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动状态,能自觉地按伦常的约束使它合符中正,便是“性其情”;如“不知制
之,纵其情而至邪僻”,则是“情其性”。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幼学、深
思、积习、自得等。
/* 214 */ 第四部分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
》,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
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
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
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
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
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二者之间关
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
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
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
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
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工夫,才能复明人的先
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南宋朱熹继承了二
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认为,天理
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
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避免的。
遵循规则,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
之私欲。吃饭的目的是保持生命和健康,为了这个目的,也可以是人欲。如果要
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而天理、人欲的界
限,归根到底,乃是当时的制度是否允许。比如说,皇帝可以有许多个妻子,一
般宫吏和富人也可以有数个妻子,这都不算是人欲。如果女子不安守本分,企图
嫁给心爱者,这就是人欲。臣子娶数个妻子,享受锦衣美食,也不算人欲;但是
如果想做皇帝,这就是人欲。朱熹说,这中间的区别是非常微妙而难以掌握的,
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他要求学者应该认真体会。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统治阶层的道德原则。统治阶层之中,又首先是要求
皇帝能够存天理而灭人欲。这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制定的道德规范,
以便约束自己的内部的个别成员,使他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
范围之内。
/* 215 */ 第四部分做人要自觉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叫慎独。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上天赋予人本性,就像给人下了命令;
根据本性的要求去做,就是道,即正确的处事方式。约束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式
行事,就是对天下人的教导。道,是时刻都不能脱离的,假如能够脱离,那就不
是道。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谨慎地约束自己,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小心
翼翼地惟恐出现错误。假如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一旦被人发
现,将更加难堪;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也
有解释说,上帝是无处不在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的所作所为,反而比有人监
督的情况下更加显著,所以君子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应该更加检点自己的行为,
按照仁义礼智的原则约束自己。
二程和朱熹多次强调,自己头顶之上的就是天,上帝时刻就在自己身旁。而
自己也应该时时处处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时时刻刻都面对着上帝。
慎独的要求经过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中国古代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优良传
统。人们也未必是因为面对着上帝,害怕自己的行为被人发觉,而是化为一种自
觉的道德品质,认为这样做才是真正的高尚。
/* 216 */ 第四部分心中无歌妓
二程同时求学于一个老师,但他们两个的性格却很不相同。程颢随和,程颐
执拗。有一次,两兄弟到一个庙宇,程颢见到佛像,便揖了揖手才进去;程颐却
视而不见,夺路而入。门人见此有点奇怪,便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程颢说:
“论年龄,这佛也比我多几岁,作一揖,又何妨呢?”
另一日,他们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参加宴会。酒席上,有几个歌妓忙着给客人
劝酒。程颐看不惯,立即拂袖而去,程颢却若无其事,大享酒肉,尽欢而散。第
二天,程颐经过程颢的书房,还余怒未息,大有责备老兄之意。程颢看到弟弟这
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呵呵笑着说:“你还牵挂着那件事么?昨天酒宴上有歌妓,
而我心中却没有歌妓;今天我书房里没有歌妓,而你心中却仍有歌妓。”
程颐听罢,自觉学问和修养赶不上老兄,不由得惭愧不已。
/* 217 */ 第四部分师生之间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曾在洛阳讲学。当时,黄河、洛阳一带的士人都纷纷前来
求教,因此,二程的学派也称为洛学。
在二程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杨时(字中立)的,他已经中了进士,朝廷准
备调他去做官,他却不赴任,而专门赶到颍昌,用求师的礼节拜见程颢。程颢知
道杨时求学的经历后,非常惊异。于是两人无所不谈,十分欢悦。后来,杨时回
去时,程颢亲自相送,依依惜别。
过了4 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到消息,悲恸万分,在家里设了程颢的灵位,
在寝门前痛哭,并且写信向一同学习的人报丧。
杨时40岁时,在洛阳去拜访程颐,见程颐瞑目而坐,不敢惊醒他,而是在那
里站着等待,一直都不离开。等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了。
由于二程平生传授知识诲人不倦,因此受到学生们的尊敬。跟从他们学习的
人,许多在后来成为名学者。
/* 218 */ 第四部分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是婺源县城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
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
相传他的父亲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
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
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
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4 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
“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
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八年,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来
罢官。孝宗即位的时候,朱熹上书反对议和。隆兴元年,他被召见。朝廷虽然多
次委任他各种官职,但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他都没有上任。
淳熙五年,史浩再度为相,推荐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当
时,他拜访了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修复旧观,订立学规,从事讲学。淳熙八年,
浙东大饥,朱熹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因屡次上疏弹劾台州太守
唐仲友违法扰民,唐仲友为宰相王淮姻亲,朱熹的奏章被扣压,因愤而辞归。淳
熙十四年,周必大为相,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次年,升兵部郎官,他以自己有
足疾请求辞官。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为江东转运副使,又称自己有病要辞
官,后改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绍熙二年辞归建阳,后来又任湖南安抚使,
修复岳麓书院,扩建学堂,广纳四方游学之士。宁宗庆元元年,为焕章阁待制、
侍讲,因得罪韩佗胄而罢。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
建阳讲学著述而终。
朱熹研究领域很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
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
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
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
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
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
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
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 219 */ 第四部分格物致知
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个也是《大学
》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儒者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理
国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学认为,要能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而要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把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