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4-0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只好重新誊录一遍。另外,当时在私营商业改造中,关闭了大量网点,市民生活感到不便。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街头排队购物即景,开头近百字,写寒风瑟缩中人们排队的情景,他修改后剩下八个字:“人们在街头战东风。”后来,记者们有时候互相开玩笑说,稿子“战东风”了,意思是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当然,他修改稿件不一定每篇都十分妥帖,但绝大多数稿件是改得好的,大家都很钦佩,因为他对新闻写作确有真知灼见。他在和同事接触中,常常谈些对写作的意见,他往往站在年轻同事的座位一旁,有时三言两语,有时即兴发挥,擘肌分理,娓娓道来。无论谈工作还是谈写作,他总是以商量的口吻,使大家既易于接受,又受益匪浅。
  他认为新闻必须写事实,“没有事实则不知所云”。他反对新闻套话,说那是无病呻吟。他强调文章要有思想,要有自己的见解。报纸不要反复讲人所共知的事情,总要有点新意。他如果活到今天,看看报纸上充斥着套话连篇的文章,不知作何感想。
  他主张写文章要注意结构,要像图画一样清晰。辞藻要力求清新,唯陈言之务去。文章要有感情,反对写无情的文章,做无情的宣传。他认为最好的新闻具有最大的偶然性,报纸要寻找、追逐和及时报道偶然事件。
  1988年岁尾,他因肝病住入北京医院,在那里写成《读书与写作》一文,归纳平生对读书和写作的意见,思路十分清晰,弥足珍贵。此文后来被收入《笔耕五十年》中(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953年,报社资料组迁到北京。我因单身在京工作,晚上常常去翻看报刊,因而和组长张篷舟相熟。这位年纪和王芸生相近、1937年淞沪抗日战争中名噪一世的战地记者,性情梗直,但稍有“目无余子”的毛病。他是一位老单身汉,经常日夜兼程地工作。有一次我去时,正逢他整理《恩格斯军事论文集》上书架,我说了一句:“恩格斯还写过这么多军事论文?!”他说:“没想到吧,这套书只有李纯青借去读过。”然后,操着浓郁的四川腔感叹地说:“纯青算得上是个书生噢!”
  后来,听同事们介绍,李纯青阅读范围涉及我国的经史子集、外国的社科人文书籍,甚至包括佛学典籍《法华》四部、《净土》四部和《华严经》等。
  李纯青博览群籍,但绝非食古不化,而是勤于分析和独立思考。1938年开始,他在《大公报》撰写关于日本问题的论文。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为日本的军阀顽固不化,不能打交道。日本财阀的态度比较温和,可以和他们打交道,寻找妥协之路。李纯青从研究日本的经济着手,研究日本的工业生产,研究日本的金融业,进而研究日本财阀集团,财阀和军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财阀是站在军阀背后的势力,整个金融资本大财阀,是真正的战争的大老板。他们决不是温和派。他的这一见解发表在《大公报》上,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后来传说,李纯青一举成名。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接着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德国又进攻苏联,欧战爆发。日本介入世界大战势成骑虎,只是面临南进和北进的选择。所谓南进,即开辟太平洋战场,进军南洋群岛。北进即从远东进攻苏联,和德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1940年间李纯青在《大公报》发表四篇社评,力持南进之说。他指出日本当时处于贸易亏空、原料缺乏、生产低落的状态。日本的美梦在南方,占领了南洋,外贸可以出超,并将得到最需要的石油、橡胶、锡、棉花和羊毛,因此日本必然南进。事变的发展,果如所料。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90年8月李纯青逝世。曾任《大公报》编辑的出版家戴文葆作《悼念李纯青先生》一文,被认为是怀念人物文章中的精品(文章作为附录,收入李纯青所著《笔耕五十年》一书)。文中,他以罗丹雕刻的《思想者》和《思》的蕴涵,又以“沉潜思辨,标新立异”八个字来勾画李纯青的精神风貌,十分贴切。可以说,李纯青一生中沉潜思辨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纯青在一篇文章中说:“僵硬的教条理论,并没有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也不能解释数十年来不断发生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背诵大多数人都难做到的教条,人们便口是心非,养成一种言伪而辩的社会风气。证之当今社会状况,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预见性吧!
  晚年,他继续思考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他研究诺伯特·维纳的著作。他感到:“必然论曾给我们以巨大的力量,也给我们葬送了活力和生机。”他认可维纳所说的“偶然性是宇宙本身结构的基本要素”。在宇宙中“秩序是最小可能的,而混乱是最大可能的”。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颇符合道德面貌,因而形成一种正义战争一定胜利的概念。我对此抱有怀疑。正义战争可以胜利,但也可以失败……战争不是道德考试,而是武力的竞技。”(见《四十而不惑》一文,收入《笔耕五十年》)
  1954年落叶纷飞之际,李纯青被调离《大公报》。这是否出于贯彻计划经济办报方针的需要,不得而知。在不久以后的反右派运动中,他虽然没有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却被控制使用,从此封笔达二十年之久。然而,他在最后十年著述中,常有卓尔不群的见解,为世所重,继续着他的沉潜思辨、标新立异的特色。
  (四)
  李纯青调离报社不久,总编辑张琴南也调往天津市民政局担任局长。这位两报合并前《进步日报》的总编辑,是《大公报》元老级的人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进入新闻界不久即参加了《大公报》。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任教迁校成都的北京燕京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天津《大公报》任总编,仍兼燕大教授。
  1950年2月的一个晚上,我到《进步日报》当编辑,开始上夜班,第一次见到这位满头银发的总编辑。他要我坐到他的桌旁,然后拿出一张便条,一笔一笔给我计算工资。当时天津市的工资是以小米计算的。他告诉我,工资小米若干斤,洗理补助若干斤,交通补助若干斤……总计为四百多斤小米,合人民币四十余元。然后,他仔细地向我交代编辑工作的职责、工作运行程序,应注意的要点,比如字迹不能潦草,以便排字工人辨认等等。这时候,同事们陆续来上班了,他又一一给我介绍,简直像是把着手教小孩一样,时至今日我仍有如坐春风之感。我记得当时环绕编辑桌旁办公的同仁,有朱文浦、朱沛人、杨零沧、钱家骏、雷特、赵明洁诸兄,今已作古。健在的有萧荻、胡邦定和刘树烈三位。
  同事们都很尊敬张琴南,即使私下谈起,也称之为琴老或张先生,说他是恂恂然惟恐伤人的谦谦君子。他给同事们留个便条,上款一律写为某某兄,下款分两种,对一般同事写作“弟琴”,对教过的学生则写为“琴”,以示区别。
  他当总编辑,是长年上夜班的。他坐在一组大桌子的一端,审查和修改编辑们编过的稿件和制作的标题,对标题和稿件有大的改动,往往要征求同事的意见。每天要等第一版稿件发完,和大家一道确定头条,最后在大样上签名。有时候还开玩笑说:“天天缺头条,天天有头条。”
  发稿间隙或者夜餐桌上,他喜欢和大家谈古论今,偶尔说点笑话,大家哄堂时,他却只是莞尔一笑。记得他讲到抗战时成都某小报,某日头条新闻的标题,原作“衡阳大捷,我军歼敌”。排字房工人端着铅版去轧版时,不小心手一松,标题字错落,用手整理了一下,没仔细看,付印了。第二天印出来成为“衡阳大捷,敌歼我军”,被勒令停刊三天。他一边是讲笑话,一边也是提醒大家严防出错。每逢看大样,他总是全神贯注,凡标题必用一枝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点一遍。
  他很佩服张季鸾,讲过一些张的工作习惯和作风,还讲过一个张季鸾果断处理稿件的故事。1936年张季鸾在上海馆主持编务。一天,天津馆传过一份电报,是范长江写的战地通讯,洋洋数千言,需要删短,请张指示从何着手。张季鸾看罢电稿,背着手在室内踱步,片刻坐下来,给津馆回电,电文仅四个字:“议论全删。”
  有时候兴之所至,他还讲一点写作的掌故。有一次说到文句的顺序十分重要时,举例说,旧时官府就案件向上司写的公文,如果最后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明显地侧重在后面四个字,倾向于把案件了结了。如果把两句颠倒过来,写作“查无实据,事出有因”,侧重点则变成“事出有因”,就明显倾向于把案子查下去。他还举曾国藩所写奏折为例,说曾和太平军作战初期,连打败仗。曾给皇帝的奏折,不敢不说实话,又不敢说泄气话,于是在奏折上写道:“臣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既说了实话,又表明了斗志。如果这两句颠倒过来,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熟悉他的老同事,说他满腹经笥,文章写得琅琅上口。有的同事还能背诵他1948年底所写社论《送教授南飞》中的一些段落。可惜的是,他和王芸生、李纯青二位一样,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所担负的工作关系,那些年几乎已经不大动笔了。
  1956年春夏之交,张琴南病逝于天津,终年五十六岁。我当时在重庆,只在报纸上读到消息,却没有读到所希望的纪念性文章。对于一位笔耕几十年的卓有成就的老报人,似乎冷清了一点吧!
  关于三长中的孟秋江副社长,我动笔时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我对他知之甚少。孟秋江的经历比较复杂。抗日战争初期,他和范长江、杨纪(即张篷舟)是《大公报》同享盛名的战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