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递进式。即一层深入一层地阐明问题,逐步把道理讲清楚。它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也可以由小及大、由少及多,要求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听众的认识规律。这种方式,往往思维严谨,结构缜密,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
④对比式。即运用比较法阐明问题。它可以是正反对比或新旧对比,也可以是时间对比,或空间对比,还可以是问题的性质与类型对比等等。这一方式便于突出正面观点或主要问题。
以上方式,最好是综合使用。或以一种方式为主,其他为辅,或总体上使用某一种,局部使用另外几种。
正文的构成,最忌讳平铺直叙。其内容构成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总的原则是要疏密有致,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结尾要余音绕梁
明代学者谢榛认为:“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能重新掀起演讲的高潮,极大地鼓舞听众,激起听众行动的愿望,使听众与演讲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演讲的最终目的。常见的结尾方式有:
①呼吁式结尾。如古希腊德摩西尼的《斥腓力演说》是这样结尾的:“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要为自己而战斗。辞令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这种结尾有利于号召听众奋然而起,具有强烈的鼓动色彩。
②名言式结尾。如蒋昌健《性本善》的辩论总结陈词中这样结尾:“谈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柯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以名言警句作为演讲的结尾,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③总结式结尾。如邓小平在《军队要整顿》的讲话中是这样结尾的:“希望我们总参谋部所有的干部,本着这样的精神团结起来,把工作做好。”这种结尾犹如画龙点睛,易于突出中心。
④展望式结尾。如韩健在的《在失败面前挺起胸膛》演讲结尾为:“我深知,我将来可能败得更惨,但我不怕,因为怕失败的人永远不会成功!”以展望未来结束演讲,使人憧憬,余韵深长。
结尾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演讲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但无论何种方式,结尾切忌拖泥带水,言不由衷,敷衍了事。
有人说,讲究演讲的开头、正文和结尾,就是给“甜头”。演讲学家说,你应该这样安排你的“甜头”,即“好的在前,更好的其次,最好的放在最后”。
遣词炼句
演讲的语言具有艺术性,决定了演讲必须讲究遣词炼句。
演讲语言与日常口语不同,它更加精炼、优美、生动、规范。演讲语言与书面语也不同,它更注重“讲”,因而朴素、明快、简洁。书面语当中的破折号、冒号,在口语中常为判断词“是”、“就是”。与书面语相比较,演讲语言的语气词较多,显得亲切自然,具有鼓动性。被举为英语演讲最高典范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整篇只有10个句子,演讲时间不到3分钟,通过遣词炼句,其语言达到了完美无疵的境界。林肯是这样演讲的:“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的事,全世界都永远不会忘记。”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朴实优雅,情理交融,要言不烦,具有演讲口语的鲜明特征。
要使演讲语言富有文采,必须讲究修辞。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是美化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功能,提高语言的审美价值,达到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境界。如张勤在《我从玫瑰色的梦境中醒悟》的演讲中,以一连串的反问开头:“朋友,你听到过激越深沉的苗鼓吗?你听到过悠扬悦耳的木叶吗?你听到过土家人欢乐的‘咚咚喹’吗?你听到过浩浩莽莽的松涛和叮叮咚咚的山泉吗?那是一曲曲多么美妙的乐章!”连续的发问,吸引着听众陷入沉思,加强了情感交融。如果改为“生活中到处是美妙的乐章”,虽有同样的意思,但效果就不大一样了。
此外,在词语、句子、句群、段落之间也要注意思维与情感的逻辑性,避免颠三倒四,冗长拖沓。
默记诵读
默记是使演讲内容烂熟于心的关键环节。演讲前要理清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内容重点,提纲挈领,选择记忆。
诵读是在演讲内容深刻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句子的语调、节奏、重音、停顿,使演讲最能体现演讲者的意图,达到抑扬顿挫、掷地有声的效果。
默记诵读时还必须做好演讲的精神准备,充满信心,迎接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演讲开头的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开头要想吸引人,必须直接从问题的实质或从能引人入胜的事物开始。如果一开始就讲一些毫无新意的套话,听众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演讲者一定要一开口就抓住听众的心,让听众的心自始至终都随着你的思维转动,演讲才能获得成功。下面就介绍几种演讲开头的小技巧:
巧设悬念
人们都有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东西有一个探索求知的冲动,这是人的一种本性。在演讲的开头用悬念来吸引听众是一个很有效的抓住听众心理的手段,一般有实物悬念和语言悬念两种类型。
(1)实物悬念。有一位日本教授给大学生演讲,一开始场面乱哄哄的。老教授并没生气,他从衣袋里摸出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扬了扬,然后说道:“请同学们注意看看,这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石头。在整个日本,只有我才有这么一块。”同学们顿时静了下来,被这块并不起眼的石头吸引了,大家都在暗自发问:这是一块什么石头?如此珍贵?全日本才一块?他面对静下来的同学和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才开始了他关于南极探险的演讲。最后大家都知道了那块黑乎乎的石头是从南极探险时带回来的。
这就是实物悬念法,用一件或几件实物来展示来抓住听众的心理,勾起听众的好奇心,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实物必须与演讲的主题相关又非同寻常。
(2)语言悬念。就是在演讲的一开头就语出惊人,激起听众的好奇心。
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士在一次演讲中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我险些脱掉裙子。”此言一出,在场的听众人人大吃一惊,急欲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她接着说道:“当我昨天在厨房做饭时,我那念小学三年级的孪生儿子在隔壁房间吵了起来,他们两兄弟似乎吵得很凶。小弟说:‘你这个大笨蛋,妈妈的肚脐是凹进去的。’老大也不甘示弱地反驳说:‘妈妈才不是凹肚脐呢,她的肚脐是凸出来的。’小弟说:‘你胡说,才不是呢!’大儿子说:‘你才胡说!’我看情形不对了,赶快跑出来排解说:‘你们两个给我安静下来,妈妈让你们看看我的肚脐是凹的还是凸的。’于是我作势要脱下裙子的模样。‘啊,妈妈羞羞羞。’他们两个小鬼看后;马上拿小食指划着小脸蛋羞我,我们三个人都笑了出来……”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演讲。
设问法
设问法的关键在这个“问”上。一上台马上提出问题,有时还不止一个,几个问题一摆,连珠炮似的发问,听众本是洗耳恭听的,可你一开口就甩几个问题给他,他的本能反应就是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听众的思维就和演讲的内容成功对接,听众的心就这样被抓住了。
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傅葆琛在1924年11月作了《为什么要办乡村平民教育》的演讲,是这样开头的:
诸君!你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个“民国”。什么叫做“民国”?就是我们这个国是“民”的国;为“民”而立的国;也是“民”所立的国;换句话说,就是“民有”的、“民享”的、“民治”的意思。“民”是谁?就是我们“老百姓”们。但是这些大多数的“老百姓”们在哪里?……
傅先生在演讲的一开头,就用了“什么叫做‘民国’”“‘民’是谁”的设问来抓住听众的心理,使在场的听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问法
反问即只问不答,上台来先反问观众,都不能解答,从而将演讲引向深入,让听众始终围绕着你的思路转。杰出的教育家、作家蔡特金在其演讲《保卫国家就是幸福吗?》的开头中说道:
劳动人民的妇女们!你们的丈夫在哪儿?你们的儿子在哪儿?……
演讲一开头就用饱含深情的反问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因为妇女听众们最关心的身边两个人———“丈夫”和“儿子”,本该和她们在一起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在“在哪儿?”她们自然明白是罪恶的战争夺走了她们的丈夫和儿子。但应用反问时需注意,反问口气较重,带有较强的谴责意味,较适合那些批判性及煽动性的演讲。
讲故事法
就是在演讲的开头,讲一个小故事作为“引子”,吸引观众的注意。
下面是演讲《看了金牌之后》的开头:
“有一段相声说,在李莲英大红大紫的年月,中国曾派过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小李子不懂什么是国歌,于是以《贵妃醉酒》来代替。选了飞檐走壁的大侠去跳高,选了皇宫里传旨的小太监参加短跑,找了北京天桥几个变戏法的,每人怀里揣一个篮球去和洋人比赛,结果把篮球变来变去,不见传球,只见入网。从那以后,篮球都只穿背心和短裤,就是因为吃了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