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  法】  《得效》曰:中风,脉浮、身温、口多痰涎。中气,脉沉、身凉、口无痰涎。  
【中气非中风可比】  《得效》曰:中风而以中气药治之,亦无所伤;中气而以中风药治之,祸不旋踵。《入门》曰:中气,虚者八味顺气散,实者四七汤。《医鉴》曰:《内经》云无故而喑,气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上气  肺病也。经曰:邪在肺,则寒热上气。又曰:肺藏气,气有馀,则喘咳上气。说由肺经受邪,气道窒塞,呼多吸少,其息促急也。经言所有馀,只邪气耳(宜苏子降气汤、沉香降气汤、快气汤。)  
【上气不治症】  《正传》曰:上气而面浮肿,肩息,脉浮大者不治。如又加胀,则更甚矣。  下气  肠胃郁结病也。说惟郁结,则肠胃之气不能健运,所纳谷食之气,从内而发,不得宣通,往往上行则多噫气。上行不快,远而下行,因复下气也。此下气之常症也。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此言下气之原由於脏病者。又云:癫  痨瘵,若气下泄不止。必死。以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故气不能宣通於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此言下气之原由於真元虚者。经所言,俱非常病也(宜七气汤。)  
【伤寒亦有下气】  忡景曰:伤寒阳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转矢气,下之即愈。转矢气者,气下泄也。  短气  无气虚乏病也,当补气,不可泻肺,治法无二(宜加味生脉散。)其气出多入少者,最为难治(宜拯阴理痨汤加黄  、白术。)  
【脉 法】  仲景曰:趺阳脉微而紧,微为虚,紧为寒,微紧相搏,为短气。《脉经》曰:趺阳脉浮而涩。涩则卫气虚,虚则短气。又曰:寸口脉沉,胸中短气也。  
【短气疽治】  仲景日,平人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入门》曰:短气者,呼吸不相接续也。有结胸者,有停水怔忡者,有风湿相搏者,有素弱气虚者。大抵心腹胀满者,为实。为邪在里。心腹濡满者,为虚,为邪在表。又曰:气散则中虚,倦怠无力,短气不足以息,当补中益气。少气  肺肾二经病也。经曰:肾生气,肾虚则少气,力言吸吸,骨酸懈惰,不能举动。又曰:肺藏气,肺不足则息微少气。以是知肾虚则气无所生,既不勌杳? 妣  A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劦縍气之府。曰少者,独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接续也。知此,则少气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人叁黄  汤、益气丸。)  
【少气症状】  东垣曰:内伤脾胃,致中气虚少。易老曰:真气虚耗,脉弱懒语。《纲目》曰: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气逆  火病也。故《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於火也。又曰:何谓逆而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於胸中,是为太  闷,故气乱於心,则烦心密默,仰首静伏。乱於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於肠胃,则为霍乱。乱於臂胫,则为四厥。乱於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则知逆乱之故,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宜退热清气汤。)若火盛者,必当以清火为重,兼以理气,自合治法(宜滋阴降火加便香附、茯神、沉香。)  
【气逆症】  丹溪曰: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又曰:气之上逆属阳,无寒之理,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气郁  内外因俱有之病也。其始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六淫,虽其端甚微,而清浊相干,往往由气成积,由积成痰,痰甚则气不得宣而愈郁,或痞或痛,说有必至者矣(宜交感丹、木香匀气散、降气汤、上下分消导气汤。)  
【脉法】  《千金方》曰:诸气逆上,脉必沉涩。  
【气郁症】  《正传》曰: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故气郁之病,多兼浮胀满也。(此气郁条,当与诸郁篇叁看。) 气滞涩  五脏俱有病也。凡人之生,不外气血,而此气血,五脏皆兼有之。但气为先天之用,阳也,无形而有影;血为後天之用,阴也,有形而成质。阳常足以统阴,故血之荣活,一随乎气之盛衰,气盛则血亦荣而润泽,气衰则血必活而减形。甚哉,人生之重乎气也,说气  衰弱,渐必滞涩,气既滞涩,每各随乎所滞之脏腑而成病。治之者,宜先其滞涩(宜调气散、木香化滞汤,)俟宣通後,再加补益(宜补中益气汤、益气丸。)  
【五气滞涩】  《保生秘要》曰:气涩於肝,则肝气不顺,或搠侸而疼,或成疽症,或成目疾,或成风患。诸风掉眩,皆属於肝也。春月木旺,常宜嘘吸为补泻之法,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 说A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大抵阳春初升,景物融和,当眺览园林,寻春郊外,以畅春生之气。气涩於心,心为一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当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伤我灵。夏至夜半後,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更忌房中事,元兣? R门。大抵甚暑天,善於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草蔻香茹水,饱醉勿顶风前卧,慎此则无患矣。气涩於肺。则肺气不清,液凝滞而生痰。诸痰膑郁,皆属肺上焦之疾,或传於大肠。秋月金旺,宜常哂吸,以和其肺气,慎勿食诸肺,则不厌其魄。时秋初夏末,热气酷甚,少贪风凉,免伤背之腧穴。中风之症,说感此也。肃杀之天,杀中有生。秋分之日,戒伤生命。大抵万物收敛,人心更要时守,勿为驰逞发扬。气涩於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疼,水活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常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迟升。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已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说阴阳交精,子午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摇,守此则保寿无疆。气涩於脾,则胃口凝滞,不劷葩浔而多泻泄。久不疏通,成中满之症。诸湿肿满,皆属於睥。四季脾居土,轻呼稍宽胸,大病须服气,能伏养谷神。说脾为一身之主,气滞於内,却内五脏之患;滞於外,防疖疥之忧。皮里隔膜有积热,而内外相感,犹防疽毒,所感者七情六欲而生也。  鳌按:《保生秘要》论五气滞涩篇,永与医道无关,然明乎此,亦可知百病之生,皆由气之滞涩。药物外,更加调养,则病可却而生可廷。况古云,医道通仙道,修仙之术,端由炼气炼形入手,以至变化生神。而《素问》首卷,亦日恬淡无为,敛神内守,实以静央调养真气。《灵枢》用针灸,亦是以行气之法,起膏盲之疾。可见上古医经专从理气治患,非徒恃土石草木之药物己也。微哉此旨,凡医者病者安可略而不论,徒恃方药乎,故附录於此。  气痛  三焦内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气,周流不息,本无停止,多因七情六气、饮食劳役所郁,以致凝滞上焦则为心胸痞痛(宜枳橘汤、清膈苍莎丸,)凝滞中焦则为腹侸剌痛(宜木香破气散、撞气阿魏丸,)凝滞下焦则为疝瘕腰痛(宜四磨汤、木香槟榔丸,)凝滞於内则为癖积疼痛(宜化积丸、三棱散,)凝滞於外则为遍身刺痛,或浮肿,或侾胀(宜流气饮子、木香流气饮。)总而言之,何莫非气之为病哉。  
【气痛症治】  《入门》曰:人身元气,与血循环,彼横於脏腑之间,而为疼痛、积聚倂癖,壅逆胸臆之上,而为痞满、刺痛等症,皆由气结甚,为痰饮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用辛寒降火以除根。  鳌按:本条气痛与气滞涩条相类,而有虚实之别,气滞涩为病,由於气之虚,气痛为病,由於气之实。治诸气方十三    六味丸    ”火极似寒〔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四七汤    ”气结〔  半夏  茯苓  厚朴  苏叶  姜    七气汤    ”又〔  半夏二钱  人叁  肉桂  炙草各七分  姜二片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叁  当归  黄    白? @柴胡  升麻  陈皮  炙草    苏子降气汤    ”气逆〔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沈香  虚加黄  ,冷加肉桂。    沉香化气丸    ”又〔  淡黄岑  大黄  白? @沉香  竹沥、姜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钱。分气紫苏饮    ”气收〔复元通气散    ”气不宣通〔  大茴香  穿山甲  延胡索  白丑  木香  炙甘草  陈皮    大七气汤    ”气聚〔  三    莪? @青皮  陈皮  陈皮  桔梗  香附  藿香  甘草  肉桂  益智仁顺气散    ”痰塞〔  人叁  茯苓  白勫  白芷  青皮  陈皮  乌药各一钱  香附二钱  炙草五分调气散    ”又〔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分  藿叶八分  砂仁四分  炙草七分  盐少部星香散    ”又〔南星  木香  加姜木香化滞汤    ”总治气郁〔  枳实  当归  柴胡  木香  陈皮  草蔻仁  香附甘草  半夏  红花  胸满加枳壳、桔梗、砂仁,腹胀加厚朴、枳实,小腹痛加青皮、尖槟榔,易怒加黑山栀、柴胡,气痛加乌药,热加黑山栀。治中气方三八味顺气散    ”中气〔  人叁  白? @白芷  茯苓  陈皮  青皮  乌药各七分  甘草三分木香顺气散    ”又〔  陈皮  青皮  乌药  香附  半夏  枳壳  厚朴各一钱  木香  砂仁各五分  肉桂  乾姜  炙甘草各三分  加生姜三片四七汤    ”又〔  半夏二钱  赤苓一钱六分  厚朴一钱二分  苏叶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治上气方三苏子降气汤    ”上气〔  半夏僸  苏子各一钱  肉桂  陈皮各七分半  当归  前胡  炙甘草  厚朴各五分  加生姜  大枣  苏叶沉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