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科学与宗教的“和平共处”
? 厚 德〔加拿大〕
科学和宗教是现当代社会的两大支柱;没有科学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没有宗教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在本质上,科学〔1〕是对宗教的反动。宗教宣传人是上帝创造的,科学宣称人是由低级生物逐步进化而来的;宗教否定现世的意义,号召人为了来世或天堂而努力,科学否定来世和天堂的存在,而聚焦于改造现实世界;宗教引导人们注意精神追求和灵魂的解救,科学旨在改善物质生活和帮助人们实现物欲的满足。然而在科学如日中天的今天,宗教却同样深入人心,即使在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宗教信徒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数。为什么科学与宗教能够和平共处?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这在不少人看来或许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这个词,每天都在使用科技产品,几乎每时每刻都是科学的受益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鸡,什么是蛋,但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至今是个谜。再譬如,现在世界上民主是“主旋律”,但真正理解这个词,并充分认识到理论上的民主与现实中的民主之巨大差距的人还为数不多。科学不是一个谜,在理论上也是不难说清楚的。下面我们从四个角度看科学的本质特征。
在众多的定义中,伽利略的“科学就是测量(science is measurement)”应该是最切中肯綮的〔2〕。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一种“量具”去测量所研究的对象,以便利用之。因此科学强调可重复性,也就是说一个人测量所得的结果必须经得起反复的验证,只有这样,所研究出的成果才会有实用价值。这个实践(验证)过程之于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这在其他许多自然科学学科也被视为研究的必需。科学必须有数学的准确性,不准确(或精确)的东西严格讲不是科学的。从此角度而论,虽然在当代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也在尽量向科学靠拢,冠之为“科学”,并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但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距离会永远存在。简言之,科学是用“测量”的方法认识世界,进而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知识系统。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是一个实践过程。
同时,科学也是一个认识过程。科学是人们用已有的工具和知识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主动探索。以现在流行的源于西方的自然科学为例,它是以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已知局部到推演可想像的整体或更小局部。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古来有之,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利用分析方法的古代科学家;而推演方法的基础——逻辑,虽然也是古希腊人所创立的一种思维方法,但如杨振宁教授所说:“从牛顿开始,西方的学者才真正地了解到这个逻辑推演方法的重要性,而把这个重要性加到所谓Natural Philosophy里头,由此产生了近代科学”。〔3〕分析科学的长处是局部研究,所研究的也永远是“局部”。不幸的是,人类必须对某种层次的整体加以描述,而许多整体又无法科学地测量,就只好以有关局部的知识对整体加以“推演”或“预测”,因此,在这些“预测”和“推演”中有数量不同的“水分”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才会有前人测量或推论的结果经常被后人推翻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学又必然是一个发展过程。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可以作为这个“发展过程”的一个绝好例证。从1964年4月7日美国的IBM公司制造出价值50亿美元的66IIBM360计算机到二十世纪的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从九十年代初的386到二十世纪末的奔腾1000,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总是出人预料,用“日新月异”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从整体上看,发展无疑是科学的一个本质特征。牛顿力学被发展,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理论也受到挑战,这充分说明科学是一个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的发展过程。正是有了推翻,有了对前人的挑战,才有了科学的发展。科学敢于接受挑战,不耻于否定自己,才有了科学的日新月异,才有了今日之科学的繁荣。
“科学”是当今世界上被用得最多、最泛、甚至最滥的词语之一,这也可以被视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索和研究称为自然科学,对生命的研究称为生命科学,对社会的认识和解析称为社会科学,甚至还有艺术科学、宗教科学等。人们不论在哪一个领域,为了得到合法的“身份证”,都要尽量向科学靠拢,或在本领域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然而当科学这面大旗在整个地球上高高飘扬的时候,人们的观点或态度却经常不是科学的。例如:对于目前人类智力可以理解的或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解释的东西谓之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伪科学的;对于自己喜欢或能够接受的东西誉为科学的,对于与个人的看法相左的东西斥为迷信的,或违反科学的等等,不一而足。科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其狭义上,一般没有多少问题;但在其广义上,人们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很容易违反科学的。如前所述,科学就是测量,然而由于测量工具的限制和人类能力的有限,大千世界中可以测量的东西虽越来越多,但无法测量的东西仍然无数。这里仅拿烧菜作为一个例子:西人学做一个菜,除了问配料之外,还会问炉火要多少度,要烧多长时间。因为只有按度数、按时间才是科学的。然而,炉口的大小不一,锅的厚薄不同,炉灶的新旧不等,如果这些因素不严格统一(遗憾的是无法统一),而只关心炉火的度数和时间的长短,这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
宗教的基本属性
世间宗教,从三大宗教到地域性宗教,在其本质上都是宣扬弃世的,在其运作上是入世的,在其效果上则是济世的。弃世、入世和济世三者在表面上相互矛盾和对立,但在其根本上却是互补的、共存的、“三位一体”的。
“弃世”是宗教的一个共性。要成为一个信徒,首先要深信现实世界充盈着苦难(现实中有相当比例的信徒是先认识或体验到了这些苦难后信教的),而面对这些苦难,人又无能为力,于是只有求助于神。神站在高处对人世有更全面的、更完整的认识。于是宗教总是“告诫”人,人世极苦,要脱苦只有弃世。弃世不是要马上绝世,而是要先放弃凡人之心,后抛弃凡人之体,才可以最终摆脱苦难。佛教的“彼岸”、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仙境”,都是以没有种种苦难而区别于人世并对信徒展示其魅力的。弃世是要求人们放弃执著,无视荣辱,淡化人性。这对于人之修行和升华无疑是必须的,但对于主动地改善俗世则无补,因为这是对世间一切存在的一种淡漠,一种“默认”。也是在此意义上宗教被指责为“鸦片”(马克思语)。
“入世”是科学和一些强调人之能动性的学说(如儒学)所倡导的。入世说主张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关心这个世界,就要尽力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倾心于其他。事实上,宗教在其运作上也是入世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的存在空间是人世,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入世;
2。宗教尽力说服信徒憧憬天国的行为是入世的,对谜中之人进行规劝、棒喝,不入世是无法做到的;
3。宗教在其发展上,从吸收信徒到礼拜形式,无不具有其时空色彩,时空无疑是俗世之物;
4。宗教对排解人世疾苦的努力在实质上是入世之举,如为人祈祷、为人超度以及祈天降甘露,驱怪魔远离,无不如此。
“济世”是人以及人所创立的许多学说之目的。说一个人“伟大”是因为他以他的努力在特定意义上解救了、帮助了一定数量的他人,或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一定范围的生存环境;说一种理论伟大是由于它阶段性地解释了某些迷惘,解决了一些生活问题,或在一定层次上展望了改善人生的可能性。宗教在其效果上无疑是济世的。教人爱他人,劝人淡苦难,助人求长生概莫能外。诸教主或教宗的济世众所周知,宗教对社会稳定和人世祥和所做的贡献也不可否认。同时,许多宗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的炼丹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基督教的新教之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在西方社会学泰斗韦伯发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成为西人的共识。根据韦伯的研究,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因此是资本主义成功的基石〔4〕。推而论之,没有新教,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没有今日之西方科学的繁荣和人类生存条件的极大改善。由此,基督教的济世不仅是不可否认的,而且应该是功高盖世的。
“神化”和“人化”是宗教的第四大特征。宗教一般都会经过神化和人化两个阶段,即“宗”和“教”两个过程。神化阶段以某些高人的“升天”、“成仙”、“得道”等为起点,以信徒数量的增加为过程,以一定数量的人信其为神、为宗,并心甘情愿地为之牺牲(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为终结。“宗”一旦确立下来,并被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方式受到崇拜,则成为“教”,亦即进入了“人化”阶段。之所以称之为人化,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神”或“宗”是以俗人的理解而存在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信徒们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时候,神明绝对不会要求凡人们为其建造金碧辉煌、规模恢宏的庙宇。因为神明之所以为神明,不仅在于他的全能全知,更应在于他的爱人、救人,并远远超出人欲。入世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