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戒律学纲要(选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当於长老比丘所受。”又因寺中长老,皆为方丈和尚,故对戒师不称阿舍梨,
而称和尚。至於“若是长老,未曾统众,不任方丈,或二三同修,或独处无侣,
苟偶善信发心来求戒者,第可开导,与之受戒。发愿而已,余仪不必全用。”

  从读体大师所编仪轨的内容看,自三归以至菩萨戒,都是采用大乘戒的规模,
事实上《优婆塞戒经》中的五戒,与普通五戒是不尽相同的,这在明末的藕益大
师及近代的太虚大师,均有说明,当然,如能使得一切戒,全部汇归大乘菩萨戒,
那是最好不过的事,唯有限於根机及环境的不同者,自亦不必使得所有的人,一
进佛门,就要他们人人成为实践菩萨道之大菩萨的。

  藕益大师所汇集的受五戒法,颇为简明实际,兹录如下,用供参考(续藏
一○六·三五八D至三五九A):

  “我某甲,归依佛、佛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
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分优婆塞,如来至
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若善女人,即称优婆夷。)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亦尽寿不杀生;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亦
尽寿不偷盗;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亦尽寿不邪淫;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
某甲亦尽寿不妄语;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亦尽寿不饮酒。”

  “随受几戒,则语几戒,亦不应混滥也。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四
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在家人受五戒,本为极其普通的事,只要面对一位戒师(或用梵语称为阿舍
梨),即可自说而受,如果自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内容者,诸戒师开导,传授
(受戒词)即可,晚近以来,大家竟把传五戒,看成了大佛事,广事铺张,劳师
动众,此虽为戒法作了庄严,却将五戒的戒法压在繁文褥节的高帽子下面透不过
气来了。

  因此,我希望今后的中国佛教界,提倡普遍的传受五戒,除了集体性的场合,
不妨参考读体大师的《五戒正范》之外,其余的则尽可能地减少麻烦。以我的看
法,通常受五戒,有了如下的五项即可:

  一、请师开导五戒内容(简明扼要),教授受五戒的说词(如已知者,此节
可免)。

  二、问遮难(普通但问杀父母与破净戒——自破破他,即可)。

  三、三归三结(如藕益大师所举者)。

  四、宣读或随分选读五戒的戒相(如藕益大师所举者)。

  五、发愿回向(通常用的回向偈亦可,或以各人所愿自白数语亦可)。

  受一次五戒,最多不要超过十五分钟,这样清清楚楚简简单单的受五戒,要
比摆大场面的更切实际,更容易得戒,同时,戒师也可在同一天中,为数人各别
授戒,不致感到吃力。并可随处均能为人授戒。


第二节 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价值,是讲三轮体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产生
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无,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切的善行,自无功
德可言。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这一步工夫,那是不可能的,否则他已不是凡夫
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却能使人达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只
是工具而已。同样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於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却能使
人达到学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而已。从世间法中说,利用工具或运用方法,必
能产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过。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应产生
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发出离心,即能因此而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四果者,必
须出家),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所载,小路比丘以半颂说十
善法,善为譬喻,半颂说犹因此出家而证阿罗汉果。(大正二三·七九八上)可
知五戒十善,虽是学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迈入圣城,了生脱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报,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堕三涂,终将导致因缘
的成熟,发出离心,越出三界。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净,但能坚持一戒,亦可保
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强弱(系指对於可悔轻罪的持犯多寡而言),
可以决定舍此一身之后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
下,最少仍可做一个平凡的人,如想进入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须修禅定,到达
初禅以上,始能进入色界天。同时,色无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从禅定进取,
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够了,也可进入初禅以上的天界。从经律中看,
修人天福报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

  但从佛法的观点上说,生天远不如生在人间为好。天上的寿命,从四天王天
向上数,一天比一天长,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五百岁;到
达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一万六千岁。对於五
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为殊胜,但是,天人终是要寿终的,天福也有穷尽的,
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难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机会,天福尽了,命终还堕,
可能不复为人,而入三涂道中。律中记载,目连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当时
的名医,归依三宝之后,免费为僧众治病,以此功德死后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
目连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疗,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问耆婆,此时正逢
天人各各驾车,驰往园中游乐,谁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连尊者。耆婆见了,也只
微一举手,表示招呼,迳自驾车疾驰而去,目连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车子,
并且责问他:“见了我,为何不下车敬礼?”他的回答是:“享乐要紧,不由自
主。”并说:“我已算是好的,尚能举手为礼,其余的天人,连看都无暇看你一
眼哩!”这是说,生了天,沉浸在欲乐的享受中以后,就忘了学佛修行了,也无
心礼敬三宝了。

  人间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够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
曾介绍,唯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间的佛教,学佛持戒,虽可报生天上,但
是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
又有一个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间坐在一张矮床上,敛身入定,定中被一条毒
蛇咬著了前额,虽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觉,因其尚未证道,未出三界,当其出定
之时,即见有五百彩女,前后围绕,问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为天人了。并且要他
去礼帝释天主,但他未染欲乐,反以为天女恼他,故颇感困恼地说:“我只礼佛
陀,不礼天帝,并愿天帝能来礼敬於我。”天女告诉他说:“只有进入妙地园中
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礼敬。”因此,他便毅然放弃天福的享受,又去过出家的
生活了。这是说,有心学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应求享天福。”(大正二
三·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业力,可由各人的愿力来转变,如果虽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
生天的果报,但也可以发愿,愿此功德还生人间,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或作护
持佛法的长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净僧宝。如果没有把握,或因志愿不同,
亦可愿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增长莲台的品位,临命终时,佛来接引,
花开见佛,得不退转。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异,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则又超
过一切财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愿在家的信士信女,发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
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愿再来人间,否则也应往生西方净土。

  即在现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烦恼与凶险,至少不再有
因了主动的杀、盗、邪淫、妄语、酗酒而来的祸害。又据经中说,每持一戒,即
有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能使出入起
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够使人得到永久的安乐,也能予人以现世的安乐,受持五戒,便
是求取这两种安乐之宝的敲门砖。人间佛教的理想社会——轮王政治,也以十善
为其准则,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戒律学纲要

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第一章 八关戒斋及其内容     

第一节 绪 说

  已经讲了三归与五戒,现在继续再讲八戒。

  学佛之道,乃是逐段前进的,也是层层向上的。归依三宝,只是信佛的初初
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本来,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时代,
凡受三归的,也必连带著接受五戒;所以三归五戒,从其根本要求上说是分不开
的,后人之只受三归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种接引众生的权宜之计而已。

  受了三归五戒,只要能够如法奉行,绝对可保不堕三涂——畜生、饿鬼、地
狱。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三归五戒之使众生不堕三涂,
也只是了生脱死的一种权宜之计,首先使之不往下堕,扎稳了脚根之后,再使之
更上一层,而走上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便是这一了生脱死的门径。当然,
八关戒斋,仅是此一了生脱死之路的起点,只是一扇大门,只是一条路径,进了
门,上了路,还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们哩!所以经中都说,持八关戒斋是
众生种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为持五戒清净者生天,持八戒清净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