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阀和世袭的思想。他举例说“鲧恶禹圣,叟玩舜神”,“孔墨祖愚,丘翟
圣贤”,因而“人无祖圣贤”。至于人有“才高见屈”,那是因为“遭时而
然”。因此,他说“士贵雅材而慎典,不因高据以显达”。
王充的自然观,从正面批判了神学观点和目的论的观点,批判了所谓“正
宗”思想,与此相密切配合的则是对复古思想的批判。他认为今人与古人气
禀相同,没有什么理由说古人胜于今人而去颂古非今,“奉天法古”。他说:
“夫上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则其遭事并有奋身之节。古有
无义之人,今有违节之士,……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
对“奉天法古”的所谓“正宗”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王充在反对复古的同时,又提倡今胜于古的思想。他认为,汉在“百代
之上”,因为汉在以前朝代的后面,比过去要好,“固有郁郁之文者,在百
世之末也。汉在百世之后,文论辞说,安得不茂?”王充的这种反对复古,
提倡今胜于古的思想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完全是势不两立的。
在王充的思想体系中,也含有一种命定论的思想。他说:“世之治乱,
在时而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而不在教”,他过分强调了“时”与“数”
的关系,认为人生前途在于“机遇”,运在于“时数”,这都是非人力所能
及的。这种思想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王充针对“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
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问难”之情况,竭力反对盲目崇
拜孔孟的思想,反对“信师是古”。提出“难孔”、“伐孔”的主张,他说:
“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
之说,何逆于理?”同时他又指出当时儒者对孔孟之德不能“极问”,没能
真正弄懂知识,只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弄懂知识,必须要做到“极问”。
这对反对当时儒学神化的虚妄具有重大作用。
王充辛辣地讽刺当时只读一经,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他说: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认为儒生“不览
古今”,便不能成为“通人”。他还对当时儒生教育的学用相违作了分析,
指出“乡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而使人学不能用,不能用其所学,尽其所
能。
④论教育的作用和培养目标。王充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培养目标的主张,
是以他的社会政治观和人性论作为基础的。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是可以
… Page 60…
变化的,善可以变恶,恶亦可以变善,“久居单处,性必变易”。重要的是
在于教育和环境,他说“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善则养
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只要得
到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之性,无不可教之人,关键的是“教导”、“锻
炼”和“渐渍”。因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他说:“譬犹练丝,
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
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
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人之性犹蓬纱
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他的这种思想,是对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
①
而直,白纱在涅,与之俱黑” 思想的继承,强调教育的环境对人性善恶的
影响作用。
王充强调教育环境的作用,不只是“反性治性”,还要求达到“尽材成
德”,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多闻博识”、“深知道术”的人。这种人“能
知大圣之事”,又能“晓细民之情”。他批评当时文吏教育“无篇章之诵,
不间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而已,勉赴权利”,看不起什么
学问也没有的文吏,说他们“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位食禄,终无以效,所谓
尸位素餐者也”。王充将人才分为四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
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第一类是“鸿儒”,能著书立说;第二类是文人,掌握知识者;第三类是通
人;第四类是儒生。儒生做教师,却只能“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理”,而
不能应用,于社会是毫无用处的。王充认为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因
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踰通人,鸿儒超文人”。王充提出这种
培养目标,也是他对于当时教育不满的一种表现,他反对当时只守一经讲授
章句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章句之生”,于社会是无益的。王
充提出的培养“深知道术”、“多闻博识”的能“知大圣”、“晓民性”的
鸿儒,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⑤知识论和教学思想。为了培养“尽材成德”的鸿儒等人才,王充非常
重视知识的力量,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强调“如无闻见,则无所
状”,“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可见,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见闻,来
源于经验。但是王充并不主张只凭耳目的感性认识,认为要获得真知,必须
借助心意,“铨订于内”,“以心意议”,即要分析、研究、思考,这样才
能获得真知。如果只凭耳目,人们常会得到虚假的知识。他说,“夫以耳目
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
心意”。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他反对知识的先验主义,
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必须学习。他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① 《荀子·劝学》。
… Page 61…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知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
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强调的学习内容,主要仍是
礼、乐,他认为“性情者,人之本也,礼乐所由生也,……性有卑谦辞让,
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
制,乐所以作者,情与性也。”可见,王充将礼、乐作为陶冶性情的手段。
然而,他认为“礼乐”必须以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为前提,“让生
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礼义之行,在谷足也”,“故礼义在身,身未必肥,而礼义去身,身未必瘠
而化衰。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也就是说,礼义与饮食相比,礼乐是
次要的,在人们饮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教育,即使
进行教育,也很难达到效果。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王充主张“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要质疑、
问难。他认为学习过程应以实际的效果来检查知识的真伪,要“订其真伪,
辩其虚实”,强调“有效”与“有证”,“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
不能一且二也。方圆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
在专一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精益求精和切磋琢磨的精神,他说:“骨曰切,
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
骨象玉石之切磋琢磨也。”另外,王充也重视练习和实践。要“日是之,日
为之”,才能“狎习”,即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是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虽
①
博览群书,也只是“匿生书主人”,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
王充的学习论,强调“见问”、“开心意”、“有效”、“有证”,对
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充满了战斗的精神,对“正宗”的神学化儒学思想
作了批判。虽然他屈居乡曲,但他的批判精神及他在教育上贡献,在汉代教
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官学常处于一种兴废无常,甚至
是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东汉时期的“士族”发展到此时,已形成门阀贵族,
并由此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士族”集团。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可以世袭
为官。士族把持仕途,可以不经过学校学习而做官,因此他们不愿多办学校。
这是官学不能兴旺而日趋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皇室
与士族集团之间也有矛盾。士族崇尚玄学反对儒学礼法和繁琐的经学,而皇
室为了笼络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维持其统治,需要利用学校来培植官
吏,也需要宣传儒家经学的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所以仍制定了维护其统治
① 以上引文均见《论衡》。
… Page 62…
的教育制度,创办了一些学校。
(1)国时期的学校
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