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7世纪末,两派主张都得到了验证,结果各有成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正规”派得势,而且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欧洲大陆的挑战
好战的荷兰总是在战术上紧步英国的后尘。尽管他们仿效过英国的舰队纵列作战队形,但实战中总是宁肯采取攻占敌舰进行短兵相接的打法。在航海技术方面,荷兰的海军主将(特朗帕斯兄弟和戴吕泰尔)可以跟英国最好的将领媲美。他们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不仅是强有力的,而且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但是英国人并不甘愿认输,由于他们在炮火的威力上保持着明显的威势,因此还是取得了微弱优胜。
到了16世纪80年代,当英国在跟荷兰的残酷战争中胜利地再度得势时,法国也靠实力登上了争夺海上强权的舞台。法王路易十四采纳了国防大臣弗朗索瓦·路易瓦关于建立法国海军力量的建议,否定了财经大臣琼·巴普蒂斯特·科尔伯特的主张。财经大臣认为法国想要在陆地和海上出人头地是危险的。从此,法国大力发展舰船的科学设计和制造,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它采用了英国发展海军的最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就舰与舰相比而言,新的法国海军战舰在速度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在大同盟战争爆发时(1688年),法国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劲旅了。它的数量等于英荷联合舰队的总和。按照逻辑,法国海军完全可以将英国舰队从英吉利海峡赶走,但是实际上它并未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而且又不让法国高级将领安尼·希莱林·戴·图尔维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作战。后来,英国又进一步发展它的海军力量,法国再也没有找到机会将英国人打败。但是,一个世纪之后历史又近乎重演了。
18世纪海军战术的发展
公元1750年前,海军战术一直是既简单又原始的。交战双方的舰队均排成纵队(舰队纵列)航行,航线互相平行,这样才能互相靠近,进行舰对舰的交锋。各战舰以舷侧相对进行战斗,有时,实际上是舷侧靠着舷侧,用炮火猛烈对射,直到一方屈服为止。在这段时期里,英国始终掌握着制海权,这并非因为他们运用了新的海军作战思想,而是由于它的卓越海军将领掌握了强大的海上攻击力量,由于他们为取得炮兵技术的优势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由于他们的战舰在数量上超过了别人。
法国的海军力量仅次于英国位居第二。舰与舰相比,法国的质量优于英国,但法舰数量较少。总的来说,英国的航海技术比法国强。英法海军战术的基本差异在于,法国常常由于数量上处于劣势,因而更注重保全其舰只不使受损;而英国则愿意拿自己的战舰进行较大的冒险。结果,法国人常常喜欢在敌舰的下风一侧进入战斗。这样,一旦需要就可以很快脱离冲突。战斗一旦开始,他们就将炮火对准敌舰的桅杆和帆缆轰击,使敌舰速度慢下来。英国人也一样,用船头上的远程火炮击毁敌舰的桅杆和帆缆,使敌不能逃跑。一旦初战胜利,便改为轰击敌舰的船壳,将它击沉或摧毁。为此,英国战舰常常占据上风一侧的位置,这样比较容易靠近敌舰。
舷侧炮齐射和舰队纵列战术
战舰的舷侧炮火力对海战起着支配的作用,航海技术和战舰的操纵技术是海军炮射击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除非能够敏捷地操纵战舰,使位置几乎固定的火炮能很好地瞄准射击目标,否则舰炮火力只不过是一个空泛的数据而已。英国皇家海军严格规定不准战舰各行其事,它所规定的战斗指令已经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单行纵队是战舰编队的唯一形式,不允许进行别的试验或革新,如果这样做,就要被送交军事法庭,受到处罚,有时(虽然极少)甚至处以死刑。由于当时没有其它更好的海军体制,而别的体制还比之不如,因此,英国的海军体制一般来说算是成功的。不过,只有杰出的海军指挥官才能在对付跟自己力量差不多的敌军舰队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倘若不是英国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新的战术派别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否则就不能设想战舰可以离开战斗队列进行作战。不过,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圣次海战中,有些指挥官确曾指挥自己的舰队向着敌舰扬帆冲击,突破敌舰防线,将敌舰分割袭击,集中优势炮火接连摧毁了它们的舰只。到了1800年,海战便增加了这种作战方法,但实际应用仍属罕见。
这个时候正是配备有大量舷侧炮的大战舰的黄金时代。这种舰的名称表明,它在规模上和武器装备上都要在海战阵列中大显身手。这种战舰最大的长达300多英尺,有的排水量达2500吨左右,载员约1000人。
到了18世纪中叶,战舰大体上标准化为六个“等级”。头三个等级属于大战舰:一级有三层甲板,共配备100或100门以上火炮;二级也有三层甲板,共配备约90门炮;三级也就是作战舰队中的载重舰,有两层甲板,共配备64至74门炮。四级是按折衷方案建造的,配备有50门炮(两层甲板),称为巡洋舰,有时也用在海军作战队列中。象所有按折衷方案建造的战舰一样,它的战斗力不很强大,因此在舰队中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不够灵活,很难充当巡洋舰的角色。真正的巡洋舰是形体更小一些的五级和六级战舰,它们有24至40门炮,往往全都设置在一层甲板上。这些战舰比大战舰更轻便,航速更快,因此适用于袭击商船,担负侦察搜索和警戒掩护任务。所有的等级舰,包括大战舰和巡洋舰,用地道的航海术语来说,均属于三桅横帆战舰。
以上的等级舰之下,便是几种桅帆小炮舰(“桅帆”一词与船具装置方法无关),它们通常是双桅横帆炮舰或双桅纵横帆炮舰(双桅,前桅为横帆,主桅为纵帆),舰上配备有16至24门炮。最后,便是按船具装置方法定名的单桅快船或其它小型桅帆炮舰(如单桅纵装帆船,双桅纵帆船,双桅小帆船等)。
这个时期的造船技术有两项重大的革新。1700年,舵柄(系从舵伸到船内的一根大杠杆,用它对舵进行操纵)已经用缆绳与装在后甲板上的舵轮连接起来,从而大大方便了舰船的驾驶。舰的水下部分覆盖以铜护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藤壶(附在船底的甲壳动物)和可怕的凿船虫(一种咬啮木头的蠕虫)对栎木船底的侵蚀。
海军炮技术
这个时期大型战舰和巡洋舰的主炮已经是完全标准化的16、18和24磅炮弹的加农炮。多层甲板的战舰通常在上甲板配备16磅炮弹的加农炮,下甲板是24磅炮弹的加农炮。轻型桅帆战船装有4、6和9磅炮弹的加农炮,大型战舰常常也装备一些轻型炮,作为主炮的补充。
当时的海军炮术分为二派。英国人用炮击穿敌舰的船壳,摧毁栋木制的舷侧使之沉没,或者丧失战斗力,同时给敌舰船员造成最大限度的伤亡。而法国人则用炮轰击敌舰顶部的船具,通过摧毁桅杆和帆缆使之不能行驶。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提出了第二次挑战,这对实现美国的独立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英国在技术上素有突出的创造性(不过这种创造性发挥得为时过晚,结果它未能保住其殖民地),在海军炮上进行了许多项技术革新,使其舰炮火力继续处于优势,从而保持了英国的海上霸权。这些技术革新包括了一种燧发机装置,它产生火花进入火门引起点火,代替了过去松散的点火药和火绳杆(一种慢速火绳点火装置)点火方法;另外火药盒也有了改进;他们把火药和弹丸之间的填弹塞弄潮湿,以防过早发射;在防止后坐的驻退索上加了金属弹簧;炮架轮子的下面放置了斜面木块,这样,便于炮架吸收后坐力;他们还装置了滑车组滑轮,使每一门炮可以向右或向左旋转,这是射击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从此,不必为了瞄准目标而将整个战舰作直角旋转了。另一项技术是向木制的敌舰发射炽热的加农炮弹。英国最早于1782年在直布罗陀海战中采用了这种技术。这种炮弹极易燃烧,命中目标也比较精确,与过去效果没有把握的漂浮式火攻船和火攻筏相比,确是一项很大的改进。
由于英国采用了大口径短炮,因而大大加强了炮的火力。这种炮短而粗,能够发射32磅甚至更重的炮弹,其近距离的摧毁能力大大超过了当时大战舰和巡洋舰上的12、16和24磅炮弹的长炮。大口径短炮的造价比长炮低,炮身又轻,而且操作简便。在18世纪末期英国战胜法国的关键性战斗中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不过,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到了1812年战争时这个缺陷就变得更加严重了。装备了大口径短炮的战舰必须比装备长炮的敌舰舰速更快,并要更容易驾驶,否则不等大口径短炮进入轰击敌舰的射程就会先被对方击毁。
英国海军采用了一种改进了的旗语,使战术指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采用这种旗语后,在海军历史上指挥官第一次能够在交战开始前对舰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发布命令。旗语的改进是逐步进行的,到了18世纪末,实践证明这种改进效果良好。
这个时期里各国海军的舰上生活条件是十分恶劣的。20世纪的美国人根本无法想象一千个人竟能生活在一艘2500吨的船上。平均每人只占有20平方英尺面积的甲板,船上还要装载弹药、足够的水和食物以便一年或更长时间巡航在海上而不得进港补充。经过海上几个月的存放,食物的质量和状况已经是很难用文字形容了。舰上的主要饮食是几片被象鼻虫爬过啃过的砖头一样坚硬的面包,用几口带盐味的水冲进肚里了事。有时能给一点在水里加些甜酒而制成的“淡酒”。这样的饮食对人体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在战斗中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水兵常常很快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