗?”孙登见推辞不过,才慢
条斯理地说:“你才多识寡,难立于当今之世啊!”说完便匆匆走了。

    景元年间,钟会当上司隶校尉,对嵇康一直怀恨在心,便设计对他加以陷害。
钟会先是诬说吕安调戏其兄吕异的妻子,说他淫秽不孝。吕安与嵇康素为好友,
便请嵇康为他作证,嵇康不忍负心卖友,因此受到牵连。钟会抓住此事,借题发
挥,向魏文帝献策:“嵇康打算帮助母丘俭谋反,多亏山涛没听他的,他才没有
行动。过去齐国杀华士,鲁国杀少正卯,都因为他们危害社会,扰乱教化,因此
圣人要杀掉他们。现在嵇康、吕安言论放荡,非议圣人的经典,是帝王所不能容
忍的,应借这件事清除他们,以纯正社会风气。”文帝听信了钟会的话,便把嵇
康逮捕入狱。嵇康身遭横祸,心里悲愤,于是写了首《悲愤诗》。他在诗中写道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内负宿心,
外赧良朋。

    在嵇康临当就刑的时候,三千名太学生拜嵇康为师,并向司马政权请愿,可
是嵇康终不能幸免于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嵇康从容不迫,脸不改色。他看一眼日影,叫人们要来
一张琴,然后轻轻地弹起《广陵散》这首曲来。弹罢琴弦,他自言自语地说道:
“当年袁教尼想跟我学《广陵散》,我常常嘲笑奚落他。如今,《广陵散》从此
绝传了!”

    这首《广陵散》从何来呢?原来,稽康曾游学于洛西,夜宿在华阳亭,一个
人悄悄地抱琴而弹。夜分,忽外面有客人求见,自称古人,于是两人共谈音律,
言辞很动听。那人要过琴,弹了一首曲,声调非常优美,简直无可比拟,这就是
《广陵散》。然后,客人又把这支曲传给嵇康,要他发誓不再传给别人。客人也
不说出自己的名字。

    弹完《广陵散》,嵇康便平静地就刑了。

    /* 181 */ 第三部分:少年奇才,锋芒毕露

    王弼,字辅嗣。山阳郡高平人(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一说今山东金乡
县)。魏黄初七年(公元226 年)生,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 年)。死时年
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当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这与他的家世和
自身的勤奋都密不可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万卷图书是他良好的读
书条件,王弼自然得益不少。他的祖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所以,
王弼受其影响,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也包容了老子的学说。刘表占据的荆州,也
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

    少年王弼不仅从小学习、研讨儒、道,常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是一个多才多
艺的少年。他知识丰富,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辞藻,却有
真知灼见。从十多岁开始,就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老子无为的思想、思辩的哲
学,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汪洋恣肆,通脱善辩,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年纪未上20岁的王弼,对哲学问题已有了相当深度的研究。对已成为时尚的
玄学思想,作了深刻的思考。所以,年轻的王弼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有一天,王弼去拜访他的父辈裴徽。裴徽当时虽然只是个吏部侍郎,但在思
想界却享有盛名。裴徽一见王弼,就很惊异,竟至马上把当时哲学领域的尖端问
题向王弼提出来,他说:“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无已,何邪?”这是关于有与无、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用学术界尚
未解决的问题去问年轻的王弼,足见裴徽对王弼的看重了。王弼则根据自己的研
究和体会,明确而又简洁地回答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为训,故言必及有,
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圣人指孔子。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见
当时儒道合流的事实。王弼的回答,就照顾到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
观念,妥善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这就把前辈学者的研
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以无为本,现象与本体相结合的哲学体系。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何晏极为赏识王弼,由衷地称赞他说:“仲
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何晏很器重他,并推荐他做了
一个台郎。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识卓出、善谈玄理之人,而对做官的具体事务既不关
心,也不是他的长处,所以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王弼在世俗的为人处世方面确
实存在很多毛病,他清高自负而瞧不起别人。他善于论辩,论辩时不留余地,不
留情面。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大家公认,他却常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所以,
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后来都把关系搞僵了。

    正因为他不善做具体事务,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哲学的研究中,所以,在魏正
始十年,他把小小的台郎的位置也弄丢了。当年秋天,年仅24岁的王弼,被时疫
夺去了生命。一代奇才、一颗智慧之星从此陨灭了。

    王弼人虽死,但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了很多著作。据史载,有《老子注》、
《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还有早已佚失的《
王弼集》5 卷。他创建了自成一家的哲学体系,在经学、哲学领域内取得了巨大
的成绩。在当时,以至后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82 */ 第三部分:贵无论

    王弼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无;无本身无形无象、
不可名状,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但是一切有形有象,可以名状的具体事物都
根据它才能成立,所以无就是终极根本。他也把这个根本称为“道”。无本来无
形无象、不可言说,但是因为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它才能生存,所以把它比喻为道。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无形无名的道,王弼则进一步把道的含义直接解
释为无,认为事物的产生以及事物功能的实现都是由它决定的,因此它是万物宗
主:“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
之宗也。”“万物之宗”就是统摄万物、决定万物、产生万物的终极实在。

    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
并从本末体用的角度说明有和无的关系。“观其所由,寻其所归”,凡事都应
“举本统末”,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根本或宗主。就天地万物来说,大千世界的
万物不同只是表面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根本和更原始的宗主,
那就是无,它决定了万有的存在。万物以“有”的方式生存,而“有”既开始于
无又依赖于无,因而“无”就是万物的根本。

    以无为本的思想表现于人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的治理,那礼仪制度,甚至仁
义原则,也都是有,因为它们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产生礼仪制度的东
西,那仁义背后的东西,是无。这个无,也就是人们的心,特别指制定礼仪、规
定仁义的原则的圣人和贤者的心。

    概括起来,无是无形无象甚至连名称也没有的存在,有就是有形有象或有名
可称的存在。无是有的根本,有是无产生出来的。无就好比是母亲,有就好比是
子女;无就好比是根本,有就好比是枝叶。要把握住有,要将有做得好,必须首
先把握住无;把握住无,就能把握住有,把有做好。这是王弼对世界深刻的观察,
也是王弼对当时儒学过于重视礼仪制度,反而不能很好地贯彻礼仪制度的反应。

    王弼用这样的观点看待《老子》一书,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句话,
那就是崇本息末。即重视根本,让枝叶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