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戒律学纲要(选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说教。

  当然,我的目的,虽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
学上各种主要的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与疏导。所以,本书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
古德注疏的重要资料,并且尽量注明出处,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唯恐
读者对於书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干专有名词的隔阂不解,故也适度地采用夹注号加
注说明。

  为了实际的要求,以及本书的篇幅所限,本书除了三归、五戒、八戒、十戒
等篇,写得堪称详细,至於具足戒及菩萨戒,只是作了纲要性的介绍,这也就是
本书书名的缘由;虽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萨戒,已经占了本书篇幅的五分之二以
上。所以,看了本书之后,对於戒律学的知识,当可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本书的性质,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实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
之外,其余各戒,本书均录有受戒的仪轨,并且是介绍最切实、最简明、最能适
应於普遍要求的受戒仪轨。至於各种戒律的渊源、性质、意义、作用,以及为何
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又如何、那当更是本书应负的责任了。因此,本
书的对象,既是已经受了各种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备要受各种戒法的读者。

  从大体上说,本书受有藕益及弘一两位大师的很多影响,但并没有全走他们
的路线,乃至也没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场。因为,从戒律学的本质上看,它是
属於整个佛教的,它该是全体佛子共同遵守的轨范,而不仅是某一宗派的专利品。

  虽然,本书有我个人的观点,但我所谈的问题,无不力求客观,无不力求这
些观点是属於读者的要求,故也敢说,本书的内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据。

  不过,由於我的学程还浅,本书的贡献,自也有限。本书的出版,如果尚有
一些价值,那当归功於三宝的恩德,以及师友的鼓励;如有不良的后果,均该归
咎於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为本书撰序,在此致其无上的谢意。

圣 严  佛历二五○九年元月二十五日序於朝元寺关房



目 录     


自序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第二节 学 戒
  第三节 持 戒
  第四节 以戒为师

  第二章 戒律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戒律
  第二节 戒律的传流
  第三节 律部传来中国的历史
  第四节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第五节 弘扬戒律的困难
  第六节 培养学律的风气

第二篇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第一章 三宝及归依
  第一节 为何要归依三宝
  第二节 什么是归依三宝

  第二章 归依三宝的方法与利益
  第一节 如何归依三宝
  第二节 归依三宝的好处

第三篇 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五戒
  第二节 五戒的内容
  第三节 杀生戒
  第四节 偷盗戒
  第五节 邪淫戒
  第六节 妄语戒
  第七节 饮酒戒
  第八节 五戒配三业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一节 如何纳受五戒
  第二节 受持五戒的功德

第四篇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戒斋)

  第一章 八关戒斋及其内容
  第一节 绪 说
  第二节 什么是八关戒斋
  第三节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
  第四节 八关戒斋的内容

  第二章 六斋日及其戒斋清净
  第一节 什么是六斋日
  第二节 怎样算是戒斋清净

  第三章 八关戒斋的条件与受法
  第一节 唯有人类可受戒
  第二节 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第三节 受持的时限
  第四节 求受的方式
  第五节 斋日的准备
  第六节 如何纳受戒体

  第四章 受了八关戒斋以后
  第一节 舍 戒
  第二节 称 呼
  第三节 功 德
  第四节 普劝受持八关戒斋

第五篇 解脱之道的基础(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与出家的目的
  第一节 何谓出家
  第二节 出家的性质与作用
  第三节 出家的目的

  第二章 沙弥戒与沙弥的类别
  第一节 何谓沙弥沙弥尼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内容
  第三节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

  第三章 沙弥投师与沙弥出家
  第一节 何人能作沙弥之师
  第二节 剃度沙弥的规矩
  第三节 沙弥出家的仪式

  第四章 沙弥受戒及其持犯威仪
  第一节 受戒的次第
  第二节 沙弥十戒的受戒仪式
  第三节 沙弥戒的范围与持犯
  第四节 沙弥及沙弥尼的威仪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种种
  第一节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
  第二节 式叉摩尼的年龄
  第三节 什么是式叉摩尼法
  第四节 悔罪法

第六篇 通向涅盘的桥梁(比丘比丘尼戒纲要)

  绪 说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一节 什么叫做比丘比丘尼
  第二节 比丘比丘尼的出现
  第三节 中国最早的比丘与比丘尼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来及种类
  第一节 戒律的由来
  第二节 比丘及比丘尼的身分是怎么完成的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内容及其同异
  第一节 止持与作持
  第二节 比丘戒有多少
  第三节 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同异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一节 那些是重要戒
  第二节 四弃法
  第三节 十三僧残法
  第四节 摩触异性戒
  第五节 粗语戒
  第六节 作媒戒
  第七节 二不定法

  第五章 羯磨法与忏悔法
  第一节 什么是羯磨法
  第二节 羯磨法有几种
  第三节 忏悔法

第七篇 三世诸佛的摇蓝(菩萨戒纲要)

  第一章 菩萨的层次与境界
  第一节 何谓菩萨
  第二节 菩萨的阶位
  第三节 五十二等的菩萨层次
  第四节 阶位层次的表解
  第五节 菩萨行当如何

  第二章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
  第一节 何谓菩萨戒
  第二节 菩萨戒的内容
  第三节 菩萨戒的种类
  第四节 菩萨戒的由来

  第三章 菩萨戒的重戒与轻戒
  第一节 何谓重戒与轻戒
  第二节 重戒的内容
  第三节 轻戒的内容

  第四章 菩萨戒的授受与条件
  第一节 最早的菩萨戒法
  第二节 求受菩萨戒的条件
  第三节 菩萨戒的师资问题

  第五章 菩萨戒的秉受方法
  第一节 秉受菩萨戒的种类
  第二节 自誓受戒法
  第三节 依师受戒法

  第六章 受了菩萨戒之后
  第一节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
  第二节 菩萨的悔过法
  第三节 菩萨的说戒布萨
戒律学纲要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受戒学戒与持戒

第一节 受 戒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大正九·四三三中)因此,佛教的
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严,即在於佛教弟子们对於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
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
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分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
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二、五戒。
  三、八关戒斋。
  四、菩萨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萨戒。

  在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
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戒斋,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
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午后不食,称之为斋,
合起来,便是八关戒斋。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於四
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以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
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
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
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
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
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
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
足,受了三归戒的人,自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