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字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义除与形部有关外,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文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在古汉语研究领域,〃右说〃已是被广泛确认的观点。这个观点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汉字右文(多为声部)的语义学作用。
学过《中基》我们懂得,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五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未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所以,用一个未,已然将与脾相关的这样一些生理全包括进去了。这是其一;其二呢?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在《内经》里称五味,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大家可以考虑,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什么时候呢?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呢?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个味字,它的形、声、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的一种直觉。二者不可缺一。
(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
对于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口诀尤其适用于经典的学习。学后世的书,我们不用读百遍,有时一遍就行了,而对经典,非读百遍不行,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的典籍。
有些人读经一二次就想过关。一二次没有感悟,就以为经典没什么,丢在一旁了。这哪是读经典呢?这是把茶当饮料喝了。你把巴赫的曲子当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你怎么会感受出味道呢?
有关读经,我以为曾国藩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给其诸弟的一封信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记述:〃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的这个〃耐〃字诀,可谓深得读经三昧。当然,对于曾氏的这个诀我们也可以灵活地看,不一定这句不通,就不读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是一定要做的。总之,读经不是三年、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二月、一个学期的事,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经要放在案头,更要常置心头。经典是一辈子的必修课,你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学好经典,就必须做这样的打算。
(3)基本条件
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这就是信受奉行。〃信是道源功德母。〃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
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一节里讲的这个条件,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以上这一章,我们从宏观的方面,理性的方面,和从某些感受上谈了中医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学习中医才没有障碍,学习经典才没有障碍。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伤寒论说什么?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伤寒杂病论》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前,应该首先弄清楚这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题,通过书名来解决。〃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1。伤寒的涵义
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
《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稍稍具有临床经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
2。杂病的涵义
伤寒是《伤寒论》或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经,但,还有一个纬,这就是杂病。杂病与伤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先讲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洪文当上了党的副主席和军委副主席,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一个保卫干事,能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有一次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就问王洪文一个问题,说中国到底有多少厕所?让王洪文告诉他。王副主席一听这个问题,当时就愣住了,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我又没有作过具体调查,毛主席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看到这个尴尬的局面,总理便在一边解围说,这个问题不用作调查,中国就只有两个厕所,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是,哲理却很深。联系到伤寒与杂病的概念,如果我们从发热的角度去认识天下所有的疾病,那么,天下的疾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