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眼里。其实,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们一样,也“站在一旁看”,等待着毛泽东的失败。
中国大陆陷入经济困境,使蒋介石兴高采烈。蒋介石这种幸灾乐祸之情,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召开的国民党“九全”大会上,达到了高峰。在“九全”大会上,由蒋介石的副手、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作政治报告。陈诚说,由于“三面红旗”,毛泽东“惨重地失败了”,“造成空前未有的严重饥荒”,“使大陆经济全面破产”,“激起了大陆人民的强烈反抗”,“政权随时可以崩溃瓦解”。
陈诚还把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击金门以来渐渐沉寂的炮声,称为国民党“台海炮战的辉煌胜利”,是“反攻复国斗争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蒋介石则号召,“向反攻复国的目标迈步前进”。
国民党“九全”大会,通过了《关于对敌斗争与大陆革命工作之决议案》,并决定筹建“中华民国反共建国联盟”。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日,蒋介石视察金门发动了“勿忘在莒”运动。莒,今日山东莒县一带。公元前二八四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兵大败齐国,齐国国土大部分丧失,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市。莒人不忘复仇,苦心经营五年,终于在齐国大将田单的率领下,打败燕军,反攻复国,获得大胜。蒋介石发动“勿忘在莒”运动,就是要台湾军民向莒人学习,反攻复国。
毛泽东呢?他喜欢中国古代寓言,他向来访的法国总理孚尔讲述了一个故事。
据孚尔回忆,毛泽东说:“中国有一则《鹬蚌相争》的寓言,鹬在海滩上啄起一只蚌,但是蚌也紧夹住鹬的嘴。他们开始争论不休。蚌对鹬说,你会在三天之内死去。鹬也对蚌说,你没水喝,也会在三天之内死去。双方都不肯让步,这时渔夫经过,就把鹬蚌都捕捉去了。”毛泽东把中国大陆和台湾比喻为鹬和蚌。而那渔夫,毛泽东说是长着高鼻子的美国人。
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那里寻找中国典故,他俩所选用的“勿忘在莒”和“鹬蚌相争”,正是表达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意图。
在中国大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日趋活跃。不过,他只能派小股部队骚扰,派飞机侦察、撒传单、空投特务。论军力,蒋介石无法跟毛泽东相比。
因此,蒋介石的反攻大陆,只能以失败告终:所派四十三股特务,即“国军游击队”,全部被歼,有去无回;蒋军飞机,被击下十多架;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被击下二十多架。就连最新式的高空侦察机“U2”型飞机,也一次次被击下……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毛泽东笑谓李宗仁归来“误上贼船”
一九六五年,海峡两岸的形势,仍如绷紧了的弦。
元旦刚过,一月二日,一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便在中国东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一月十日,蒋军一架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被击落;
三月十八日,蒋军一架美制“RF101”型飞机在中国东南沿海上空被击落;
三月三十一日,美军一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中国华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四月三日、十八日,两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在中国中南地区上空被击落;
五月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沉蒋军“东江”号巡逻舰,近百名国民党士兵葬身大海;
八月六日,激烈的海战又起。在福建南部诏安海湾,两艘国民党军舰运载一批特种部队准备登陆,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猛烈反击。两舰名叫“漳州”号、“剑门”号,均沉没海底,死伤达数百人。尤其是“剑门”号,排水量为八百九十吨。这次两舰覆没,台湾为之震惊……就在两次海战之间,七月十四日,香港《快报》刊出独家新闻,使台湾一片哗然:“李宗仁将返大陆!”翌日,美联社自日内瓦发出电讯称:“香港报章推测中国前总统李宗仁可能前往北京,此间台湾官员对此表示怀疑。”就在“台湾官员对此表示怀疑”之际,七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出现在上海虹桥机场,受到早已在那里等候的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的热烈欢迎。
七月二十日,当李宗仁夫妇飞往北京,周恩来提前二十分钟到达,又在北京机场迎接他们的到来。
七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李宗仁夫妇,表示热忱的欢迎。
毛泽东一见李宗仁,出语惊人:“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
李宗仁一听,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毛泽东哈哈大笑:“蒋介石口口声声叫我为‘匪’,还把中国大陆称为‘匪区’。你今天到‘匪区’来见‘匪’,岂不是误上贼船!”听毛泽东这么一说,李宗仁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李宗仁回归北京,其实是意料中的事。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深刻矛盾,使他理所当然倒向北京。
早在一九五○年七月,李宗仁便向美国共和党领袖罗伯特·塔夫脱谈及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尖锐地抨击了蒋介石:“就我所知,国民党所以失败,实由于蒋介石二十年的独裁专制,政治腐败,人心离散;军事上指挥错误,士无斗志。这些是主要因素。”
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由李宗仁口授、唐德刚笔录的《李宗仁回忆录》中,他便这样论及毛泽东和蒋介石:中共席卷大陆以来,政权已渐稳定。唯中共急于工业化和实现共产社会理想,不无躁进之嫌。然中共十余年来百废俱兴,建设规模之大与成就之速,皆史无前例。国势日振,真可说举世侧目。我本人虽失败去国,而对北平诸领袖的日夜孜孜,终有今日,私心弥觉可喜。
至于台湾,十余年来,蒋小朝廷内的一切作风似仍沿袭大陆时代的恶习而无甚改进,且有甚于大陆时代。如此而犹欺人自欺,动辄以“反攻大陆”作宣传,岂不可笑。一种政治宣传,如果连自己都欺骗不了,又如何能欺骗世人呢!
李宗仁还回忆起他跟毛泽东最初的交往:
我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国民党二中全会的会议席上。他那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办的农民讲习所所长,并担任短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身材高大,时常穿一件蓝布大褂。在会议席上,他虽发言不多,但每逢发言,总是斩钉截铁、有条不紊,给我印象很深,觉得这位共产党很不平凡。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四日,意大利米兰《欧洲周报》发表李宗仁对该报女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的谈话。他这么谈及蒋介石:
许多年来,蒋一直是中国元首,而现在他的举动好像他的经验还没有一个村长多,他不懂历史。每年一度他站在金门、马祖海边的悬崖上发表演说。他总是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回去。”很难说他本人是否了解这一事实,回大陆是不可能的。
李宗仁接着又谈到了他自己:
我像蒋介石和国民党一样,是一个失败者。唯一的区别是,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作为个人来说,我自己无关紧要,我不能妨碍中国的前途和她的进步。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我们今天有的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呢?
经过李宗仁的政治秘书程思远幕后穿梭,多次密访北京,由周恩来作了安排,这样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三日,李宗仁以陪夫人前往瑞士治病的名义,飞往苏黎世小住。然后悄然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由那里转往广州……
李宗仁的归来,在中国大陆刮起一阵“李宗仁旋风”。中共各方要人、国民党各地旧部,纷纷宴请李宗仁夫妇。内中最为有趣的是,末代皇帝溥仪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祖国怀抱里来!”末代皇帝和末代总统的相见,一时传为佳话。
李宗仁于一九六九年一月一日,死于直肠癌,终年七十八岁。
第十二部分:未完的棋曹聚仁穿梭于北京─香港─台北
就在李宗仁归来的那些日子里,一位神秘的人物穿梭于“香港─北京─香港”、“香港─台北─香港”。此人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轰金门的紧张时刻,肩负台湾方面的使命出现于北京。毛泽东曾“冷他几天”。此人便是曹聚仁。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盛大庆典,他也应邀来到北京,下榻于北京崇文门的新侨饭店。国务院给他派了专车,供他使用。
一天清早,曹聚仁尚在睡梦中,忽闻敲门之声。一开门,门口竟站着十年未曾见面的结发之妻王春翠。曹聚仁来来去去于香港、北京之间,因负有特殊使命,很少有机会跟妻子王春翠相见。王春翠住在浙江兰溪县蒋畈村,交通甚为不便。这一回,曹聚仁从香港乘飞机到达广州,马上给王春翠汇去一笔钱,请她来北京相会。果真,妻子赶来了。
几天后,周恩来宴请曹聚仁,未见王春翠同来。一问,才知道王春翠从乡间来到大城市,生活不习惯,病了。言谈间,曹聚仁说起想把妻子送到南京,和年已九旬的老母住在一起,只是生怕无法报进南京户口。周恩来当即答应可以迁入。此后,王春翠果真迁往南京安居……这一回,在李宗仁归来前夕,曹聚仁匆匆赶往北京,为的是报告来自台北的重要信息。据他的台湾朋友告知,将接他去台北。周恩来向曹聚仁谈了中共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关意见。
在曹聚仁返回香港之后,李宗仁从海外回到北京。人们纷纷从李宗仁谈到蒋介石,猜测蒋介石会不会仿效李宗仁。
台湾果真来人接曹聚仁去台北。在蒋经国的陪同下,曹聚仁拜会了蒋介石。曹聚仁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经过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