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论,批判了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他的见解轰动全国。
萧子良看辩不过范缜,就用功名利禄收买,遭到拒绝。
范缜贬于广州数年,调回京城,任中书郎、国子博士,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范缜一生有许多著作,《梁书》谓有十卷,现存有《神灭论》、《答曹舍人
》两篇。《梁书》、《南史》均有其传。
/* 187 */ 第三部分:花落在玉床还是粪坑?
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其所处的时代,
佛教在中国盛行。当时的竟陵王萧子良非常信奉佛教,到处邀请著名的大和尚来
宣讲佛教的道理,有时候还亲自给大和尚们捐献粮食,供应茶水。民间的人都认
为他这样做有失身份。当时,范缜在萧子良门下做食客,常在旁说些反对佛教因
果报应的话,因此,萧子良很恼恨范缜。
一天萧子良坐在后院赏花饮酒,看见范镇在一旁,就嘲笑说:“你不是不信
因果报应吗?那为什么世间有富贵贫贱之分呢?”范缜指着前面一树花说:“人
生犹如这树枝上的花,同在一枝一蒂上生长,疾风吹来,随风飘转,有的穿过帘
子帷幕落到玉床坐席上,有的掠过篱笆矮墙掉进粪坑里面。落在玉床坐席上的就
是殿下您,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我。富贵贫贱虽然如此悬殊,可是因果报应究
竟在哪里呢?”
萧子良无言可对,又不能压服范缜,心里更加忌恨范缜。
/* 188 */ 第四部分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
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
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将受害惨重。于是他
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
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
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
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
来就叫做“竹竿山”。
还有一个有关韩愈的故事。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
害得百姓好苦。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
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
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
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
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韩愈(约768…824 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
之首,中华五圣之首———文圣,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韩愈在文学上,
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韩愈
的“性三品说”在哲学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就是说,人性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情是后天产生的。
性的内容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喜、怒、哀、
惧、爱、恶、欲(七情)。性情人人都有,但程度不同。韩愈认为,这种差异也
是天生的,因而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相应的情也有三品。根据这种理
论,韩愈提出对上等人用“教”的办法,对下等人用“制”的办法,使之“畏威”。
这种理论同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一
脉相承的。性三品说,必然导致英雄史观。韩愈所谓的,历史由“圣人”创造,
是性三品说的必然逻辑结论。
/* 189 */ 第四部分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这是唐朝思想家李翱提出来的,即所谓的“灭情
复性”。
李翱(公元772…841 年),字习之,陇西成纪(现在甘肃奉安东)人,贞元
年间中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东南道节度使。
在政治与思想上都受韩愈的影响,而且他们还是挚友。他对韩愈极为尊敬,说从
孟子之后,韩愈是最杰出的学者和儒家代表,所以他的字“习之”就是向“退之”
学习的意思,退之是韩愈的字。
他对韩愈的性三品学说(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恶人三个品级)进行了发展,
他认为将人性分成三个品级,等于是把人性的先天差别说得太绝对了,不利于宣
传和被大家所接受。因此他不但从思想上发展、补充了韩愈的性三品,而且还专
门写了《复性书》。
他认为,“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
昏也,非性之罪也”。意思是说圣人与凡人的人性本来是相同的,人人都是性善
的,圣人与凡人或者恶人的区别在于,一种人天生就能体现天赋的本性,不为情
所诱惑,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有的人则沉于情、色之中,而使本性迷
惑,这样的人是凡人。他对此评论道:“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
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
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本
性,都是先天地符合封建伦理准则的,这种本性就是成为圣人的前提。而有的人
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受到情的诱惑与干扰,七情不断地迷惑人的本性,
使性善无法发展。
李翱还将情比作泥沙,比作烟雾,泥沙使河水变得浑浊不清,烟雾使火花不
能显露。
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即“灭情复性”。
他设想的具体内容是:人人都有天赋的性善属性,而复性之后达到的境界就
是《中庸》里所说的“至诚”。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人就可以具有照明万物的
能力,然后去感应万物。把复性和知人、知物、知天统一起来,到那时,我就是
万物,万物就是我。在这种状态下,“心寂不动,邪思自息,唯性明照”。李翱
的这种思想和禅宗非常相似,而且他还向惟严禅师请教过禅宗的真谛,并写了诗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就是说人要像云动水静那样,一任自然,炼成只有呼吸没有思维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性善论之所以被统治者选中,作为正统的人性论,主要是
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百姓以及各阶层的人,劝谕、引导他们从善,最终达
到天下平安、国家无事、自己稳坐江山的结果。
李翱的观点体现了融合佛教、道教(人人都可以修炼成仙)的思想倾向。这
种立论方法到了宋朝就成了理学的先驱,到南宋时,朱熹就是像李翱这样融会各
家而形成了儒学的新成就———理学,此后,成为元、明、清各朝的正统统治思
想。
/* 190 */ 第四部分祥瑞
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正式史书,曾专设《符瑞志》一项,记载前代或历代出现
的祥瑞。祥瑞之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它们被载入《符瑞
志》之首。祥瑞又称“符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
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儒学认为,
这些现象出现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观测和解释这些
现象,是儒者的重要工作。
据说周武王进攻商朝时,有白鱼跳到了船里,有火焰降到了武王的房顶,然
后化为一只鸟。这些祥瑞,被认为是上帝任命武王为天子的象征。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据说他做皇帝时,五大行星曾一字排列出现于天上,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祥
瑞。此后,几乎每一个皇帝即位,都有一些祥瑞出现。以儒者为主体的臣子们,
也把发现祥瑞作为自己政绩的表现,向皇帝汇报。因此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情
况,甚至越是朝政败坏的时代,祥瑞越多。
《河图》、《洛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记载的是上帝任命的君主的言
论。因此,与朝代兴亡、皇位更迭有关的祥瑞,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祥瑞。
从唐朝初年开始,英明的君主李世民说,真正的祥瑞是搞好政治,并且发布
命令,以后发现的祥瑞,一般不再向中央政府报告。此后儒者们也开始反对过分
寻找祥瑞,揭露出许多造假行为。但是直到清朝末年,儒学并未从原则上否认祥
瑞是天意的表现。
/* 191 */ 第四部分“革命斗士”柳宗元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
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做柳州刺史,又称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名,并且有大志向。但在早年的时
候,为了考取进士,他的文章单纯追求辞藻的华丽。贞元九年(7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