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恶业,若能受了三归依戒,便能消除先世的恶业。
受归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口中念著,
身体拜著,心里还得想著。主要还是在於心的领受——纳受三归戒体,戒体须由
已先受了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
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
和重要性了。
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
信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
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
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否则,既然信奉三宝,何不归依三宝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他
们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归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存著观望的
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同男女之间的婚姻一样,未到有了相当的认识之时,
不敢贸然婚嫁,否则,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兴趣不投,难免造成终身的痛苦!
其实,归依三宝,男女间的婚姻问题,完全是两种性质的两回事。比如,我们要
学任何一种技艺,无不需要投师请益,如其不然,便难成为第一流的专家。投师
的好处,是在承受老师的所学与所长,老师也是承受於老师的老师,甚至累积数
百千年的经验於老师之身,我们投师学习,也就继承了数百千年的宝贵经验。但
是学了一种技艺之后,我们未尝不可学而不用,即使在学习期间,感到与自己的
兴趣相左,也未尝不可立即转学;学成之后固可不妨追随老师以至终身,但也何
尝不能离开老师而独立门户?至於归依三宝,也与投师学艺相似,要想多懂一些
佛法,应从归依三宝著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
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归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
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自归依开始,一
直走向成佛之道,但如由於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者,
归依之后,是许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难得的是出离佛门之
后,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著,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因此,我要奉劝一切的世人,都来归依三宝,无论你已信了佛教,或者准备
来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门外观望,乃至你已是一个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请
你暂时放下你的成见或原有的信仰,试著来归依三宝,你将必能得到实益,并也
不会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退出三
宝之门的。
第二节 什么是归依三宝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
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
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
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於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
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领导,
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
有著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
列入归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归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
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归依了。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
为真归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
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
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痴,
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
顶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
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预算、领导、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
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
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领导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於武力、谋略与财产,
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日的百万富翁,
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於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
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的如何恳切,也不会
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
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但是,天在佛教之中,即
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
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归依之处。唯有归依佛教,才能
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实际
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
指引,走向大涅盘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盘(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
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
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於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
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
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
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归依,否则便像骑著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可
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作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
必须先来归依三宝,但在归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
妙地归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正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
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
弟子之中,接受归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归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
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
并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
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
之为宝了。由於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
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於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
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 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 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含意: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
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於事於理和
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
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二)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
述,便是法宝;(三)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
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
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一)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
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
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一)佛有觉
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於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
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
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
宝。(三)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
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一)从修证
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
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
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
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
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