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中曾点出过“横烟”、“却月”、“倒晕”三种眉的名字。
… Page 40…
外国部分
化纤的由来
164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克,在系统地研究蛾蝶类昆虫生理结构之后,
提出了人类完全可以用人工生产出丝来的设想。霍克的设想,在欧洲的学术
界和工商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
法国自然科学家卜翁,饲养了很多蜘蛛,探索蜘蛛吐丝结网的奥秘。经
过反复试验,他发现,蜘蛛的丝是它肚子里的粘液喷射到空气中凝结而成的。
于是,他剖开许多蜘蛛的腹壁,取出它们分泌粘液的胶囊,收集大量的粘液,
用人工方法拍成细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的手套。但它又细又
脆,不能遇水。这一副手套,至今还保存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中。
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研究,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
精里,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可制出用来抽丝的粘液,这是人工造丝的一个
重大的突破。这种丝称为硝酸丝。
1880年,英国一位业余科学家斯旺制成了经硫酸处理的棉制灯丝,1883
年又发现了制造多种纤维的方法,最后通过从小孔喷射溶液而制成硝化纤维
灯丝。他认为,这种灯丝有可能用作衣料纤维,并在1885年举办的发明展览
会上,展出了这种纤维的样品。但是,斯旺未参加利用这种纤维的研究工作。
1889年,法国人查顿把自己合成的硝酸丝织成一件色彩绚丽、光耀夺目
的衬衣,当时轰动了欧洲。但是,这些以棉花为原料的人造丝,不但成本高,
而且织成的衣服很不结实,易燃烧。科学家们继续探索从廉价的原料中提取
纤维素的方法。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明了以木材、芦苇、甘蔗渣制造
粘液的方法,称为粘胶法,这种从粘液中抽取的粘胶长丝是优良的衣用纤维。
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粘胶纤维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这种产品是利用自然植物固有的纤维为原料的。叫“人造纤维”或“粘纤”。
1913年,德国制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氯纶纤维;1924年,德国
人又发明了以聚乙烯醇制成的维尼纶。
1935年,美国人卡洛泽斯发明了尼龙即锦纶。
1944年,英国人惠恩菲尔德和迪克森又发明了涤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
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为化纤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 Page 41…
锦纶的由来
在化纤家族中,锦纶是一个优良品种。它的名称各国叫法不同:英美人
叫“尼龙”和“耐纶”;前苏联人称为“卡普隆”;日本人叫“阿米纶”;
德国人称“贝纶”;捷克人则叫“西纶”。据说我国最早准备给它取名“华
纶”,即代表中华,又有华丽的含义。后经斟酌,终于命名为“锦纶”。可
能是国内最早试产于锦西,而且也含有锦秀之意。
锦纶是最早的合成纤维之一,其发明人是美国人卡洛泽斯。卡洛泽斯是
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化学家。当时,年仅32岁,在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
任教。1928年,他接受美国杜邦·德·奴姆尔公司的聘请,担任该公司研究
小组的负责人,后加入杜邦公司。1930年,当他对由乙二醇和癸二酸制成的
聚酯进行实验时,发现这种经过加热后的熔融聚合物能够拉伸成长纤维状细
丝。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种纤维即使冷却之后,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
高几倍,而且,这种冷拉伸还能大大增加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它表明与此有
某种联系的化合物可能成为具有某种特性的纤维。此后,卡洛泽斯及其同事
又研制成命名为聚合物“66”的聚酰胺。他们从这种聚合物拉制出具有强度
高、韧性大、弹性好、耐水性强的纤维,并成功地在500华氏度以上的温度
下纺丝。1935年,取名为“尼龙”的聚合物“66”在杜邦公司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尼龙的早期产儿,是 1937年 4月由杜邦公司制成的尼龙袜,俗称“玻
璃丝袜”,现在统称为锦纶袜或锦纶丝袜。1938年,杜邦公司开始制造坚硬
的尼龙单纤维牙刷。1939年12月,尼龙开始大规模生产。至1953年,杜邦
公司一直垄断着美国的尼龙生产,美国有几家公司生产尼龙是获得杜邦公司
的许可证后开始的。
20世纪40年代,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得到英国专利的许可证,和考陶尔
德公司一起,成立了英国尼龙纺织公司。此外,国外的许多公司也得到了杜
邦公司的专利许可证后,开始制造厄龙。
“锦纶”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化纤,由于结实耐磨,所以在所有纤
维中享有“耐磨冠军”之美称。可用于生产弹力锦纶丝袜、衫裤、手套、围
巾、帽子、头巾、台布、沙巾和花边带等,还可与人造丝、棉花和羊毛混纺
或交织成质地柔软、价廉物美的各种产品,如市场上常见的锦缎被面、锦格
绸、尼棉绸及粘棉华达呢、粘棉凡立丁、粘睛锦花呢等。它的缺点是保型性
差,不能在日光中长时间曝晒。
… Page 42…
西装的由来
西装起源于欧洲。据说西装上装原来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与浪为伍,
在海里谋生,敞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于海上捕鱼劳动,后来逐渐演
变成如今的样式。在西装中最为考究的,当属背后开岔的燕尾服,它原是中
世纪欧洲的马车夫的装束。马车夫穿上后幅开岔的衣服,是为了骑马方便。
西装在清朝晚期传入我国,很快被激进的青年们所接受。一时,“西装”
成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象征保守思想的长袍马褂则日
趋没落。
穿西装,按规矩都得系一条领带。原来,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住在深
山老林的日耳曼人,他们披着兽衣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从身上掉下来,
就用草绳子扎在脖子上,成为最原始的“领带”。很有点“领带”意味样子
的装饰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那时,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队
走在巴黎闹市街头,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而脖子上都系一根布条,
这引起了崇尚时髦的巴黎人们极大的兴趣,随即争相模仿,以示荣耀。后来,
法国一位大臣上朝,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当时
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下令凡尔赛的上流
人士都得如此这般。从此,系领带打结的习惯便延续下来了。在穿西装的时
候,衬衣上还都有着一个硬领,那是古代的将士们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一
种措施,咽喉部位的衣领,都是用皮革和金属特制的,用以防备敌人的利箭
射在致命的喉部上,这样,硬领也就保留下来。
… Page 43…
西式女套装的由来
西式女套装是英国裁缝雷德芬吸收男式西服的特点,于1885年前后设计
出来的。加勒丝·亚历山德拉公主是第一位穿出西式女套装的人。这套纯毛
料的套装包括一条裙子、一件胸衣和一件剪裁得体、做工精细的紧腰上衣。
雷德芬在设计上的突破是为加勒丝公主的紧腰上衣采用了翻领,而在当
时这还是男式服装的特有款式。
… Page 44…
礼服的由来
礼服是专门用于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如晚会、宴会、出访或接待宾客等
须穿的服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迥异,各个时代、各个民族
的礼服式样也不一样。例如,阿拉伯民族以他们特有的长袍作为礼服。缅甸
人的沙龙,日本的和服,也是一种礼服的形式。而尼泊尔人则把窄腿白裤作
为他们的礼服。另外,各国军队还有专门的军人礼服。在国际间通用的常规
性礼服,男子以黑色燕尾服为代表,女子以白色披纱长裙为代表。
礼服形成于15世纪左右,最早出现在西欧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
黑色的礼服象征着神圣、端庄,白色是象征着纯洁、高雅。早期的男子礼服
佩有领带,后因人们参加舞会时很不方便,就改成了佩领结。礼服的形成和
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随着基督教徒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礼服也
就很快风行开来,并一直流传至今。虽然经过多次的变革,但其基本形状还
是和原先的大致相同。男子的燕尾服流传得特别广。在西方,交响乐队指挥
和魔术师,没有不穿燕尾服的。这种服式英国人尤为喜欢,认为穿着它,富
有绅士风度。
… Page 45…
燕尾服的由来
燕尾服是一种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齐腹、后襟至膝关节的礼服。因后身下
端开叉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是18世纪由骑兵服演变而来。当时,骑兵骑马时,
将长衣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彩色衬里,显得十分漂亮。这
就使得其他兵种仿效起来。在 18世纪中叶,平民和官吏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
骑兵服装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