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宰相。王安石常开夜车,在椅子上打盹。韩琦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他纵情女色,
便告诫他说:“年轻人,我劝你利用少年时光多读书。”王安石呆呆站着,没有
解释,临别时告诉朋友们说,韩琦不欣赏他。后来,王安石的文名一天天升高,
韩琦才改变对他的看法,收他做门人,但王安石还是很气愤。王安石在京师得高
位那时,也正是韩琦罢相的时候。王安石每天勤写日记,记满70大本。他在日记
中说:“韩琦貌美,余一无可道。”
/* 239 */ 第四部分无稽之言勿信
在批判宋明理学是非标准论的基础上,王廷相提出“无稽之言勿信”,提醒
人们不要相信那些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空谈。他还以自己的实际考察、实际经验
作为是非标准,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批评。
在王廷相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不像
冬天的雪花是六瓣的,由于这是前代儒者的话,大家都深信不疑。但王廷相通过
实际考察,却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说:“人们都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
我是北方人,每遇到春天下雪时,都用衣袖接住雪花查看,发现春天的雪花和冬
天的雪花一样都是六瓣的。但大家都把前代儒者的话当作真理,以讹传讹,错了
很久。”
儒家经典《诗经。小雅》上有句诗:“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指桑叶
上的小青虫,蜾赢俗名叫土蜂。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解释说:“土蜂取来青虫
的幼子放到树洞中,七天之后,青虫的幼子就变化成为蜾赢的幼子了。”由于朱
熹的权威,大家都对这个解释深信不疑。但王廷相却不以为然,他记载了自己实
地考察的结果:“我在乡里居住时,年年取土蜂的巢穴观察,发现土蜂每做好一
个巢穴,就先生下一个幼子在里面,然后捉一些桑叶上的青虫和草地上的花蜘蛛
来填满巢穴,几天后,土蜂的幼子出生了,先后吃掉那些青虫和花蜘蛛,长成一
个蛹,几日后又从蛹蜕变为土峰。年年考察,年年如此。可见包括大儒朱熹在内
的前人往往不认真观物,以讹传讹,他们这些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无稽之言实在
不可信。”原来,不是青虫的幼子变成了土蜂,而是土蜂的幼子把青虫的幼子当
食物吃掉了,这是动物的生存智慧,包括大儒朱熹在内的前人不加考察,结果上
了土蜂的当。
/* 240 */ 第四部分黄宗羲锥刺阉党分子
明思宗即位时,黄宗羲才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华。一日,他怀着满腔仇
恨,带着铁锥进京为父诉冤。
他的父亲名叫黄尊素,是明熹宗时的御史,也是东林党的著名人物。由于他
刚直不阿,与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阉党,因此死于狱中。
黄宗羲来到朝廷,便立即上书,请求诛杀阉党曹钦程和李实。当时,刑部大
堂里,正在审讯魏忠贤的同党许显纯和翟应元。见到仇人,黄宗羲怒火并发,在
公堂对质时,他突然从袖中拔出一把铁锥,狠狠地向许显纯掷去。许显纯当场被
击倒在地,遍体皆血。他狼狈大叫:“我是孝定皇后的外甥,应当赦免。”黄宗
羲大声斥责说:“你同魏忠贤这些阉宦小人纠合一起,使国家忠良尽死其手,险
些使国家覆灭,应当以谋逆论罪。即使是皇族亲王高煦,也不能免诛,何况你不
过是个外亲,为什么不可以一律治罪?”接着,他又殴击崔应元,拔下他的胡须,
好拿回去祭于父亲的灵牌前。紧接着,他又追杀当年害死他父亲的两个狱卒叶咨
和颜文仲。
黄宗羲的复仇,使阉党李实非常慌张畏怯,他一面为自己辩护,一面暗中送
三千两银子给黄宗羲,企图封住黄宗羲的嘴。可是黄宗羲不为利诱,立即上奏朝
廷说:“李实至今仍公然行贿,难道他的辩护还可信吗?”于是,他在对簿时又
用铁锥击毙李实。这种疾恶如仇的气概,使京师为之震动。
/* 241 */ 第四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
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
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
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而且
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变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统治,这叫做亡天下。
因此,顾炎武说的天下,实际上主要是指汉民族和汉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然而
由于顾炎武把天下和国家分开,号召人们不必为某个皇室的兴亡而战斗,而要为
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这在中国社会思想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顾炎武的思
想后来被概括为这八个字,对于鼓舞中国人为自己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具有
强烈的号召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曾经
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这种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口号就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 242 */ 第四部分立志遍读天下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一句名言。正是在这种爱国思想的
指导下,他一生奋发攻读,“自少至老手不释书”。他从10岁起就跟祖父读《资
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的一部历史巨著,共355 卷,很少有人能从
头到尾读完。顾炎武却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不但要读到能够背诵,
而且要把这几卷书一字不漏地抄写一遍。三年以后,他读完了《资治通鉴》,不
但读懂全部意思,还把全书抄写一遍,一部书变成了两部。
当时,一般读书人都非常热衷于应考做官。但是,顾炎武却把应考做官看得
无足轻重,一味努力钻研有实用价值的学问。他发愤读书,四处奔走,搜罗一切
关于农田、水利、交通、矿产等方面的书籍,一本一本地仔细阅读,自己认为重
要的地方,就反复朗读10遍、20遍,一直到能背诵为止。
每年春秋两季,他按照预定的计划,温习半年来读过的书籍。温习时,他面
前放一本书,请别人拿另一本书在旁边朗读,自己则闭目静坐,默默地背诵。如
果发现别人朗读的和自己背诵的有不同,就赶快翻书查对。他规定每天用这种方
法温习200 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就这样,他勤奋地读了20多年书,到45岁时,已经读完了各州、各府、各县
的地方志和朝廷大臣的奏疏文集共12000 卷,又读了21史和各朝的实录,总数达
到了好几万卷。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未读过的书。其后,他立志游历天下,
遍读天下所有的书籍。游历前,他的朋友万寿祺、归庄等21人,特地为他写了一
篇征求天下书籍的启事,请求凡是藏有书籍的人家,尽量借书给顾炎武阅读。
由于他勤学勤问勤实践,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后来,他把这些知识和实
地考察研究的成果,写成《东京考古录》和《昌平山水记》等书。他在天文、历
算、历史、地理、音韵、金石、考古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和较高的成就,成为
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学者。
/* 243 */ 第四部分意不尽言
郑板桥是清代中期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尤其擅长画竹。他曾经
在文章中细致描述了自己的一次画竹体验:“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旅舍闲居
无事,起来看屋前竹林,只见云烟、日光、露气在竹子的枝叶间浮动,非常好看,
勾起了作画的兴致。于是磨墨铺纸,把这自然的美景置于尺幅之中。但在作画的
过程中发现,自己眼睛中看到的竹子跟自己胸中所想的竹子并不一样,而自己手
中画出来的竹子又和自己胸中所想的竹子不一样,画出来的竹子有自己都没有想
到的特别的趣味。”
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大致相当于我们哲学上所说的
客观事物、主观意识、语言符号,其中的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关系相当于我们
这里所说的言、意关系。郑板桥在作画实践中感受到胸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就
是说言、意之间不是像欧阳建所说的那样是“言尽意”,而是言不尽意,或是意
不尽言。所谓言不尽意,是说我们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有时
候,用来达意的语言,其蕴涵的意义会超过我们心中所思。
/* 244 */ 第四部分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的养生术也是很引人注目的修身方式。
郑板桥不仅是著名书画家、诗人,还是著名的清官,他爱护百姓,最后为了
百姓而罢官回乡,从此以书画安度晚年。
郑板桥的长寿秘诀在于他的养生之术,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
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独创一格,从而达到了一种
全新的艺术境界。这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豁达而开朗。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情对待。他做官时,因为在灾荒之
年为灾民请求赈济触犯了上司,结果被罢官。但是他并没有忧郁沮丧,也不为官
场失意而郁闷不乐,而是骑着毛驴悠然回到故乡,专注于诗、书、画,安然幸福
地过着老年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郑板桥养生长寿之法。郑板桥一生为人处事,始
终不求名利,不计得失。他写过两条著名的字幅,就是流传至今的“难得糊涂”
和“吃亏是福”,这两条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凭借着这种达观大度的心态,郑
板桥不但长寿,而且留下了万世美名。
/* 245 */ 第四部分王夫之的墓志铭
王夫之对天文、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