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美国更有价值。
谢甫钦科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和中央情报局的人见面,并接受了他们的要
求。在这之后,谢甫钦科留在联合国为美国做了3 年间谍。他记得他们一共有4 个
接头地点:位于东60 街的一栋褐色的石头房子,在沃尔多夫——阿斯托利亚旅馆
里租的一个房间,在谢甫钦科的牙医看病的那栋楼里的一个房间,以及谢甫钦科所
住的房间底下两层的那套房间。
1977 年初,负责与谢甫钦科接头的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他要离
开纽约,并介绍他和另一名情报局的官员联系。那人身材高大、肩膀宽阔,有两撇
刷得整整齐齐的八字胡,并说他的名字叫菲尔。这个菲尔不是别人,他就是艾姆斯。
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的地点就在谢甫钦科的楼下。谢甫钦科比较喜欢他的第一个联络
人,认为那人比较细致;可是他认为艾姆斯处理事情也相当老练。
就这样,艾姆斯接管了他的间谍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案件。谢甫钦科回忆说
:“他喝酒喝得很多,我自己也喝得很多,他是个好伙伴。当时只有用这种方法才
能使我忘记精神上的压力。我喝的是伏特加,我想他喝的也是伏特加,可能还有苏
格兰威士忌。我记得,在我们会面的所有地方,都有很多酒。总之,我觉得他这个
人相当不错。”
1977 年夏天,谢甫钦科夫妇利用一个短暂的探亲假回莫斯科去了一次。
这次回国让谢甫钦科感到胆颤心惊。当他坐火车去克里米亚看他母亲时,他发
现同一个卧车车厢里有一个克格勃的人在监视他。稍后,在高加索山北麓的避暑胜
地吉斯罗夫茨克,他发现这种监视变得更为明显。
在一段时间内,艾姆斯独立地处理了有关谢甫钦科的事情。但是,当谢甫钦科
夫妇回到纽约后,纽约基地新调来的副站长詹姆斯·哈斯直接接管了这一案件,艾
姆斯从旁协助。哈斯当时是46 岁,长得五短三粗,头发花白,并留着两撇小胡子。
他刚刚从加纳回来,在这之前,他去过老挝和乌干达。
谢甫钦科的恐惧与日俱增,他一再要求中央情报局让他公开投奔美国。
1978 年3 月,他收到莫斯科发来的电报,召他回国。他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于是对中央情报局坚持说是时候了,他不能再等了。谢甫钦科和他的妻子关系不好,
因此他不曾告诉她自己已经成为美国间谍并准备叛逃。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谢甫钦
科提着一个沉重的箱子,从他住的公寓的灯光幽暗的消防梯上走下楼去,冒着大雨
跑到东64 大街。街角处停着一辆白色的汽车,车上的信号灯没有闪烁,说明一切
正常。他钻进车里,那车载着他飞快地开到中央情报局在波郭诺斯大街上的一个据
点。4 月11 日,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联合国的第二号人物叛
逃到西方。
中央情报局为其漂亮的一击感到兴高采烈,而每一个参与其事的人都受到称赞。
纽约基地的负责人肯·米兰是个聪明人,乘着这一大好机会宣布退休,以取得最优
惠的待遇。对于科罗米拉斯、哈斯、艾姆斯以及参加过处理这一案件的联邦调查局
的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耀。事实上这也的确是艾姆斯在中央情报局的生涯
中所达到的顶点。
哈斯认为艾姆斯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色;但是对他后来的表现却评价不高,认
为他缺乏主动精神,有时甚至是不推不动。他也曾找艾姆斯谈过,但是却没有什么
效果。
1979 年夏天,基地的对苏部调来了一位新的负责人,诺德·卡尔森。艾姆斯
和他相处得好得多。这一人事变动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可是后来却对艾
姆斯和中央情报局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尔森是南达科他州人,上的是赛罗科斯大学,在该校的麦克斯维尔学院获得
了俄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他在1958 年加入中央情报局,1962 年,30 岁的
卡尔森被派往莫斯科去联络中央情报局的王牌间谍之一:代号为“英雄”的苏军情
报局的上校潘科夫斯基。卡尔森的合法身份是美国大使馆的农业参赞。7 月4 日,
在美国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有人告诉出席招待会的潘科夫斯基去找一个佩带
红宝石别针的人,这个别针几个月前他曾在伦敦见过。卡尔森戴着那个别针。他和
潘科夫斯基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后来,在卡尔森的住处,他们两人曾交换过文件。
但是,潘科夫斯基在9 月初突然消失。克格勃在几个月以前就已经觉察到他的间谍
活动,并对他进行了监视。
他被逮捕、审判,然后被处决。5 个美国人,其中包括卡尔森,被宣布为不受
欢迎的人而被驱逐出境。
但是,潘科夫斯基案件使卡尔森在情报局的行动部出了名。他先后被派驻伦敦、
东京和罗马。卡尔森是个瘦高个,深色的头发,长着一张类似林肯的长脸。他是一
个沉静的人,说话简洁明了,是情报局苏联部里深受器重的一员老将。
在纽约基地的对苏部,卡尔森领导着大约15 个情报局的执行官员和辅助人员。
他知道艾姆斯在谢甫钦科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他在对苏部的工作出色,是一个
优秀的一线作战人员。
在卡尔森手下,艾姆斯在联合国里发展了一些眼线;但是并没有招募到任何苏
联间谍。不过其他人也没有。卡尔森知道对外情报处的工作环境相当困难。不象情
报局在海外的活动,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没有外交掩护和足够的支持。艾姆斯和其他
的人都只能利用一些非常模糊的假身份,诸如商人之类,他们只能希望和他们打交
道的人不要问太多的问题。
卡尔森喜欢艾姆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甚至变成了
好朋友。卡尔森对南茜的印象也很好,认为她很有吸引力,事业上也很成功。他们
两家也常聚在一起。赖瑞·费伯是联邦调查局派到中央情报局纽约基地的联络人,
他与艾姆斯也很熟悉。当费伯退休后,艾姆斯和卡尔森两家还到他们家去聚会过。
1979 年年底,在卡尔森成为艾姆斯的顶头上司后的几个月,基地的副站长哈
斯升任站长。1981 年,站长又换成了丁·阿米,一个曾在越南和其他远东地区工
作过的情报人员。
这时候,艾姆斯接到总部派他去墨西哥的通知,并且已经开始打点行装。
可是,这次南茜却不打算跟他一块去。南茜是一个非常解放的妇女,事业上已
经很有成就,而且政治上也很活跃。她参加了一个以监督政府立法机构为目的的政
治团体,经常来往于纽约和华盛顿之间。她不愿意抛弃这一切,再一次作为艾姆斯
的家属到国外去受委屈。事实上,她已经开始考虑离婚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年中,因为南茜不愿出国,艾姆斯已经推掉了好几个出国的任务。
他知道不能常此以往,否则他在中央情报局就没有前途可言。
艾姆斯的同事记得当时他思想上经受着沉重的压力,“这对他确实是一个难以
解决的问题。他很想接受派驻墨西哥的任务,他知道要积累更多的经验,除了出国
没有别的选择。我告诉他,我认为他应该去。这时他才告诉我,南茜不愿意去。他
说也许他可以先去,然后再让南茜去。我说,这样做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婚姻。他们
的兴趣已经分道扬镳。南茜不体谅干我们这一行的苦处。我们有时需要工作得很晚,
有时需要在周末工作,有时候周末根本就不在家。有一个周末瑞克没在家里过,南
茜非常不高兴。诸如此类的事情常常发生。”艾姆斯告诉他的朋友,他的婚姻已经
岌岌可危。
经过长期争论以后,艾姆斯终于下了决心:他接受了去墨西哥的任务;而南茜
则留在纽约继续干她的工作。他们在东54 街的住房仍然保留。不管他们两人当时
是否心里明白,他们12 年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
第十章 与君同消万古愁
1981 年10 月,当艾姆斯到中央情报局墨西哥城分站报到时,在局外人看来,
他的事业正一帆风顺:他当时40 岁,政府13 级,年薪3。632 万美元。
他在纽约的工作深受纽约基地和中央情报局总部的赏识,并为他赢得了第二个
海外出差的机会,而对任何一个情报局的雇员来说,要想在中央情报局的秘密分支
行动部获得提升,派驻海外都是绝不可少的。
可是,他的私生活却陷入了危机:他的妻子南茜拒绝陪他到墨西哥,坚持留在
纽约,他们的婚姻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这样,艾姆斯在墨西哥就是单身一人。当他被派驻纽约时,中央情报局补助他
的房租;可是当他离开以后,这种补助也就终止了。他和南茜必须自掏腰包。艾姆
斯的同事经常听见他抱怨纽约曼哈顿的房租太贵,实在令他们吃不消。
在墨西哥城,美国大使馆坐落在宽阔的帕西奥·德·拉·瑞佛玛大街。
艾姆斯的住处位于美国大使馆后面拥挤不堪的街区里,是一套顶楼的房间,楼
下是一个做书的工厂和一个库房。那是一套很小的房间,事实上是那栋楼里唯一的
一套住房。那一片地区临近萨利文公园,是一个半工业区。住在那里唯一的好处是
走到美国大使馆只需要10 分钟。
由于单身一人住在异国他乡,再加上婚姻濒临破裂,艾姆斯刚到墨西哥不久就
有了3 次外遇;而且他又开始酗酒。在纽约的时候,情况还不严重,可是到了墨西
哥以后,问题就变得严重的多了。
当艾姆斯到位于墨西哥城美国大使馆5 楼的中央情报局分站报到时,他的外交
掩护是国务院派驻大使馆的政治二秘。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央情报局墨西哥分站对苏
反谍处的负责人。他的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