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上引句,「本有」的是指眾生本有無量煩惱,因此,
「今無」大般涅槃, 又因「本無」般若波羅蜜,因此「今有
」煩惱諸法。 但是如來與眾生不同,若言如來過去現在未來
三世有煩惱,無有是處。接著經文又舉出幾個例子:
1。 本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今無: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 本不見佛性今有:無常樂我淨
不可言如來三世無常樂我淨
2。 本有:雜食之身
今無: 無邊之身 本無:三十七道助道法
今有: 雜食之身 不可言如來三世有雜食之身
3。 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 今無: 畢究空定
本無: 中道實義 今有:一切法有著心
不可言如來於三世說一切法是有相。
以上的本無今有, 或本有今無是針對一般凡夫或二乘人
而言。 煩惱乃「生得」,換言之,凡夫性生得,而拢曰蚪
縳乃「今得」。 也就是說「本」是生,「今」是修,對凡夫
和二乘人而言,生死是生得,涅槃是修得。 因此,急於解脫
的凡夫和二乘人, 當然是致力於斷除無始以來的生死,修得
涅槃寂靜。 但是若依這種意義,以為有所謂「本有今無」或
「本無今有」的「法」去瞭解大乘, 就是謗大乘法,因為其
與大乘法不相應。
在《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中, 世親說他是為修大乘者
顯了分別三種義。 三種義即「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時有」。 若約大乘而言,三種義皆不成立。首先世親駁
斥「本有今無」說:
──────────────
(裕114)同上,頁 464 下。
82 頁
若本有今無者, 一切如來等則無解脫,何以故?性不
定住故,以前有後無故,一切真有亦無。 真有俗有亦
無,何以故?真有前後無異故,俗有無本故, 是故真
俗二義不成就。( 裕А117)
上面引句的意思是說, 無論是「真」 ( 無為法 ) 或「
俗」 ( 有為法 ),約不可言「本有今無」。換言之,若本有
今無,則一切如來均無解脫,因為解脫「性不定住」。 只要
前有後無, 則「真有、俗有」皆無,因為「真有前後無異」
。 而且從因緣法而言,萬物本無,假緣而生,故言「俗有無
本」。 因此結論是無論是真或俗,「本有今無」均不成立。
至於「本無今有」,世親解釋說:
本無今有者, 若前是無本而今有,有者則無得解脫。
前煩惱未起, 則是離解脫,而後生煩惱,則無解脫。
若前無今有者,最極無生當應得生,如空生花。 ( 裕
118)
世親指出若原本無而現今有, 則解脫不屬於這種有,因
為若前煩惱未起則根本洠в须x煩惱而得解脫可言; 若後生煩
惱則解脫還為煩惱染,故言「無解脫」。 再者,若前無今有
, 則「最極無生」有生的作用,如空能生花,是義不然,故
「本無今有」亦不成立。接著世親駁斥「三時有」:
三時有者, 無有是義,若有是三世者,為一義通三世
,為一一義各各三世,如此二義亦皆不然。( 裕А119)
若有三世法者,則不是一法遍三世,就是一一法各各遍
三世。 但是這二種情形皆不成立。若一法遍三世者; 不得一
世有者; 因為相妨礙故。 若一法遍三世者,不得一世有三,
因為相妨礙故。若
──────────────
(裕117)《大正藏》卷 26,頁 281 中。
(裕118)同上。
(裕119)同上,頁281下。
83 頁
「各各世有者,三世各自有,如現世能生果,過去未來何何意
不能生?若具能生則無一人得解脫」。 總之,三世有亦不成
立。
以上是「本無今有偈」的破邪義,它另有顯正義。 其顯
的正義是「本有今有、過於三世」。 「本有今有」是指從發
心至涅槃, 眾生自性清淨,凡夫法不能令染,拢朔ㄒ嗖荒
令其清淨, 既使犯四重五逆亦不能令減,若修慧斷惡亦不能
令其增長。 「過於三世」是指涅槃功德起越三世。世親解釋
說:「為生故分別三世,涅槃無生,故不可分別。 三世者,
未生得生,已生即滅。 涅槃無滅故常住」。因為涅槃不可分
別和常住,故自在最樂。 其「本」清淨,其「用」常、樂、
我。
《涅槃經》第三個提及「本無今有」的地方,特別
強眨鶚劮鹦缘某W⌒浴! 腹饷鞅檎崭哔F王菩薩品」中德王
菩薩認為涅槃與世間法一樣是「本無今有」。佛陀於是說: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 若涅槃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
常住之法。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
,不見涅槃,便謂為無。 菩薩摩訶薩以戒定慧勤修其
心,斷煩惱己,便得見之。 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
無今,有是故為常。( 裕А120)
引文很清楚指出涅槃非本無今有,而是常住的。所謂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是說在拢赣蟹稹箷r的涅槃 ( 或佛
性 ), 與在凡「無佛」時的眾生佛性,其性相功德是常住,
而且彼此無有差異的。 佛陀接著舉了一個比喻:暗室中的井
裡有種種七實,因暗故不得見。 有智之人燃大明燈,於是悉
見井中七寶, 但是此人並不會錯認水及七寶「本無今有」。
涅槃佛性亦非本無今有, 而是「本自有之,非遮今也」,而
此本自有之的佛性功德是真常不空的, 就是中所說:「不空
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 」
就「不空」論佛性, 則佛性有恆河沙無量功德,亦即《
勝鬘夫人經》所說的不空如來藏。 以「空」論佛性是指佛性
之體本自「空卻」染汙法, 如經中所說「空者,謂無二十五
有及諸煩惱、 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
──────────────
(裕120)《大正藏》卷12,頁492上。
84 頁
行」, 可見此處之空非勝義空,而是指佛性之體本不具煩惱
的空。 「性起品」第四之二把解脫名之為「不空空」、「空
不空」。 因為「佛性者即真解脫」,故佛性亦名為「不空空
」。 ( 裕А121) 「空空」是無所有,乃外道所說的解脫屬頑
空或斷滅空,但真解脫並非無所有,故名「不空空」。 再者
因為解脫即是空又是不空, 故名「空不空」,也就是空不空
如來藏。
(5) 以定不定論佛性
由於《涅槃經》特殊的集成情況, 其前後有種種不同的
佛性說,因此續譯部份即出現會通的說法。 例如,如來隨眾
生根機而有不定說法, 換言之,如來可「隨他意語」、「隨
自意語」、「隨自他意語」而有不同的佛性說。 而其會通的
解說則常建立在因緣法上。
佛性是成佛的先決因素, 與眾生有不分離的關係,故《
涅槃經》卷三十七說:「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
之物;離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 裕А122) 換言之,
有情皆應有佛性, 但是經中又一再強眨魂U提無佛性,為了
會通此矛盾,眾生佛性的「有無」、「空不空」就被提出:
眾生佛性, 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
空。 。。。。 佛性雖無,不同兔角。。。。。 是故佛性非有
非無,亦有亦無。(裕123)
眾生佛性可說亦有亦無, 不過佛性雖有非如虛空,因為
世間虛空雖然以無量善巧方便, 還是不可得見,而佛性是可
證可見的。 佛性也可說無,但不同於兔角之無,因為再多的
善巧方便也不能生龜毛兔角,而佛性可証可得。 經中更進一
步說, 佛性之所以名有,因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諸眾
生不斷不滅,猶如燈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佛性
之所以名無, 是因為「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
」。 但是若有人堅持有
──────────────
(裕121)同上,頁 395 中。
(裕122)《大正藏》卷12,頁581上。
(裕123)同上,頁572中。
85 頁
佛性則會落入執著, 若堅持無佛性,則會落入虛妄,所以智
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 所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