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引着后,不多久这锅肉香味出来哉,满屋香是香得来,边街上过路人也闻到了香味,都停下来东张西望,一时引来勿勿少少人,大家都挤在店门口,十分闹猛。平日和老板熟识的老乡邻,便问他说:“今朝你烧的肉为啥这样香?”陆老板笑了一笑,话还没讲出口,那老板娘因为劳累了半日,闻到肉香也蛮开心,举起手里的火钳,指着上面残存的半缕破稿荐,半开玩笑的向乡邻们讲:“借仔神火哉!”
这一讲,陆老板倒也想起来了,接上去讲:“对哉!对哉!就是烧了这条破稿荐的缘故。还把碰到那个老叫化子,是他留下这条破稿荐的事,说了一遍。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人计算一下说,今朝正好是四月十四“轧神仙”日脚,这老叫化莫不是吕纯阳的化身。也有人不相信,争得面红头颈粗也辩不清爽。人群里有个穷书生,听见大家争来争去,一场呒结果,肉店里的香气,倒馋得他肠胃里酸水也要倒出来哉!他一面咽口水,一面慢条斯理向老板娘打破砂锅问到底:
“睏在你店门前的叫化子,啥个样子阿记得哉?”
陆老板想了想讲:“啊哟,这倒勿曾留心,只记得这个叫化子一直拿两只破钵头,口对口放在头下当枕头。”
“两只破钵头,口对口?这倒象个迭口吕的吕字!”书生摇头晃脑,后来又问老板娘:“阿记得叫花子身上着啥衣裳?”
“衣裳着得破勿过,腰里扎一条破草绳。”
“破草绳?绳,纯!勿错,勿错!脚底下着啥个鞋子?”
“一双破鞋子,破是破得来,后跟全烊脱。”
“烊,阳!”书生一想,真是无巧不成书,三个字边起来,恰好是:吕--纯--阳!他翕了翕鼻孔,望着热气冒着香味的肉锅呆脱哉!
大家一看穷书生想着肉锅两眼发直,样子怪吓人,问他在想啥。书生咽下一口口水,神气活现地讲:“神仙来过了,吕纯阳!就是吕洞宾--吕大仙人到过这里,那条破稿荐就是他的遗物,肉店里得仔仙气,哪能会不发出异香?”
这么一说,本来不想念的人半信半疑哉,陆老板自家也弄糊涂了。老板娘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向神仙请罪。大家听说吕纯阳来过了,都想尝尝仙味,一锅肉一抢而光!不过这锅肉放过香料,味道倒的确蛮好。从此,这家熟肉店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陆老板赚了勿少铜钿,就在观前街开了一家大酱肉店,挂起金字招牌,就叫“陆稿荐”。
后来“陆稿荐”出了名,到处都有“陆稿荐”了。
六、苏州习俗
玄妙观的“笃齐钹”
如果发生了有人去世之类的事情,大人在悲伤欲绝,小囡却开心得很。因为这时往往要延请和尚道士到家里来做法事,十分闹忙,小囡本来就喜欢人来疯,看见有这般平常少见的闹忙当然起劲。而道士的做道场又比和尚的做佛事更“好看”。做道场要“穿大桥”,法师领着道士们拿着什么幡呀,灯呀,宝剑呀,玉笏呀等等各种法器,边唱边走,还有乐队伴奏,吹吹打打,完全是一场盛大的歌舞演出。
尤其是其中的“笃齐钹”,更是最最精彩的节目!
“笃”,就是苏州话的丢、抛。齐钹可不是一般打击乐里用的钹。那是一种专门特制的铜钹,它比一般铜钹薄,因为在它的钹孔中还穿了一条带子,所以叫做“棉带钹”。“笃齐钹”,就是将这个“齐钹”丢起来、抛起来。正式的称呼是“飞钹”。你会问:这有什么好看?好看不好看我不好代表大家来说,可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门绝技,一门苏州玄妙观特有的绝技!而且还可以肯定地说,一旦您看到了,也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笃齐钹”的节目在道场里是用来娱神、谢神的,神仙来为我们驱鬼降邪,辛苦一番,就请他们看“笃齐钹”来表示感谢。此外,它也有辟煞的作用。其实,追究它的起源,那是在元末明初,当时战乱不绝,玄妙观为了振兴道业,正好有一些来自安徽的杂耍艺人到苏州出家做道士,就将他们的技艺用于醮仪,果然吸引了群众使玄妙观兴旺了起来。看“笃齐钹”可以看得你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那十一只专用的铜钹,在道士的手里似乎通了灵性。一只只任凭法师摆布,忽而旋转着向上飞去,忽而旋转着回到手中;忽而旋转着顶在手指尖上,忽而一只连一只叠成一摞还在飞快地旋转;忽而一只钹竖直了在另一只钹的边沿上原处旋转,忽而两只钹在挂棉带上平旋如同手提花篮;两只穿有棉带的钹更是让法师随心所欲或收或放;忽而从头顶绕着脖子转一圈又旋转着绕了回来,忽而如同两颗流星在他身侧上下飞舞!
在看法师“笃齐钹”的时候,还可以听到随着飞钹动作而演奏的吹打音乐,时而紧张,时而和缓,时而强烈,时而舒展。音乐声中伴随着铜钹摩擦发出的金属声音,好不奇妙!表演“笃齐钹”的道士叫“打棉带法师”。当年苏州的“打棉带法师”队伍壮大。因为“笃齐钹”的技巧要求极高,他们都得在十一二岁就开始训练。清晨练“连丢”,就是两只钹上下轮番丢,一个轮番为一对,双手同时“连丢”到3000对才达到要求。黄昏练“旋钹”,就是将钹顶在指头上使它旋转,“旋”到双手同时操作维持到七七四十九之数。这可是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快,灵活敏捷,果断利索才行的硬活儿!给我介绍“笃齐钹”的毛良善法师,已经近八十岁了,他那双手至今还可以看到累累伤痕。也难怪很难找到能坚持不懈的徒弟啊。这么一说,您可能也对看“笃齐钹”有了兴趣,还为它的没有传人而感到担心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苏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道教协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毛老法师已经收了徒弟,几位有志于继承、弘扬“笃齐钹”的年轻道士通过刻苦训练,也已经掌握了好几套绝活。您想欣赏的话,不妨到玄妙观去看看。
宣卷艺人的生活
宣卷,在苏南一带极为盛行,特别在农村。大凡有喜事,如老人祝寿、做生日、小孩剃头、结婚等,都会请人来宣卷,以此祈求增寿、添福、平安、吉祥。一般有六到八人就可以搭班子。宣卷艺人进入主家堂屋后,在两张方桌拼长的宣卷台旁,分两边坐下,就此开始说唱。宣卷的脚本大都是前人留下的老唱本,内容极大部份是“劝人为善”,有些是传奇故事,也有道教、佛教中的传说,脚本中有说有唱,所以宣卷艺人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唱,还得会操几件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板子等,敲木鱼也得有点本事,敲得好使你悠悠入睡,敲得不好能让你烦燥不安。宣卷带有道教色彩,乐曲也近乎道教音乐,实际上,宣卷也可以称之为说唱的“道教文化”,或者是古老的民间曲艺。四五十岁年纪的人,大既还能记得宣卷的场面和听到的传奇故事。
进入二十世纪末叶,宣卷在苏州农村渐渐销声匿迹,只有一些健在的老艺人,经历过宣卷艺人生活的甜酸苦辣,对宣卷还能说个明白。吴中区光福镇枫浜二组现年76岁的金火根先生,便是仍然健在的宣卷艺人之一,听他细说当年的宣卷生涯,也是对这种失落文化的留存吧?金火根家中很穷,只读了一年私塾,父亲是佃农,由于经常交不起租子,常为此吃官司,寒冬里抓进去,清明后才放人,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13岁那年,就跟本村的顾银生学宣卷,顾先生是有名的宣卷先生,在光福镇上租了两间三进的门面房,前面的楼房,开了一家茶馆叫“一枝香”,后面的平房就居家过日子。金火根拜师的仪式很简单,只抬了一石米,买了一对红蜡烛,向先生叩几个头就行了。学宣卷有一个规矩:试用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先生要看徒弟手脚是否灵活,口齿是否清楚,嗓子是否响亮,出言吐语是否顺畅?金火根知道这一关难过,他格外用心,曲不离口,日夜练功,一年满后,先生才和金火根做了关书,也就是订了合同,合同上写着:学三年、帮三年,每年还要交三石米作饭钿。合同上有介绍人的名字,签字画押后就算入了行。金火根是顾银生的开山徒弟,在他之后还有吴永生、金福根等,至于名义上的徒弟就数不清了。
拜师以后,就要跟先生出去当下手、做生意。那时金火根才14岁,他右手敲木鱼、左手摇灵芝,嘴里还要念唱,顾这头忘了那头,常出洋相。别人一时发现不了,但瞒不过师傅,他刚好坐在师傅对面,一见金火根出错,那支他惯用的长笛就伸过桌子,敲敲徒弟的头,以示警告。三年学徒期间是不拿工钿的(行话叫寸钿),师傅娘只给些剃头、洗澡钱。一年交三石米,三年九石米,师傅只管三顿饭,一年四季不准回家。
宣卷行里有一个规矩,师傅不叫你外出做生意,你绝对不能随便出去。但金火根从小就聪明灵利,机敏过人,说唱弹拨样样会,师傅很赏识他,三年满师后,虽然还跟着顾银生,但若有两起生意,一起由师傅领着,一起就由金火根当起了班头。
宣卷大都是六个人,一起生意做下来,报酬是一石米,行话叫“寸钿”,分法也有规定,以前是师傅归半寸,挑担的拿半寸,加上六个先生分七份开拆;现在是班头半寸,丝竹家什半寸,六个先生各归一寸,也是七份开拆。以钱折算,每做一起六个人的寸钿是400元,收入也不错。
过去宣卷生意特别好,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能接两起。香汛、庙会、寿诞、进屋、结婚、小孩剃头、佛像开光等,都请宣卷先生到场,生意好了,人就不够用了,只好东奔西跑去拆人。
金火根在20岁后自立门户,带一班人,在苏州西部做宣卷。由于他的宣卷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时而引人哄堂大笑,时而让人感动落泪,深受人们喜欢,成了当地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
宣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