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说完这话后就走开了。尼赫鲁家族的新继承人不是个儿子,显然让他十分失
望。
不过,英迪拉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以后的事实证明,她确实胜过男人,岂止是
胜过1000 个儿子,她是全印度几亿男人的主宰。她的父亲是印度著名的民族主义
者,是印度的开国总理。英国殖民者的监狱,他曾九进九出。受他的影响,英迪拉
小小年纪就投身于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国殖民当局的监狱,她也坐过八个月。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印度首任总理,对英迪拉更是着意培养,英迪拉成了父亲
的左膀右臂。她协助父亲处理政务,陪同父亲出访外国。1959 年出任国大党主席,
成为仅次于尼赫鲁的领导人。尼赫鲁去世后,她成为内阁部长。1966 年1 月,又
当选为印度第三任总理,成为全印度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说国大党的元老重臣在刚开始推荐英迪拉出任这个职务时主要考虑到她的
软弱和易于控制的话,那么,事实很快证明他们错了。英迪拉虽然是个女流之辈,
但其刚毅和对权力的欲望一点也不亚于其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很快就用
“带刺的玫瑰”一词来形容她。事实上甘地夫人许多措施是很强硬的,如为了巩固
她的权力,她不惜与国大党元老派闹翻,并重组国大党(英迪拉派)。她的治国方
略基本上源自她的父亲,但人们仍可以看到英迪拉的印记。如她坚持混合经济政策,
但实际上,她对私营经济也逐渐放松,到80 年代初更实施开放政策。在对外关系
上,她也坚持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70 年代坚持偏向苏联,80 年代又向回
摆,但主旨只有一个:充分维护印度的民族利益。在对待邻国关系上,英迪拉也超
过她的父亲。如她发动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这个目标
是她的父亲想干而没有干成的。由于她的成功,人们送了她一顶“维多利亚女皇”
的“桂冠”。
当然,“女皇”的治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前面,固然有坦途,但也不乏
崎岖之路。如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就是她竭力想处理好而没有成功的例子,最终
她因这些矛盾而喋血总理府。
印度本来就是个民族、宗教和语言的博物馆,国内民族林立。据统计,印度的
大民族有10 个,小民族有几十个。印度的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北
印度,约占全国人口的46%,其他的大民族有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和泰
米尔族,人口都在9 %左右。
宗教信仰更是色彩斑斓。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几乎都有信徒,但印度第一大宗
教为印度教,信徒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3%,此外,穆斯林占了11%,基督徒占了
3%,锡克教徒占了2%。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教派之间积怨很深,宗教矛盾十分突
出。民族矛盾再加上宗教矛盾,就使得印度社会动荡不宁,对此,历届印度政府也
缺乏良策,只好任其发展。
在印度的主要宗教教派中,锡克教和伊斯兰教是两个重要的教派。印度的宗教
矛盾,归根到底,就是印度教与这些少数派宗教之间的矛盾。印度独立时,位于今
天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不愿归印度教徒统治,因此,他们在真纳的领导下扯起义旗,
与圣雄甘地倡导的独立运动分庭抗礼,最终成立了巴基斯坦。但尽管如此,由于印
巴分家采取极其野蛮的形式,英国殖民当局用红笔在地图上大笔一划,因此,仍然
把大批穆斯林留在了印度境内,不得与本族同胞聚居,他们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
锡克教徒的情况更糟糕。锡克教原是宗教改良运动的结果,是从印度教中产生
出来的。它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就像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一样。
15 世纪下半叶,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莫卧儿王朝统治下,莫卧儿王朝把伊斯
兰教定为国教,印度教被排斥,宗教迫害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弥合两大教派之间的
矛盾,身为印度教徒的那纳克周游各地,在信徒中宣传和睦共处的精神,从而成了
一种新宗教的开山鼻祖。他的弟子自称“锡克”,意为“弟子”。
第五个师祖阿尔朱·马尔以阿姆利则为中心,将锡克人组成宗教团体,他的儿
子哈尔·戈宾德则为锡克人输入了好斗精神,并力图使锡克人成为一个既不同于印
度教也不同于伊斯兰教的宗教组织,第十代师祖戈宾德·辛格完成了这一进程。他
规定,锡克教徒的名字中必须加上“辛格”二字,意为“狮子”。所有的锡克教徒,
留长发,蓄胡须,戴发梳,佩短剑,穿短裤,以旁遮普语为本教语言。锡克教的主
要经典是《格兰特·沙哈卜》,其教义主要来自印度教虔诚派,并摄取了伊斯兰教
义中的神秘主义。它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崇拜偶像。
锡克教一般聚居在旁遮普邦。他们身材高大,英勇善战,为了信仰,他们可以
慷慨赴死。在殖民时代,他们是殖民当局主要的兵源,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列为尚武
的民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印军队的60%是锡克人,到印度独立前,锡克人仍
占英印军队的三分之一。
虽然锡克教是印度教的叛逆,但长期以来,这两大教派之间倒也相安无事。居
住在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可以通婚。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儿子信仰印度
教,另一个儿子信仰锡克教,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但是,随着印度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的和睦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本世纪20 年代,为
了反对印度教徒的种姓制度和对宗教事务的垄断,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发生过流血
冲突。印度宪法甚至宣布,锡克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锡克人是“带胡子的印度
教徒”,这等于抹杀了锡克教的独立地位,触犯了锡克教的宗教信仰。因此,到印
度独立之时,锡克人就提出,印度教徒有印度,穆斯林有巴基斯坦,锡克人也应该
有自己的国家“卡利斯坦”,否则,锡克人就会淹没在印度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到
1951 年,印度进行人口普查,旁遮普邦的印度教徒登记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印地语,
锡克教徒开始要求成立一个以旁遮普语言占多数的旁遮普邦,但他们的要求没有得
到满足,锡克人认为很不公平。50 年代,孟买也是双语言邦,但到1960 年,英
迪拉就下令将孟买一分为二,分为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而旁遮普邦的问
题却一直被拖了下来。为此,锡克教徒多次闹事,几乎重现印巴分治时的混乱状态。
印度中央政府出动了飞机轰炸锡克教徒聚居的村寨。锡克族的阿卡利党领导人桑·
法戴·辛格宣布,如果中央政府不同意建立旁遮普语言邦,他将绝食至死。圣雄甘
地留下的绝招终于取得效果,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同意建立以旁遮普
语为正式语言的旁遮普邦,印度教徒则另外建立一个哈里亚纳邦,矛盾得到暂时缓
解。
锡克教徒的主要政治代表是阿卡利党,自印度独立以来,它一直要求建立独立
的“卡利斯坦”,并为此搞过向新德里的示威游行。但1956 年它又放弃了政治要
求,将力量集中在宗教、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其领导人塔拉·辛格甚
至加入了国大党。1966 年旁遮普语言邦成立,大批锡克人当上了邦议员,阿卡利
党还两度与其他政党联合在邦内执政。1977 年至1979 年莫拉尔吉·德赛的人民
党执政期间,阿卡利党人还出任过政府的农业部长。但是到1980 年英迪拉·甘地
重新执政时,阿卡利党失去了邦政权,党内也产生了分裂。以隆格瓦尔为首的温和
派主张开展和平斗争,以争取完全自治;但是,他不主张建立独立家园。此后,该
党通过《阿南德普尔萨希布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只管理国防、外交、交通运输、
货币事务,其他事务交给锡克族自治。以宾德兰瓦勒为首的极端政抬势力则要求完
全独立,建立“卡利斯坦”。另一股政治势力甚至在伦敦建立了“卡利斯坦流亡政
府”。
据说,宾德兰瓦勒还是英迪拉·甘地一手扶植起来的。1977 年阿卡利党进入
政府执政,使英迪拉忧心忡忡。为了分裂该党,英迪拉决定“以夷制夷”,在该党
扶持反对派。她选中的人就是宾德兰瓦勒,他原是锡克教一个普通的传教士,但他
充满激情的讲道和严格按照锡克教规的苦行方式,使他博得了锡克人的好感。仅仅
几年时间,他就由一个普通的传教士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质朴的语言在
锡克人中广为流传。宾德兰瓦勒博得了“旁遮普的霍梅尼”的称号,只要一听这个
外号就知道英迪拉这个错误有多大。宾德兰瓦勒在英迪拉的支持下,羽翼渐丰。他
向阿卡利党提出了很多难以接受的要求,从而导致了阿卡利党的分裂。英迪拉的国
大党在1980 年的选举中获得胜利,这一目的虽然实现了,但锡克人问题并没有得
到解决,因为宾德兰瓦勒本身就是一头勇猛的狮子,他的要求令甘地夫人更难接受。
“蓝星”行动
1980 年,英迪拉再次上台执政,锡克人的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
英迪拉支持宾德兰瓦勒的后果暴露出来。他公开鼓吹建立一个独立的“卡利斯坦”,
并号召锡克人拿起武器,用暴力实现这一目标。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宾德兰瓦勒于
1982 年7 月来到阿姆利则城的金庙,在这里建立了他的指挥部。
金庙,面积约10 公顷,是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朱·马尔所建。整个建筑为
长方形,呈乳白色,有大小19 个贴金圆顶,故有金庙之称。它掩映在高大的菩提
树和榕树丛中,远眺似一座绿色山庄,近看又像一座城堡。金庙的四周还围有高4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