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里达王国管辖着奥林匹亚,所以称为埃里达时期。
从公元前720年第15届奥运会起,斯巴达人实行尚武教育,竞技水平
迅速提高,压倒了其他城邦,获得了全胜。这种优胜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前
576年结束,称为斯巴达时期。
从公元前576年到公元前338年,奥运会的规模和声势逐渐增大,发展
成全希腊的盛大庆典。希腊殖民地的选手也参加了奥运会。公元前449年希
腊战胜波斯之后,奥运会更加兴旺,发展到鼎盛状态。这238年的全盛时期,
称为泛希腊时期。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征服了希腊。这时,职业运动员增多,收买少
… Page 36…
数名将的不正常现象日益发展,比赛的群众性较差,奥运会开始衰落。马其
顿统治希腊192年,这个时期称为马其顿时期。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击败马其顿人,把希腊半岛划为罗马共和国的一
个省。罗马独裁者苏拉,为了制造货币,弄光了奥林匹亚的大量金银。为了
庆祝战胜黑海王的胜利,把参加第175届奥运会的运动员都调往罗马。为等
待罗马暴君涅隆参加,第210届奥运会没有如期举行,而推迟到第3年。这
个时期,奥运会更加衰落,规模逐届缩小,又变成了像初期那样的地方性运
动会。公元2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奥运会由于
是祭祀宙斯神而被视为异教徒活动,于公元394年被下令废止。这个时期,
被称为罗马时期。
基督教把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废止后,教会还对爱好古希腊、古罗马体育
的民众加以排斥和迫害。凡参加圆形竞技场竞技的教徒都不能领圣餐,角斗
士如果不放弃自己的职业便不能受洗礼,甚至以竞技活动妨碍教会祭礼的罪
名,把一些竞技者关进监狱。
公元4世纪初期,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提出了“原罪”说,
宣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天堂的伊甸园里犯了罪,因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
有罪,人类为赎罪应该受苦受难;还提出了“来世报应”说,认为今生受苦,
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来世可以享福,人们应当绝情去欲,苦修苦行。这两种
邪说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崇尚灵魂,糟践肉体。《圣经》称:“人是风吹的叶
子,枯干的碎秸”,认为瘦弱是一种美,从而否定了古希腊的健美观点。中
世纪的宗教画上,耶稣及门徒的肖像都是形体枯瘦,面色憔悴的。
基督教会推行禁欲主义,在社会上煽起了一股苦行修道之风。4世纪,
在埃及开始出现修道僧。苦行修道的风气由埃及经叙利亚、希腊渐起传入西
欧,各种奇行怪举标榜而出。有的到沙漠中穴居;有的在坟墓或枯井里生活;
有的坐于荆棘丛中,有的睡在湿地之上;还有的一连数月不饮不食,或成年
累月终夜不眠。
教会为进一步推行禁欲主义、苦行主义,在各地建立修道院,修道院有
72条戒律,例如,规定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许说笑;每天要流泪叹息,
向上帝认罪;每昼夜八次集合读经祷告;要经常禁食守斋。修士们在这些禁
欲主义条令的禁锢下,不能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摧残。
13世纪时,天主教内甚至出现了一个鞭笞派,这一派教徒为了禁欲苦修,惩
治肉体以求灵魂得救,而经常在街头排队游行,一边行进,一边用皮鞭猛抽
自身,以致皮破血流,遍体鳞伤。14至15世纪,在欧洲各国都盛行起来。
这一派的修道方法同体育锻炼更是直接抵触,水火不容,是对体育的根本否
定。
罗马帝国后期,教育完全被垄断在基督教会手中,学校不设体育课,也
不许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体育第一次被抛出了学校教育之外。
… Page 37…
但教会的上层人物和王权的统治者则是另一回事。他们要下面实行禁欲
主义,而自己却恣情纵欲。许多高级神职人员和王公贵族玩鹰弄犬,游猎无
度。
破坏古代文化体育遗产,扼制民间体育发展,取消学校体育,煽起苦行
修道之风。由于纵欲,又使体育走向玩鹰弄犬的畸形。在西欧体育史上,这
是很大的退步。但是,教会和王权的统治者为加强军事统治,却都注重培养
骑士,从而出现了中世纪西欧的骑士教育。
… Page 38…
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秦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1)秦巩固统一的文化教育政策
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秦
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在文化教育上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禁私
学,以吏为师”等文化教育政策。
①“书同文”和“行同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必然影响政策法令的推行,如秦诏书
送至桂林地区,许多人都不认识。因此,统一文字势在必行。秦未统一前,
沿用西周的文字,字形复杂,笔画繁多,不便书写,称作“大篆”或“籀文”。
而东方各国则通行一种比较省便简易的文字,称之为“古文”或“蝌蚪文”,
但极不统一。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
①
行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等人依据“籀文”、“古文”简省
笔画,固定字形,称为秦篆(亦称小篆),作为统一的通用文字,向全国推
行。后来,狱吏程邈又把小篆改成更易书写的文字,叫做“隶书”。隶书字
体结构平整,笔划直线方折,书写简便,因此,隶书在民间大为流行。秦政
府又进一步把它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推行。
隶书出现,古文便废,这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同时,
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秦的“书同文”政策的实现。
为了“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秦又实行“行同伦”的政策,即要求人
们行为要规范。秦始皇在位12年,出巡邵县5次,所到之处,都立石刻碑,
宣传法治,以及伦常教育等,以期“行同伦”。在推行“书同文”、“行同
伦”政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刑法,但也注意到了教化工作。各乡设置“三
老”掌管教化。同时,令李斯作 《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
毋敬作《博学篇》,作为儿童课本,进行文字和伦理教育。“书同文”、“行
同伦”的工作,对于统一汉民族的共同心理,对以后文化教育的发达起了积
极的作用。
②“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的制度,是秦为了禁止当时“以
古非今”的现象,便于推行各项统一法令而实行的制度。其意就是直接向官
吏做私人学徒。它最早由商秧提出,“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
①。后来,韩非继承并发扬了商秧的学说,提出“明主之教,无书简之文,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 《商君书·定分篇》。
… Page 39…
②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真正将韩非思想付诸实践的则是李
斯。秦统一全国后,围绕着要不要分封的问题,主张中央集权的法家和主张
分封诸侯的儒家进行了两次激烈的斗争。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的第二次斗争中,李斯借议博士淳于越关于“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
也”的实行分封师古论调之机,进行了反驳,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
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
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
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以致“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为此提出了著名的“焚书”议,并提议
①
“若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当即被秦始皇采纳,于是,颁“挟书令”:
凡《秦纪》之外的典籍以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百家诸子书限
期送交官府去烧掉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有敢偶言诗书者处死,
以古非今者灭族;知情不报者同罪;禁止私学,欲求学者必以吏为师。这样,
“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成了秦朝文化专制主义的教育政策。
(2)两汉“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
①确立“独尊儒术”政策的经过。汉朝在建国几十年后,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以后各代王朝教育发展的初步基础。
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思想支柱。
两汉“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在汉初的六七
十年内,采取“以道为本,以法为符”的“杂霸政策”。到了文景时期,清
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更被推崇,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刘邦抱守着“偶语诗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