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车作先锋,国王乘自己的战车,在拿着掌扇的官员们的伴随下,进入自己
的指挥位置,前后跟随着各种步兵团。
在战场上,当号手吹响进军喇叭后,首先是弓箭手列阵向敌人发射如阵
雨般的箭支,然后战车兵驾车向前冲锋,重装步兵一手持矛或棍棒,一手持
盾同时以密集队形向前推进,战车从侧翼包围,并压迫敌人的中央和两翼。
弓箭手仍在发射箭支扰乱敌人,使敌阵陷入混乱,配合别的兵种作战。
埃及人一般不杀放下武器的战俘。战争一结束,士兵立即把砍下来的被
杀者的手堆在一起放在国王的面前,有军事秘书计数断手,查明并向国王汇
报灭敌的数量。然后,士兵根据战功得到相应奖赏,抓获俘虏也有专为俘获
者所设有的奖赏。在战场上或敌人营垒中所获得的武器、马匹、战车和别的
掳获物,也被收集起来,由官员查明数量上报国王。战利品有时被堆在一起,
用竖立的盾牌所筑成的临时墙和柳条门围绕起来,在门内外设警卫守卫。
当部队围攻设有堡垒工事的城市时,步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搭云梯攀
登壁垒,或者在遮棚的掩护下,用破城锤撞击城墙。有时埃及士兵就搭遮棚
作掩护,挖地道攻城。而且埃及人利用挖地道攻城,比其他民族都普遍。
出征有时要在外建设野战营垒,作为临时性宿营地。营垒呈正方形或平
行四边形,在一面设有主要的进出口。营垒中央是将军和主要军官的帐篷,
外绕以双重的壁垒或壕沟。其它帐篷搭在围墙的外面。在接近外围的地方,
有留作喂养马匹和载重牲畜的空地,另一个地方则排列着战车和辎重。哨兵
在帐外睡觉或守望。
埃及人从第18王朝开始,废除了以前经常设置堡垒的制度。除了边境重
地设防外,城市不再设防。埃及人的两个首都——底比斯和孟斐斯都不是有
城墙的城市。为了给军队提供驻地,神庙周围修建了高耸的角锥形的石头搭
… Page 30…
楼,它凸出围墙以外,能够俯瞰围攻者并射击他们,大门上的胸墙可掩护保
卫进口的士兵。神庙往外是泥砖砌成围墙环绕的城堡,神庙位居城堡中央,
每一座神庙就是一个独立的堡垒,又是战时避难所,由它保护自己和城市,
由此可见当时的神庙已和军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相当的融合,这是新王
国时期政治状况在军事上与以前不同的新的反映。
… Page 31…
四、古代西亚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的源头
(1)苏美尔城邦的形成
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的中下游地区,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之地”。这是
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两河文明的较集中的代表是巴比伦,故又称
巴比伦文明。按其发生之早,成就之高和对后世影响之大而言,两河文明皆
可与埃及文明相当。
两河下游南部,文明开化较早,在公元前5000年后期就已进入铜石并用
时代。这里的居民在南部的叫苏美尔人,北部的叫阿卡德人。大约从公元前
4300年开始,苏美尔地区出现奥泊德文化 (公元前4300—前3500年),其
较大居民点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格什、尼普尔、基什等,日后都发
展为苏美尔重要的城邦。紧接其后,苏美尔发生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500—
前3100年),苏美尔文明的曙光此时更显灼亮,国家开始萌生,城邦开始形
成。此时城镇的发展较奥泊德文化时期更为明显,围绕着乌鲁克已形成中心
市镇、小镇、农村的格局,日后这些村镇愈加增多,又从中心市镇中产生主
要城市,此即苏美尔各城邦的都邑。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
的三项成就,也就是神庙建筑、圆柱形印章和文字的发明。继乌鲁克文化之
后是捷姆迭特·那色文化 (约公元前3100—前2900年),这时各奴隶制小
国的中心城镇作为城邦首邑已进一步发展起来,出现了最早的楔形文字。当
时最大的城邦仍是乌鲁克、基什、乌尔和尼普尔。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驴拉
的轮车,但不知用马。在芦苇束编的船只之外,也开始用木料造船。接下来
遂进入苏美尔早期王朝时代(公元前2900—前2371年)。
早王朝时代,苏美尔城邦林立,而且各城邦分立的局面贯穿始终,但是
此时的各城邦已建立起稳固的国王统治。此外,这时神庙在苏美尔的生活中
也很重要。王宫和神庙成为苏美尔国家的两大支柱。
这时,在苏美尔出现了战车作战。考古发掘的乌尔第1王朝(约公元前
2700—前2600年)的乌尔军旗镶板上雕刻了乌尔城邦利用战车作战的故事。
乌尔战车有4个轮子,轮的外缘很宽,内缘很窄,直接同轴结合,没有轮辐。
车厢略呈长方形,前部隆起,有作掩护用的小盾和斜挂着的标枪筒。战车由
4头驴子拉着,驾驭者和佩带斧子的战士在作战时站立在车厢上,以便于灵
活驾车和机动出击。这大概是古代世界最早的战车。乌尔还有轻装步兵和重
装步兵。轻装步兵披有可能是皮制的长斗篷用以保护身体;重装步兵配备以
短枪,头戴略呈尖状的头盔,列成散兵队形进攻敌人。
大约公元前2500年的拉格什国王安那吐姆遗留的鹫碑也刻有拉格什士
兵作战的图画。安那吐姆站在战车上,手举标枪,率领排成可能是正面6人、
纵深4人的苏美尔密集方阵的士兵正向敌人进攻。方阵的战士都是由头戴尖
盔、手持重盾和矛的重装步兵组成。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方阵。
公元前2378—前2371年,苏美尔国家拉格什在乌鲁卡基那的主持下实
行政治和军事改革。他打击暴政,限制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壮大公民队
伍,兴修水利,使军队的主要成份也由贵族垄断的重装战车兵改为平民组成
的轻装兵。但是不久,邻国温马国王卢伽尔萨吉西攻入并焚烧了拉格什。
… Page 32…
温马的卢伽尔萨吉西在战胜拉格什后,又征服了几个苏美尔城邦,伊然
有统一苏美尔之势。但在基什夺得王位的塞姆族人萨尔贡建立起更强大的阿
卡德王权,最后一统苏美尔全境,两河历史进入塞姆族人的阿卡德王国的时
期。
(2)阿卡德王国及其常备军的建立
公元前2369年,萨尔贡一世当上阿卡德王国的国王,在历史上第一次统
一了两河流域。
萨尔贡一世(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是塞姆人,和苏美尔非同
族,而且出身卑微。本来是个弃婴,“母卑,父不知所在”,后被一个园丁
收养。长大后服务于宫廷,以国王近臣身份逐渐熟悉了军政要务和具备了必
要的修养。曲折的成长过程,使他比世袭接班的普通苏美尔国王在审时度势、
善于用兵方面高出一筹。
萨尔贡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而在此
以前,苏美尔城邦的军队从公民中征集,士兵均来自于田野中的农夫,战时
临时召集出征,战争结束则解甲归田,又再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农田生活。只有少数丁勇差役任警卫监守之职。这种没有经过一定军事训练
的乌合之众,非常容易因一两次战役的胜败而影响军心士气,致使影响战争
全局,因此是不稳定和不牢固的。现在萨尔贡则专门挑选5400名青壮年组成
直接归他领导的精锐部队,“每天都在他面前用膳”,也就是说,专职当兵,
常备不散,平时进行严格的军事技术训练,并可作为萨尔贡的近卫军护卫他
的个人安全,战时担任主力出征作战。萨尔贡的军队以准确的弓箭训练著称,
其弓箭队在当时使敌人闻风丧胆。而且,萨尔贡注意培养士兵近战的勇敢精
神,每遇敌人近身,便以徒手肉搏而制胜。事实证明,这支常备军对苏美尔
各城邦确有摧枯拉朽般的威力,几乎无往不胜。据说,萨尔贡进行过34次东
征西讨,都获得胜利,方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常备军的优越性在这
些远征中充分表现出来,因为它不仅较之苏美尔公民兵训练有素,而且在时
间、空间上都可随战略的需要形成强大的野战兵力,避免了公民兵不能长期
远离本邦作战的局限。由于是职业的常备军,它还可随对外战争的需要而随
时随地不断扩充,以致在质量、数量方面都居较大优势,苏美尔各邦也就更
难以抗拒了。当然,常备军的建立只是为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提供了重要支
柱,两河的统一在当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苏美尔农业上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土地国有,农村公社没有完全
解体,周围游牧部落的侵扰,这一切都要求两河流域如埃及一样,在较早时
期便走向统一。在文明开始不久,小国分立便很快形成大一统的王国,最终
发展到帝国。
萨尔贡与温马王国的卢伽尔萨吉西都想控制整个两河流域。起初,双方
都想用不战而胜的方式实现这个目的,曾举行过两次谈判,但都破裂,双方
便诉诸于武力。萨尔贡利用其强大的常备军,尤其是以射击准确著称的弓箭
队打败了卢伽尔萨吉西,并俘获了他,用套狗的绳索套住拖到尼普尔主神恩
里尔的庙门口,锁绑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