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的是耶路撒冷最有名的私立学校,每个星期回家两次,每次都是家里派汽车接送。
如果不是后来环境变故,萨布里的生活节奏还会这样持续下去。
但是,富裕的生活对于萨布里来说竟如过眼烟云。转眼之间,来到巴勒斯坦定
居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他们聚居在一起,很快形成了一股势力。阿拉伯人与犹太人
为了水源、土地和不多的就业机会而不断发生冲突,最后竟然发展到刀兵相见。1948
年11 月29 日通过的联合国分治决议,站在犹太人一边,把巴勒斯坦的一大半,
分给了以色列。阿拉伯人当然不会接受这个不公平的决议,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战火打乱了萨布里的宁静生活,战争中本纳家族的财产被犹太恐怖分子付之一炬,
萨布里被迫随家南迁,一直逃到加沙的难民营。一个富裕之家,转眼间一贫如洗。
而此时的萨布里刚刚10岁,可他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好仇恨的种子。他不知道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只知道是犹太人焚毁了他的家产,破坏了他的生活,一切都
是因为犹太人。
财产没有了,萨布里全家都变成了难民,再让萨布里上昂贵的私立学校很明显
不可能了,于是,萨布里进入了廉价的公立学校。在学校里,萨布里的成绩说不上
超群,但其学习之刻苦却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萨布里还
有一副侠义心肠,因此,在同学中颇有些威信。
1956 年,萨布里高中毕业,进入一所美国人开办的大学学习,他的愿望是成
为一名工程师。大学毕业后,萨布里来到沙特阿拉伯,在吉达港找到了一份工作。
当时,他对巴勒斯坦问题还是不感兴趣,当一些年轻的巴勒斯坦人开始谈论政治的
时候,萨布里则一个人沉默在那里,想着自己的心事。1962年,他与一位巴勒斯坦
姑娘结婚,那位姑娘与他一样,也是一位背井离乡的难民。两人同病相怜,夫妻生
活十分恩爱。很快,两人生下两女一子,女儿的名字叫碧珊和纳易法,儿子名叫尼
达尔。据说,阿布·尼达尔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它在阿拉伯文中是“尼达尔
的父亲”之意。
中东的局势像三伏天的脸,说变就变。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没几年,到1967
年,中东的局势又变得十分紧张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十分愤怒,
强烈要求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埃及的纳赛尔向以色列开战,以收复失地。
而以色列因为国内矛盾突出,也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这样,第三次中东
战争又爆发了。以色列军队通过突然袭击,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空军,掌握了战争
的主动权,阿拉伯国家军队重演前两次战争中屈辱的一幕。萨布里再次看到,以色
列的坦克又开进了他的新家纳布卢斯,而他的故乡雅法早就变了模样。本纳家族拥
有的4。5 万亩土地,已经为以色列政府没收,犹太人在上面建立了住宅,昔日的庄
园已经成了雅法市的军事法院。此情此景,令萨布里怒火中烧,复仇的思想在他的
心上扎下了根。
萨布里参加了阿拉法特的风暴突出队,由于作战勇敢,萨布里赢得了战友们的
拥护,很快,他就进入了法塔赫的中央委员会。1970 年,萨布里又独当一面,被
派往苏丹,开设巴解组织驻喀土穆办事处。在那里,他在巴勒斯坦学生中进行宣传,
想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游击战争,结果被苏丹驱逐出境。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巴
解组织驻伊拉克的首席代表。这个时候的萨布里思想上已经产生变异。他认为,正
规的战争手段不可能赶走以色列人,历次战争的失利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采用非
常规的手段,才可能对以色列产生震撼力。而他看中的非常规手段,实质上就是恐
怖主义行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巴勒斯坦人心中很有市场。以色列的扩张政策是巴
勒斯坦问题的真正根源,巴勒斯坦人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平安地生活了两千年,而自
从来了犹太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就完全变了样,上百万的巴勒斯坦人被迫背
井离乡,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大量的平民遭到屠杀,这笔帐,不记在犹太人头上,
又应该记在何人帐上?难道巴勒斯坦人不能找犹太人算帐?因此,很多人认为,由
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以色列的一切东西,从军人到平民百姓,
从男人到妇女小孩,都是巴勒斯坦人有权袭击的目标,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更是
完全合法的军事目标。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的领导人哈巴什曾说:
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属于敌人,它们把以色列这一孤岛与其他海岸相连接,它
们运输部队和弹药,它们由以色列空军的预备役军官驾驶。在战争中,打击任何地
方的敌人都是正当的,这一规则把我们引向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升降的欧洲机场”。
萨布里的一个下属就说:
“在任何有以色列人的地方进行战斗,这是我们的权利,不管他是在酒店还是
机场,因为以色列人袭击巴勒斯坦人时,他们并不区分成人与儿童、军人与平民,
因此,我们也不打算这么做。”“被剥夺了权利的人的愤怒和损失,使他们有权摧
毁所有的道德界限。”巴勒斯坦人长期受到压抑的怨气一下子发作出来,其结果就
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心中有气,就可以发作出来。至
于说会造成什么后果,达到什么目的,那一概不管。而这一点,以阿拉法特为首的
法塔赫主流派是坚决反对的,萨布里等人就把阿拉法特看作是温和派或者是妥协派,
温和派与犹太人一样可恶,也必须除掉。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刀兵相
见。1974 年10 月,萨布里与阿拉法特公开决裂,把与他志趣相投的一班人从法
塔赫里拉了出来,另立山头,成立法塔赫革命委员会,自称“阿布·尼达尔”。
“恐怖公司”开张后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巴勒斯坦人的真正代表阿拉
法特及其领导的法塔赫主流派。阿布·尼达尔派出一个小组到大马士革暗杀阿拉法
特。要想随心所欲地开展恐怖活动,夺取巴勒斯坦人民解放事业的领导权,阿拉法
特无疑是一大障碍。因此,尼达尔想拿阿拉法特开刀,并借机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这恐怕是阿拉法特无数次被暗杀遭遇中的第一次,令他痛心的是,最早向他下手的
并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他的阿拉伯同胞。可是,阿拉法特大难不死,枪战中,巴解
组织的财政总管却不幸身亡。法塔赫革命法庭缺席判决尼达尔死刑,实际上也是用
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巴解组织不是恐怖组织,它不会与恐怖分子同流合污。可惜,
当时的国际舆论,尤其是美国、以色列等国,都没有从中看出这一行动的含义,而
将阿拉法特当作头号恐怖分子看待。
阿布·尼达尔自诩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法塔赫和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正确路线的
代表,实际上,阿布·尼达尔的思想深受当时流行的左派思想的影响,这从他的纲
领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布·尼达尔及其“恐怖公司”实
质上是当年极端的左派政治的产物,这一点也就注定了阿布·尼达尔不可能是巴勒
斯坦解放事业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而只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恐怖组织的老板,
它与其他的恐怖组织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打着为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
旗号。
阿布·尼达尔的“恐怖公司”的头号敌人是以色列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一点
他曾公开宣布过。他说:“对美国人,只要我们有机会,就绝不会心慈手软,因为
这是我们与美国人之间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确实,没有一个世界大国像
美国那样,深深地介入中东政治。可以这么说,没有美国,就没有以色列。如果不
是美国在联合国运筹帷幄,犹太人虽然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但也至多是同情而
已,以色列说不定会胎死腹中。如果不是美国在关键时刻提供援助,以色列也已几
度亡国,犹太人又得四处飘零。如果不是美国公然站在以色列一边,以色列在这个
国际大家族里只怕要孤独死了。因此,阿布·尼达尔公然与美国人作对,以美国为
打击对象。为防引火烧身,美国驻欧洲各国的机构甚至把门前的美国招牌取下来,
美国侨民也不得不隐瞒自己的国籍,这是心高气做的美国人最难忍受的。
犹太人和美国人不会将自己的国籍写在脸上,阿布·尼达尔也没有工夫一个一
个去核实,因此,一旦他狂性大发,那就会制造不少“冤假错案”,滥杀无辜。像
前述希腊游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阿布·尼达尔虽然知道这艘游艇上的游客大多来
自西方国家,但到底哪些人来自美国、英国这些要打击的国家,他却没有搞清楚,
也不可能去搞清楚。如果每件事都核实得清清楚楚,那他的“恐怖公司”一年能作
几桩案子?那样的话,打击力度太弱了。
尼达尔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同当年中国的蒋介石清
共时的作法差不多,那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这样,打击面就
太宽了,尼达尔不得人心,也就不难理解了。1985 年11 月25 日,“恐怖公司”
接连袭击了罗马和维也纳的两个机场。恐怖分子对着候机的乘客狂轰滥炸,造成19
人死亡,122 人受伤,但事后检查,受难者中仅有一名犹太人,其余的全部是无辜
者。
尼达尔自诩为“彻底的革命者”,因此,对巴勒斯坦人中间的“不坚定分子”、
实际上也就是不赞成他滥杀无辜的人,他也要大开杀戒。他认为,以色列人中没有
中间派,在剥夺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