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使经几年的长途跋涉,于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由海道经越南至洛
阳,献象牙、犀角、玳瑁等。东汉罗马之间开始了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当
崇尚豪华的罗马元老贵族们穿着中国紫色丝袍,出入于弗拉维优斯圆剧场或
科洛西姆斗兽场,显富抖威之时,罗马的“夜光璧”、“明月珠”、“避疫
法”、“琉璃”、“玻璃”等也陈列于汉廷。甚至大秦的珠宝,已成为中国
①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 册。
② 《后汉书·西域传》。
… Page 100…
美丽少女头上的装饰品,或者风流才子送给情侣的珍贵礼品。
三国时期,中国继续与罗马保持交通往来。《三国志·魏志》卷三注引
《魏略》说:“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西南而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
有水道通益洲永昌……”。《梁书·诸夷传》载:“孙权黄龙五年(公元226
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
论具以事对。…权…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西
晋武帝太康五年 (公元284年),大秦皇帝又派使节来到洛阳访问并馈赠了
物品。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而从公元3世纪始,罗马帝国也
日趋危机,公元395年,一分为二。《北史·大秦传》中的大秦指的已是东
罗马帝国了,但些时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仍在进行。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
曾出土了东罗马帝国的三枚金币。
中国的史书中几乎记载了罗马各方面的情况。如罗马皇帝的产生,“其
①
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若国有灾异,辄更立贤人,放其旧王,被
②
放者亦不敢怨” 。再如大秦人的货币,“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
在买卖中,“市无二价”。还有如大秦的疆域,“地方六千里,居西海(地
中海和黑海)之间”,等等。
中国和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互通有无,这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文
化教育的交流。不断地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宝库。
2。教育的差异
罗马的文化教育政策和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由于
时代背景和继承的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的特点,而表现出许多差异。
中国与古罗马的学校教育首先都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国家的人才
服务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古罗马,每一个时期,都需要大量的统治和管理国
家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获得只能通过教育。汉朝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
①
太学时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就是说太学是贤
士即人才的产生之地,又说:“夫不素养士而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国家需要管理人才,若不兴办教育的话,就好比求文采而不琢玉一样是不可
能的。在古罗马,国家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统治和保卫国家的人才。
中国自秦始皇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教政策以后,各朝一直有着
统一的文教政策,如汉代推行察举征辟制。国家对教育的控制还表现在中央
设立专管教学的机关和官吏,如奉常、祭酒等。而古罗马的统治者却没有制
① 《后汉书·西域·大秦传》。
② 《晋书·大秦传》。
① 《举贤良·对策》。
… Page 101…
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对国家的教育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帝国时期,也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和设置专管教育的机关和官员。仅仅按照
个别皇帝的意愿,对教育实行过短期的垄断。在古代中国,教育从未与政治
分离开来,忽视了教育相对于政治的独立关系。学校教育功能单一,只成为
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工具。因此,政治对教育影响很大。当政治稳定时,
教育就发展;如果政治稍有变动或混乱,教育就迅速地衰落或萎缩。这在王
朝的更替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时期,教育的中断和衰落表现得十分明
显。而古罗马,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不像中国那样严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
手段及行政管理呈现出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局面。教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国家政治对
教育的控制不是很严格。在政治动乱时,对学校的教育影响很小。不像中国
古代那样出现过中断,而是一直延续下去。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教育不可能没有阶级性,中国古代与古罗马也毫不
例外。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贵族的子弟,平民子弟则很少。官学和私学的发
展,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但也是有限的,一般的广大民众是不可能受到教育
的。在早期罗马中,与中国教育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家庭教育特别发达。
早期罗马教育是按照集体的要求来塑造青年人的,罗马要求它的公民果
断、勇敢、强健、精神,能在同伴中树立起自豪、坚定、勇猛的形象,在忠
诚和性格的坚强上不亚于别人。在这种要求下,家庭就成为早期罗马社会最
重要的教育单位,甚至当国家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或出现新的社会组织之后,
在家庭中仍一直进行着基础教育。在人类的历史上,仅有很少的民族重视儿
童的成长。罗马人把儿童看成是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是未来的希望,因
而极端地爱护儿童。父母是孩子的主要老师。母亲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孩子。
孩子稍微长大,就把社会当成学校,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社会的职能和儿童在
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的知识。对于女孩,要了解将来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
责任,掌握做家务的技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教育。这一点与中国对女子
的教育有点类似。
早期罗马的这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只限于上等阶级。一般民众则受
着简陋的教育,他们受教育的目的是想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尽管
存在着差别,但早期罗马的家庭教育对所有儿童却是都具有的,所有的父母
尽可能地对孩子灌输这样的品格:豪放而持重,勇敢而坚韧,服从于权威,
忠实于国家。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古罗马都将德育的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古
代的教育由于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而古代的学校教
育,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中国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儒学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各朝始终把“明人伦”思想放在首位。
“明人伦”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着整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以儒家经典
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教育达到人的至善至德的目的。古罗马也一样将德育
… Page 102…
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每个不同的时期,其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早
期罗马的教育中,认为人首要的品德是美德,其次才是和美德有密切关系的
怜悯。早期罗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产生谦虚、端庄、节俭、顽强、坚
韧等美德。这些美德意味着一个人要负多方面的责任——对自己的言行负
责,对同伴负责,对崇敬的神负责。罗马人认为道德是对权威的绝对尊重。
在共和国时期,罗马教育强调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帝国时期则重视培养顺
民的教育。依据时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道德标准,这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
发展。而在古代中国,继承永远多于创造,以至后一个王朝都是类似于前一
个王朝的翻版,不能有力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学校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古罗马非常重视德、智、体、美的和谐
发展,重视自然科学与实用学科的教育。然而古代中国儒家学说占据了学校
的主要课堂,排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尽管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以自然科学
教育为主的学科,但这毕竟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股潮流。
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只是在动乱的时期出现中断,但
教学内容与思想基本上是一样的。罗马教育则在学校的教学上呈现出明显的
阶级性。
罗马共和国时期主要是希腊语言的教育。当希腊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照耀地中海的时侯,罗马人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她热烈地欢迎希腊的学者和
老师。当时虽然有人对这种外国文化的入侵感到不满,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希
腊文化中有很多东西超出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因此非常赞美它。公元前1世
纪,希腊人成为罗马人的老师,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希腊化的拥护者。
罗马的儿童进入希腊学者开办的希腊语学校,从希腊语基础到哲学和科
学,罗马人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营养。这时,在罗马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
希腊影响:私人教师致力于贵族的家庭教育,而公立教师则把他们的学校向
每一个交得起学费的人开放。不久,罗马出现了完全希腊式的学校,最基础
一级的是读写学校,由一个游戏教师教授儿童,所以又称作游戏学校。第二
级是文法学校,开设文科课程,学制2年或3年。当后来拉丁语和拉丁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