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起,以后各代皇帝都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的
专官,代代相传。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
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到明帝水平二年 (公元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国
学校举行祭孔仪式。以后祭孔成了传统的活动。读经与尊孔结合在一起,对
中国社会影响极大,这种传统势力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遭到冲击
而动摇。
2。两汉的学校
(1)汉代的官学
汉代的官学分为两种,中央直接办的官学有太学和特殊性质的“鸿都门
学”与“宫邸学”。地方政府办的官学是“郡国学”,另外还有“校”、“庠”、
“序”等学校。
汉代的官学,经过汉初学者的提倡,到汉武帝后开始建立,东汉以后才
得到初步发展。刘邦称帝之初,陆贾建议“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
①
之仪,明父子之义” ,文帝时,贾山上书建议“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
②
之道” 。以后贾谊、晁错都提出兴学的建议,当时虽未实行,但对汉武帝
推行官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①太学。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齐土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
①
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开办太学,设在长安。自武帝以后,西汉各帝均重视太学,博士弟子的名额
不断增加,据《三辅旧事》载:“汉太学中有市有狱,在长安门东,书社门
立五经博士弟子万余人。”足可见其规模宏大,为汉时最高学府。
① 《道基篇》。
② 《汉书·贾山传》。
① 《汉书·董仲舒传》。
… Page 43…
东汉迁都洛阳后,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开阳门
外重建太学。《后汉书·翟酺传》载:“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大学博士
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 (公元58—75年),亦
尊师重教,昌明经学,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亲临太学讲学,“冠
②
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以万计” ,形成空前的盛况,甚至匈奴
也派遣子弟入京求学。汉代的教育至此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东汉和帝之
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以致太学命运不济。安帝时(公元106—125年),
学舍颓废破败,博士不讲学,学生自由散漫。太学校舍荒废,一片杂草丛生,
成了放牧的地方。顺帝永建六年 (公元131年),由于翟酺、庄雄的建议,
重修校舍,并扩建240栋,共1850间。另外扩大生源,除太常、郡国官吏
继续选送外,又增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这样,
太学才又兴旺起来。
在太学中教授学生,讲授经书的是“博士”。“博士”最早见于战国,
是对学者的泛称,并不是官名。战国末期,各国为求贤辅政,设立了博士官,
参与议政,博士就由学者变成了官职名称。秦王朝时,博士为奉常的属官,
备咨询,为朝廷的文化官吏。汉初承秦制,博士不限于经学,任博士者也不
限儒家。博士的选用,或由征聘,或由荐举,或由选试,或以诸科始进,或
由他官迁升。文帝时设置传经博士,如申公、韩婴为《诗》博士,晁错、欧
阳生因通《尚书》而立为博士。另外,《论语》、《孝经》、《孟子》、《尔
雅》皆设置博士。贾谊因长于文学,通诸子百家之书,也被任为博士。同时,
儒家也可兼学儒学之外的学说。如晁错既学申、商刑名之学,后又跟伏业学
习《尚书》。景帝时,辕固生以治《诗》而立为博士,胡母生、董仲舒立为
《春秋》博士。此一时期,博士的选择、弟子的推选都尚无定制。
自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后,“五经”为“法定”的经典,儒家便垄断
了博士职。到太学开办时,博士的职责是“作经师”,以传授经学为业。博
士之长,秦时称仆射,东汉时改为祭酒。博士很易升迁,内迁可任太常、侍
中,外迁可为郡国守相、诸王的太傅或刺史、州牧。许多人由此而得高官。
西汉博士官的选择和任用,是用征拜或荐举的办法,不用考试,以名流
充当。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定了选用标准:“古之立太学,将
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
①
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东汉时,对博士的选择更加注意,举荐
者必须写“保举状”,被荐者还要考试,量才录用。它规定被荐者要具有一
定道德,通晓《论语》、《孝经》、《尚书》、《易》,有广博的知识;没
有什么疾病,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行为合乎四科标准(指东汉选拔人才的
淳厚、质朴、谦逊、节俭四种品德);年龄要在五十岁以上。一般来说,汉
② 《后汉书·儒林列传》。
① 《汉书·成帝纪》。
… Page 44…
代的博士都要求专长一门经学,并且是当时的名流学者。
汉代博士传经,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在博士传授
时,只凭口授,但口耳相传,难免有误,想有所凭借,就不得不遵从大师所
讲的经说,这便成了“师法”。然而学者仅限于“师法”的传授,难免拘于
一见,对新的见解,不能发挥,于是又另立一家之学,称为“家法”。皮锡
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先有师法,而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
者衍其流。”即先有师法,然后才有家法,师法是源,家法是流。如《春秋》
经有颜安乐、严彭祖被立为博士,那么其学说可称为师法。再传下去,其弟
子更为章句,发展有“颜氏公羊”、“严氏公羊”,这便是家法。因此,“师
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立说,争派别。所谓遵守师法和家法,就
是传经者绝对不能更改老师的学说,掺杂异说。否则,就成不了博士,即算
当上后也会被取消。如西汉孟喜从田王孙学易,后改师法,便被取消入博士
的资格。又如张玄任公羊颜氏博士,讲授时,兼讲了公羊严氏、公羊宣氏的
学说,被揭发为不守师法而遭罢免博士之职。
汉代博士的严守师法、家法,对于儒学经业的专门研究,具有一定作用,
使得经学越来越严密,异学纷呈,出现“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的现象。但
是各立门户,互不沟通,易抱残守缺,甚至互相排挤。在一些细微之处,矜
奇炫博,大加解释,“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①,尤其如秦近君“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
②
古’三万言” 。这种极其繁琐的现象,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有的终生竟
读不完一经。这种支离破碎的繁琐的章句研究,大大束缚了人们的头脑。
汉代的太学生,在西汉时称为“博士弟子”或简称为“弟子”,东汉时
称为“诸生”或“太学生”。当时太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官府正
式招收的,“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另一是地方
选送的,“郡国县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
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地方选送的没有官俸,一切开支要自给,所以在太学
里也有贫穷的学生。例如儿(倪)宽为了自己读书的费用而替同学烧饭;西
汉翟方进在太学里的费用靠他母亲在长安织鞋供给;东汉的公沙穆、桓荣、
庾乘等人,也因缺钱粮而替人作佣工来维持太学生活。另外,若有智商超群
的儿童,虽未满18岁也可以补进太学,所以在东汉有童子郎的称号。当时
太学生有寒忙假,一年中春秋二季上学。
太学生设置的人数,在汉朝各个时期亦不相同。汉武帝元朔五年最初为
50人;昭帝时增至100人;宣帝末年增加到200人;元帝因喜好儒学而增加
到1000人;成帝末期为3000人。平帝时,王莽辅政,于元始四年(公元前
4年)替太学生筑校舍,规模宏大,能容纳学生万余人。这是我国历史上大
① 《汉书·成帝纪》。
② 《汉书·艺文志》。
… Page 45…
规模建筑太学校舍的开始。东汉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尤好儒学,太学
生教育更为发达。到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梁太后下诏,令郡国举明
经,年50以上、70以下者至太学受业,并令大将军至600石之官,统让子
弟入学受业,使得人数激增。至恒帝时,太学生人数竟达到3万人。短短300
年的历史中,太学生人数由50人增至3万余人,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
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