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湿、寒湿、风湿、湿 、湿热、湿温、酒湿及湿痰、破伤湿之不齐焉。中湿者,其脉沉而微缓,腹侾胀,倦怠,且湿喜归脾,流於关节,四肢疼痛而烦。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挟寒则挛拳掣痛。《内经》曰:面色浮泽,是为中湿。此尤显而可验者也(宜除湿汤、加味术附汤)。寒湿者,虽夏月亦觉清凉,多中於血虚之人,发则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宜虎骨、官桂、当归)。若腰下冷重或痛,便为肾着,宜肾着汤。前辈云:凡湿,以尿赤而渴为湿热,以尿清不渴为寒湿,是其验也。风湿者,太阳经感风,与湿相搏,其骨节酸疼,不能转侧者,湿气也。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其汗出身寒,脉沉微,短气,小便清而不利者,寒闭也。其恶风者,表虚也。其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然虽恶风寒,宜微汗之,不得用麻黄、葛根辈,便其大汗,若使大汗,则风去湿留,反能为患(宜除湿羌活汤)。湿热者,肢节疼,肩背重,胸满身疼,流走胫肿作疼(宜当归拈痛汤,疼甚加倍服之)。或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此亦湿郁成热而作(宜二妙丸加牛膝、防己)。湿痰者,痰涎流注肌肉间,时作酸疼(宜祛湿痰汤)。湿温者,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痛妄言,必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暑,暑湿相博,则发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阳,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乃医杀之(宜苍术白虎汤)。酒湿者,亦能作 症,口眼嘴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语涩,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而汗之(宜苍术汤)。破伤湿者,因破伤皮肉,而入水湿,口噤身强直者是也(宜用甘草汤调服? d蛎末二钱,仍取末敷疮口)。湿 详在风门。此风寒暑等当各因所兼而治之者也。至其伤湿之故,则有缘肾虚者,必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宜肾着汤)。有由体气虚弱者,必身重,或便溏(宜清燥汤)。有因坐卧湿地,当风凉,致腰背足膝疼,偏活拘挛者(宜独活寄生汤)。有因年老衰 ,及女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疼者(宜独活寄生汤)。有由下焦冷湿,致身重腰冷,却能饮食者(宜乾姜散)。有缘风湿相搏,夏月身重如山者(宜胜湿汤)。所由既异,为治亦殊,辨之诚宜切矣。若夫湿流关节一症,身体烦疼,为病尤剧。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其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湿症,宜茯苓川芎汤;夹风宜防风汤;夹寒,宜加减五积散)。三者合则成 矣,另详 症。此皆不可不知者也。总之,湿之中人,必原於虚,强壮者无虑也。 治湿之法,惟当渗利小便,别无他法也。古书有加减二陈汤法,以之治湿,颇极神效,奉为蓍蔡可也。 ”脉 法〔 《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脉诀》曰: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脉诀》曰: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活人书》曰: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人门》曰:寸口阴脉紧者,雾露浊邪中於少阴之分,名曰浑阴;寸口阳脉紧,或带涩雾露清邪中於上焦太阳之分,名曰 阳,中雾露之气也;阴阳脉俱紧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脉不紧,手足温则愈;若阴阳脉俱紧,口中气出,唇口乾燥, 卧足冷,涕出,舌苔滑,勿妄治也。 ”暑湿异处〔 《内经》曰:地之湿气感人,害人皮肉筋脉,说湿伤形,形伤故痛。仲景曰:湿伤关节,则一身尽痛。《活人书》曰:风湿相搏,则骨节烦疼,湿则关节不利,故痛。《人门》曰:暑病多无身痛,说伤气而不伤形故也。 ”湿病类伤寒〔 《活人书》曰:中湿、风湿、湿温,皆类伤寒。中湿之由风雨袭虚,山泽蒸气,湿流关节,一身尽痛。风湿者,其人先中湿,又伤风也。其人中湿,因又中暑,名曰湿温。又曰:伤寒有五,其一为中湿,说风湿之气中人为病,发热与温病相类,故曰湿温。故《难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也。 ”湿病原由症治〔 《内经》曰:因於湿,首如裹,大筋 短,小筋弛长。注云:受热则缩而短,得湿则引而长。《钩元》曰:湿病本不自生,因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停滞而生水湿也。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 。又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此名风湿。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为凉则万物燥也。夫热郁生湿,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说风能胜湿也。又日∶湿者,土浊之气。实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得以系焉。湿气熏蒸,清气不行,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大筋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小筋为痿弱。又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乾葛,宜微汗,用防己黄芩汤。湿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渗淡治湿也,五苓散主之。《入门》曰:雾露浊邪中下焦,名曰浑阴。气为栗,令人足胫逆冷,小便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汤、四逆汤。雾露清邪中於上焦,名曰 阳,令人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汤、藿香正气散。《正传》曰: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是其治也。《医鉴》曰:太阳发汗太多,因致痉,湿家大发汗,亦作痉。说汗太多则亡阳,不能养筋,故筋脉紧急而成痉,其症身热足冷,项颈强急,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是也。缪仲淳曰:伤於暑湿而成瘫痪,四肢不能动,宜用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夜,川乌头炮、五灵脂、苍术酒浸各一两,当归二钱酒浸,为末,酒糊丸,每七丸,酒下,觉四肢麻木即止,只虚人有火未宜轻用。其有中湿骨痛者,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饮酒以水代之。至如寻常湿气作痛,则取白术熬膏,白汤点服。叶天士曰: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至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湿乃化热之渐,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宜用括蒌皮、桔梗、香豉、黑山栀、枳壳、郁金、降香末。又曰:本人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於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个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包络,似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药用犀角、连翘心、元叁、石菖蒲、野赤豆皮、金银花煎送至宝丹。又曰: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弭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以滋味呆钝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当用甘露饮法,猪苓、浙茯苓、寒水石、晚蚕沙、皂荚子去皮。又曰: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後,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傀儡外坚,胁下每常汩汩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嘈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须用升发阳明胃气,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苍术、半夏、茯苓、橘红、当归、通草、茴香、柏子仁、沙蒺藜、川楝子,即为丸方。治湿病方二十三 五苓散 ”内因〔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除湿羌活汤 ”外因〔 苍术 ? 貌坌 @防风 柴胡 升麻 独活寄生汤 ”外因虚〔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细辛 人叁 茯苓 当归 防风 甘草 姜 加味术附汤 ”中湿〔 附子二钱白术 炒甘草 赤苓各钱半 姜七 枣二 水煎,日再服。才见身 ,三服後当如冒状,勿怪,说术附并行皮中,逐水气故耳。 除湿汤 ”又〔 半夏 苍术 厚朴各钱半 陈皮 藿香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姜七 枣二 当归拈痛汤 ”湿热〔 羌活 茯苓人叁 葛根 升麻 当归 苍术 知母 苦叁 防风 泽泻 猪苓 白术 茵陈草 炙甘草 祛湿痰汤 ”湿痰〔 茯苓 胆星半夏 羌活 独活 当归 黄芩 白术 苍术 陈皮 薄荷 甘草 香附 防己 威灵仙 肾着汤 ”肾虚〔 炮姜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如小便赤,大便泄,加苍术、陈皮、丁香。 清燥汤 ”体气虚〔 黄儀 黄连神曲 猪苓 五味子 柴胡 甘草 白术苍术 麦冬 陈皮 生地 茯苓 人叁 泽泻 当归 黄柏 升麻 乾姜散 ”下焦〔 乾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胜湿汤 ”风湿〔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茯苓川芎汤 ”湿症〔 茯苓 桑皮防风 苍术 麻黄 赤荷 当归 官桂 甘草 川芎 枣 防风汤 ”夹风〔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赤苓 姜 水煎,入酒少部服 加减五积散 ”夹寒〔 茯苓 白芷半夏 川芎 当归 陈皮 甘草 乾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麻黄 厚朴 加味二陈汤 ”总治〔 陈皮 半夏茯苓 甘草 加制苍术、羌活、黄芩。 因症加减法附後∶ 如或湿在上,头重呕吐,倍苍术。湿在下,足胫肘肿,加升麻。湿在内,腹胀中痞,加猪苓、泽泻。湿在外,身重浮肿,倍羌活取汗。肥人湿,沉困怠惰,是气虚,加人叁、白术。瘦人是湿热,倍黄芩,加白术、白芍。瘦白亦是气虚,照肥人治之。防己黄儀汤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