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庞玫牟肌⒒褂邪笤谛油饷妫厦媛切寤ㄍ佳氖慰恪K淙恍邮谴┕模尾加牍庞玫牟荚蚴侨碌模恢钡较衷谖一拱涯亲樾⌒邮詹氐煤芎谩�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8 外曾祖母的绣花鞋(2)图
算一算,我收藏的绣花鞋就有二、三十双,主要以台湾早期的弓鞋以及客家鞋款为主。
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光是绣花鞋,因区域不同,式样与造型的变化也各有千秋。根据数据的记载,台湾早期的居民当中,会缠足的大多是福建漳州及泉州来的汉族妇女,而客家女人因为要干活儿的缘故,基本上是不缠足的。
台湾的小鞋子以弓鞋为主,弓鞋是闽南特有的鞋型,它的样子像弓,所以取名弓鞋;侧面看过去鞋型有个脚后跟,是用木头削出来的后跟,众所周知在穿之前要先经过缠足的动作,而且是从四、五岁就开始了,以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是有些残忍,不过经过那番折腾,为得还是能早日穿上三寸金莲!
但不论弓鞋的刺绣花样有何变化,基本弓型是不变的,弓鞋最早是从宋朝开始,由于这玩意源流很多,传到各个地方经过时间的淘洗,也都发展成风格迥异的花纹样式。话说回来,在当时那个社会,会缠足的女人多是富裕之家,一般认为缠足的女人走起来路来摇曳生姿,是优雅富贵的象征,这习俗该算是从大陆流传过来的。
而客家鞋的刺绣花案也别具特色,客家鞋的鞋身是布做的,鞋底是用粗糙的竹梅纸层层迭迭到二公分厚左右,然后再用皮贴紧,并用麻线将之缝补起来,鞋尖往上偏后的方向翘起来,看起来像一艘船,而鞋后跟处有的是包起来的,有的是开口的,长相其实跟现在的鞋子很相似。之前曾经流行过好一阵子客家风格的绣花鞋热潮,很多日本人还特地跑到台湾或香港来大量采购,由此可见它的魅力了。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8 外曾祖母的绣花鞋(3)图
值得一提的,客家鞋与弓鞋的不同,除了样式不同外,连刺绣也各拥风格,两者可说不遑多让,各自有自己的配色与图腾,关于我的这些收藏,大概是从清朝末年到公元1930年代左右,鞋子之外,还有服饰类,可说是从头到脚都有收集。
其实这方面的常识,都是收藏之后才去找资料的,但得承认在台湾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好找,很多都是口耳相传,或者早期许多爱好民间收藏物的同好,上山下海,花上了许多时间下乡拜访给调查来的,全是得来不易的数据,所以更值得好好地珍惜。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9 老玻璃之約(1)图
花瓶是我玻璃收藏的第一件物品,也因为它开启了玻璃藏品的另一扇窗。
话说我与花瓶的第一次美丽相遇,是在北上念大学的时候。
挥别了纯朴宁静的斗六城乡,也道别了每一个曾经在我成长记忆中暂留的景象,我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新鲜学子,踩着快捷的步伐,涌入相较繁华喧嚣的台北大都会,期待一个崭新的生活以及不一样的世界。离家几百哩不再是哼唱的旋律歌词,而是如此真实。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北上求学,我的学校就座落于淡水河岸旁,相对于台北还要来的古朴得关渡小镇。
也因着关渡离淡水小城有着地利之便,所以下了课或者闲闲没事之余,随兴搭乘公交车,或者跳上火车往淡水行去,无所事事的闲逛亦或三五好友排坐在淡水海口欣赏落日余晖,便成了排遣空档、磋砣美好时光的兴之所好了!
淡水小城有一种很独特的氛围,蜿沿的街弄、起伏的楼舍,构成淡水鲜明的层次与盎然的古意。
早些年的淡水,有许多贩卖古董文物的特色小店,如今虽然还遗留下零星几间,不过大多被时兴的咖啡馆取而代之。
有一回下了课往淡水老街逛去,我走着走着,脚步伫然停在一间大门开敞的店家前,突然煞车是因为这家店真的有点突兀,它是一间米店,店老板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不过门口却摆了一个透明玻璃柜子,透过几净的玻璃,柜子里整齐摆放了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古瓮、玻璃花瓶、以及仕女使用的手饰等,当下我的目光被一只色彩鲜艳、线条优美的玻璃花瓶吸引着。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9 老玻璃之約(2)图
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心早被它那斑斓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给揪摄住,对当时的我而言,它真的是一只很美丽的花瓶,而且让人才看一眼就觉得心动。
开口问了价格,可不便宜呢!尤其对一个没什么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根本是买不起的。不过虽然无缘拥有,但欣赏总能够吧!于是之后每次来到淡水四处走走逛逛,就会不自觉的来到这间米店,看看那花瓶还在不在,没想到这么闲逛着,倒也训练了不少识货的眼力。
像我还记得在淡水老街的交叉路口有间专门卖老东西的精致小店,店老板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女士,她总是一身吉普赛的穿扮风格,我非常喜欢这家店,除了布置很吸引人外,店里的每一样老东西都非常有味道,看得出来女老板的品味。
后来我听说她是位画家,才恍然大悟,难怪她的眼光这么好,选的东西都很有特色;不过因为每一样商品的价格真的不便宜,所以每次去也只能window shopping,喂食视觉对美丽事物向往的渴望罢了!
话说回来,我的第一支花瓶其实是朋友送的,它是一支蓝色的牡丹瓶,原本是成对放在好友家的神桌上,后来因为其中一支破掉了,所以朋友的母亲就把剩下的一支送给了我。在早年的台湾社会,牡丹瓶是台式玻璃花瓶最具代表性的,除了信仰的缘故,也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很多人家会在家里的供桌摆上一对,用在初一、十五祭拜祖先、神明时,插上素雅鲜花,成为五供之一,平时则作为居家装饰之用。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9 老玻璃之約(3)图
牡丹瓶有大有小,它的原形其实是承袭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的风格,一眼望去牡丹瓶的瓶身稳重典雅,瓶腹圆满而缓缓向瓶口伸展收敛,宛如女人柔美的颈线;而瓶口则微张呈现波浪起伏的形状,而瓶颈两旁各有一条像耳朵形状,也像女人手插腰的半弧形提把,而底座则是透明的覆盘,好让花瓶可以稳稳的立着。
牡丹瓶多半的颜色都很鲜艳,且以红色与蓝色较为常见,底座绿色和黄色则较为少见,但也有双色绞胎极具流动感的作品。如果把花瓶翻过来过,还会发现瓶底中央留有脐痕,称作脐胎,有的人还会在脐胎上盖印来区隔制作的人或公司!
也因为花瓶在台湾文化所占有的重要性与普及性,使得遗留下来的花瓶藏物为数颇多。念大三的时候,因为出了唱片成了歌手,开始有一些经济能力,我便比较积极走遍台湾各地,收集一些不同年代、不同工艺、较具代表性的花瓶,收到现在也有上百支的数量了。
而除了花瓶外,我也买了不少很漂亮的玻璃冰碗、水壶、杯子及盘子等食器。主要是因为台湾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炎热的气候促成了独特的冰食文化,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富有艺术价值的食冰器皿。
通常,盛冰当然以玻璃材质的器皿最为恰当,也最能烘托出冰食沁凉于心的口感!于是,从早期最简朴实用的冰碗、冰水杯、水壶,到晚期注入了各种工艺装饰性的花纹图案,用它来盛冰,吃进口里、看在眼里,愉悦的饮食文化就这么给碰撞出来了。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9 老玻璃之約(4)图
除了冰碗、冰壶、水杯之类的玻璃用品,我还收了好几套客家的看碗及看花。客家文化的看碗跟一般的玻璃冰碗没什么两样,不过对于早期的客家人而言,看碗几乎是每个家庭神明厅里的供桌必备品,而且一定是一组五件,就是俗称的五供,这个习俗在日据时代尤其兴盛。
看碗其实可也拿来当作玻璃冰碗,由于早年因为玻璃制品还很昂贵,一般家庭都是拿高脚瓷盘来放东西,后来玻璃器皿成了流行的玩意儿,就被拿来大量的运用,而且因为雕刻精致、颜色与纹饰都清丽典雅,也为居家摆饰增添了不少情趣。
而所谓的看花,则搭配客家文化的看碗习俗衍生而来。看花是直径约莫十公分左右的锈片,也有大一点的,主要对应看碗的开口尺寸。看花也是五个一组,搭配看碗使用。每一片看花上的锈图,大都取自吉祥的图示,像是暗八仙、八宝等,也有取材自花虫鸟兽的,主要是求个福禄寿财喜、天官赐神或者加官进禄之意。
通常,初一十五祭拜祖先时,客家人会在供桌上摆上五只看碗,看碗中放上一些祭拜用的清供,而平时无祭拜时,看碗上则是盖上色彩鲜艳的看花,它平时是盖着的,要祭祠时就会打开来。
其实很多人一谈起台湾老玻璃,直接联想到的是弹珠汽水、糖罐这类「柑妈店」的粗玻璃,但事实上台湾在日据时代至光复期间,因新竹地区蕴藏丰富的玻璃砂,日本人引进了很多制玻技术与工法,其技法多半传承欧式维多莉亚风格或威尼斯风格。这技法在引进了台湾之后,又加入了本土的审美色彩,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
第二部分:我的收藏品chapter09 老玻璃之約(5)图
也算是风格别具,尤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老玻璃在用色及造型上都很前卫美丽,一点都不落俗套。只可惜这些玻璃工艺并没有被完整的流传下来,不过因为当时外销与内销需求甚大,使得民间留下了不少富艺术价值的玻璃作品,而且价格也不会太贵,这点算是比较值得庆幸的!
在欣赏这些文物的过程中,我常想,台湾过去的民间工艺文化如此精致,创意无远弗届,我们应当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