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防性抑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影响着英国的所有社会阶层。甚至一些社会地位很高 的人,想到成家后须节俭度日,须放弃自己喜爱的快乐生活,也会因此而不娶妻。当然, 在上层阶级中,这种考虑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所考察的社会阶层愈低下,这种对未来 生活的忧虑也就愈大。
一个受过普通教育而收入仅足以使其列入绅士阶层的男子,肯定会感到,如果结婚 成家,则他出入社交界时,将不得不与中等农场主和下等商人为伍。受过教育的男子自 然会选择与自己有相同的旨趣和感情、有共同熟悉的社交圈子的女子为妻,可婚后由于 社会地位下降,妻子却不得不出入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社交圈子。一个男人忍心让自己心 爱的人过与她的旨趣性情迥然不同的生活吗?他正好处在社会阶梯的转弯处,再往下退 两三步,便从知识阶层降到了愚昧无知的人当中,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并非虚构出来的 苦难,而是实实在在的灭顶之灾。要想使社会交往令人满意,人与人的交往就必须是自 由的、平等的、互利的,即相互间有来有往,而不是象食客与主人或富人与穷人那样的 关系。
毫无疑问,这种种考虑使该阶层的许多人不能遵从早恋的自然倾向。另一些人则由 于情欲较强或判断力较弱,而冲破了这些限制。这也许是确实无疑的,如果从象纯洁的 爱情这样甜蜜的情欲中获得的乐趣大于随之而来的痛苦的话。不过有时并非如此。但我 认为必须承认,这种婚姻带来的较为一般的结果,不是抑制了谨慎者的远见,而是证明 了谨慎者的远见是有道理的。
商人子弟和农家子弟常被劝告不要急于结婚,当他们在商业或农业上未谋到能养家 糊口的固定职业前,他们也往往觉得有必要遵从这一劝告。要做到自立,非得达到一定 岁数不可。在英国,人们普遍抱怨缺少农场,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极为激烈,因而并非所 有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每天挣18便士的劳动者,独自一人生活也许还很舒服,若要把这点仅够一人用的钱 分给四、五个人用,他就不免会有所踌躇了。为了和自己所爱的人共同生活,他得过苦 日子,得更卖力地干活,而且只要他稍稍动一下脑子,他肯定还会意识到,假如他生育 很多儿女或随便遭到什么不幸,则他无论怎样节俭,无论怎样卖力干活,也将难免不心 疼地看到孩子们挨饿,或不得不丧失自立地位,靠教区的救济为生。每个男子无疑都喜 欢自立,害怕丧失自立能力,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情。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英国的教 区法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教区法都更有损于这种感情,共目的是逐渐削弱这种感情,以致 最后完全磨灭这种感情。
生活在绅士家里的仆役,会遇到更坚固、更难以冲破的对贸然结婚的限制。他们几 乎享有和主人同样充裕的生活必需品和舒适安逸的生活。与劳动阶级相比,他们的工作 轻松,食物精美。他们觉得不称心时,可以调换人家,因而依附感并不那么强烈。生活 过得这么舒服,结婚以后的情景又会怎样呢?他们没有经营商业或农业的知识和资本, 也不习惯于从事经营活动,因而无法靠日常劳动为生,唯一的避难所似乎就是破烂肮脏 的小酒馆,这对未来的生活来说,肯定不是十分诱人的前景。所以,这种黯淡的生活前 景会使很多仆人畏缩不前,满足于继续过独身生活。
如果以上有关英国社会状况的简要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我认为我并未作什么夸张 人那就得承认,在这个国家中,对人口的这种预防性抑制,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所有社 会阶级。一切古老国家的情况都是如此。实际上,这种对婚姻的限制的不良后果十分明 显,它使得几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卖淫现象,卖淫不断地使两性都陷入到无法解脱的不 幸中去。
人口原理 第五章
结合英国的情况考察第二种抑制、即积极的抑制——英国为穷人课征的巨额税款究 竟为何没有改善穷人的生活境况——济贫法自身就趋于使其目的落空——减轻穷人痛苦 的方法一一根据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要使社会下层阶级完全摆脱匮乏的压力是绝对不 可能的——人口受到的所有抑制可以归并为贫困或罪恶。
所谓积极的抑制,是指已经开始增长的人口所受到的抑制,主要是(尽管也许不完 全是)最下层社会所受到的抑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抑制不象前面提到的另一种抑 制那么明显。要说明这种抑制的强度和范围,我们现在拥有的资料尚嫌不足。但我认为, 凡注意到死亡表的人一般都会承认,每年死亡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父母不能 给予充足的食物和适当的照料造成的,这些儿童有时甚至还会遭受非常严重的苦难,也 许不得不居住在不卫生的环境中并干很重的活儿。在所有城市中,都总是何以看到穷人 家的孩子大量死亡。农村的情况当然没有这么严重,但既然迄今人们尚未充分研究过这 一问题,所以谁也不能说,农村穷人家儿童的死亡率,不比城市中、上等阶级的家庭儿 童的死亡率高。我们确实很难想象,一个有六个孩子的农村劳动者的妻子养活六个孩子, 常常极度缺乏食物,竟还总是能够给予孩子维持他们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和照料。在现实 生活中,农家儿女并不象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红颜小天使。居住在农村的人会告诉我 们,农家子弟的发育往往受到阻碍,成熟得很晚。看起来十四五岁的孩子,一问往往已 十八九岁了。扶犁耕地当然应该说是有益于健康的,但你却很少看到扶犁的小伙子有腿 肚子,这只能归因于缺少适当的或充足的营养。
为了减轻普通人所经常陷入的这种困苦,英国颁布了济贫法。然而,济贫法虽说也 许减轻了一点个人的不幸,但恐怕却使比以前多得多的人遭到了不幸。英国每年为穷人 征收巨额税款,但穷人的痛苦却依然如旧,这个问题常常引起争论,人们提及此事,总 是感到大惑不解。有人认为征收的税款肯定被侵吞了,另一些人认为很大一部分税款肯 定被教会执事和负责救济贫民的人大吃大喝掉了。大家都认为税款管理得太糟了。总之, 每年为穷人征收将近300万英镑税款,可穷人依然穷苦不堪,这一事实使人不能不感到惊 讶。但如果看问题稍微深入一点,人们惊讶的就不是这个事实了。相反,假如每镑课征 18先令而不是4先今便能使情况大为改观,这反倒会使人更为惊讶。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 明我的意思。
假设靠富人捐助,每天挣得18便士的人,现在可得到5先令;人们也许认为,这样穷 人的日子便会过得称心如意,每顿饭都有肉吃。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结论。每天转移 给每个劳动者3先令6便士,并不会增加我国肉类的数量。目前我国并没有那么多的肉, 能让每个人都享有足够的肉食。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肉类市场上买者之间的竞争,会迅 速把肉价从每磅六七便士提高到每磅两三先令,因而分享这种商品的人数并不会比现在 多。当一种物品处于稀缺状态而不能为一切人所享有时,谁拥有最有效的独享权,也就 是说谁出价最高,谁就会拥有该物品。即使买肉者之间的竞争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 致每年饲养的牛增多,也只能是在牺牲谷物的情况下增加牛的数量,而这是一种很不合 算的交换,因为很显然,此时国家便不能养活同以前一样多的人口,当食物相对于人口 而言处于稀缺状态时,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究竟是每日得到18便士还是5先令,也就无关紧 要了,反正他们得过最苦最紧的日子。
人们或许会说,购买每种物品的人数增多,会刺激生产活动,从而我国的总产量会 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情况也许是这样。但财富的增加又会刺激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 幅度也许会超过财富的增长幅度,因而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加得更多的人口。况且我 们的假设一直是,人们完成的工作量和以前一样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每天得到5先 令而不是18便士,会使每个人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已较为富有,可以有许多时间不去干 活儿。这会立即对生产活动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 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每天仅仅得到18便士时更为悲惨。
即使援每镑18先令的比率向富人课征济贫税,并以最明智的方式分配征得的税款, 其结果也不会与上面假设的情况有什么两样。富人无论作出多大的捐献,作出多大的牺 牲,也不会阻止社会下层阶级陷于苦难。特别是如果以货币的形式作出捐献或牺牲,情 形就更是这样,不错,也许会由此带来巨大的变化。富人会变穷,一些穷人会变富,但 终归还是有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必定会遇到困难,这种困难自然将落在最不幸的社会 成员身上。
我不能用货币提高一个穷人的地位,不能用货币使他的生活境况大为好转,而不相 应地降低其他穷人的生活,这乍看起来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我认为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如果我缩减家里人消费的食物数量,把节省下来的食物给予这个穷人,则我便会使他受 益,受苦的只是我自己和家里人,不牵涉其他人,我和家里人也许是能够忍受的。如果 我开垦一块荒地,把所产的食物给予这个穷人,那我就会既使他受益,又使全体社会成 员受益,因为他以前消费的食物便转归社会了,或许连同一些新产的食物也转归社会。 但如果我给他的仅仅是货币,假设我国的产量保持不变,那我给他的便是一种权利,使 他从这种产量中可以得到比以前大的份额,而他要得到这一较大的份额,就必得减少别 人的份额。很显然,在个别场合,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很小的,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