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2-05-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爱女蓝齐儿与李光地相爱,康熙也喜欢李光地,还想亲自为他俩主持婚礼。但因政局需要暂缓与噶尔丹的矛盾,不惜“棒打鸳鸯”,将蓝齐儿远嫁乌鲁木通。蓝齐儿找曾祖母孝庄哭诉,孝庄却对她说:“孩子呀,我也是过来人哪!当年皇太极战死,福临(顺治)年幼,我也不得不嫁给手握重兵、觊觎皇位的多尔衮,直至顺治亲政,才将仇敌多尔衮暴骨扬灰,这一切,都是为了咱大清哪。”为了大清利益,皇太后的肉体、尊严和皇家公主的爱情、自由都可以不顾,这样的专制制度,你能指望它保护人民的权益吗?很巧,此时正是西方诗人发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时代最强音的时候——你还不能从蓝齐儿的悲剧中看出编剧的良苦用心、大家手笔吗?
  剧中的宝日龙梅,曾以钗代牌托太监将自己献与康熙。那天晚上康熙见过来侍寝的不是册封过的嫔妃而是宝日龙梅,他摇手说:“不行,这不符规矩。”待到康熙平噶尔丹回朝路上,宝日龙梅再次为他献身时,他毫不客气地将她揽入怀中,光天化日之下就在山坡上行云播雨——当时在朝中,他有后宫佳丽三千,面对宝日龙梅他讲规矩;外出行军,征途寂寞,有美人投怀送抱时,他就一点规矩都不讲了。行文至此,即使未看过《康》剧的读者,也该心领神会了:宝日龙梅两度为康熙献身,看似闲笔,实乃编剧匠心所在:封建专制制度里,什么规矩不规矩,全看统治者需要不需要!
  清廷第一次攻台失败,错在康熙,但他却归咎于姚启圣,贬他回乡丁忧。康熙的知心人儿容妃于心不忍,推心置腹地对康熙说:“皇上,姚启圣没错呀。”这时,康熙倒也向容妃说体己话:“朕也知道是自己错,但我是大清皇帝,是天子,我怎么能错呢?”你看,封建专制者就是这样——“我怎么能错呢”?!因为封建皇权不受制约,康熙首次攻台可以诿过于人,差点还导致清军第二次攻台惨败。
    当年康熙准备九月九日到南京祭明太祖陵,他为了要在朱元璋墓前骄傲地宣告:台湾,已被我康熙拿下!这可是天字第一号的“首长工程”,因此康熙不顾风向不利,不顾将帅泣血上呈要求推迟出兵日期,严令施琅:一定要在八月五日之前出兵。三百多年前的海战,风向几乎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幸亏八月四日改刮西北风,施琅攻台得手,要是当时“西风不与施琅便”,清廷水师必又遭灭顶之灾,攻台得胜纯属侥幸!看到这里,我拍案叫妙! 《康》剧写康熙两次攻台,情节虽不连贯,但草蛇灰线,暗伏玄机,别具深意。它告诉观众,统治者的权力若能受到制约,康熙首次攻台的错误若能得到弹劾,他就不可能再瞎指挥,在风向不利的情况下严令施琅定时出兵第二次攻台。
  在我们这一代所接受的教育中,外国传教士几乎都是给中国带精神鸦片来的。前年,冯骥才先生还有文章说“鲁迅上了传教士的当”,可见传教士不但骗人,而且骗术十分高明。《康》剧中的几位传教士,给中国带来的却是“三骆驼”,治疟疾的金鸡纳霜,并为康熙讲解地球为什么有四季变化……你还不能从中看出《康》剧在还传教士历史本来面目方面的积极意义吗?
  一部二十四史,鲁迅先生就能独具慧眼,从其“字缝”中看出“吃人”二字来,近年来充斥荧屏的清廷剧,只要你能调换一下审视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从中看出其揭露封建专制之罪恶的正面意义来。

 
康熙还想再活五百年
? 王  果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据说火爆得很,也不知道依据的是什么,说收视率已经超过多少多少了。姑且就算这些消息真实可信,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也只说明我们的观众可看的好电视剧太少了。
  这戏里有许多大违常识的剧情,所谓的硬伤,业经许多明眼的人士指出来,虽然还有更多没有说到的,在这里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说这戏里的一首歌。那段时间里,每次听到戏开始时候的这首主题歌,我就很不痛快。这首歌的歌词故作大言,听起来气势汹汹,满唬人的,但实际上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思想内涵更是荒唐可笑,在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段这样粗着嗓门理直气壮地唱,让我们听众都不免脸红。
  比如说歌词中“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一句,我真不知道写歌词的先生凭什么这样写?是不是在心里还沾沾自喜自以为得意?
  本来康熙还想再活多少年和我无关,他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但经查,康熙死于公元1722年,如果他再活五百年,就会活到2222年,不光我和我的家人与其同时,我的子子孙孙不知多少代也不幸与他同时了,不能不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妨碍,所以,他的这一想法就和我的生活有了牵连,让我不能不站出来说明我的观点。
  假设康熙再活五百年,那他还是不是皇帝呢?如果不是皇帝了,再活多少年对他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可以不活。如果还是皇帝,那我们广大革命群众和这位好几百岁老不死的皇帝怎么相处呢?见面磕不磕头呢?山不山呼万岁呢?自不自称奴才呢?留不留辫子呢?进不进科场呢?随便想到的问题就有这么多,其他更深层的妨碍还多得很。
  中国的皇帝想长寿的,多不胜数,但我敢说没有一个“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因为皇帝的贪心要大得多,想的都是千秋万岁,万寿无疆,区区五百岁,做皇帝的怎么会看在眼里?从这一点看,这位作词的先生就差了火候,讨好皇帝也讨好不来,若是放在有皇帝的时候,不山呼万岁,却说皇帝还能再活五百岁,没准皇帝会龙颜大怒,把他给拉出去砍了。
  和这位康熙皇帝同时代的黄宗羲先生,早就在《原君》一文中指出,皇帝就是“茶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独夫民贼,凭什么天下的财货女子都要供皇帝一个人淫乐?就算是“好皇帝”也不行!两相对照,我们这些所谓的艺术家不脸红吗?
  所以,康熙还想再活五百年,我不同意。

 
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
? 王宇清
 
 
    孩子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小孩子有时却会觉着很奇怪。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就那么傻?
  后来一天天长大,读《三国演义》了,这个问题仍旧作为一个巨大的问号,一直都悬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久久不去。
  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样,似乎总显得过于草率了,况且也难圆其说。是啊,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说(反止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
  然而没有!这些措施一样都没有!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面对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太反常了!而这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机?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
  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后来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的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中国人的“聪明”就体现在,打仗也好,竞争也罢,不喜欢凭“实力”,不喜欢靠“真本事”。好比这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枪地去跟司马懿干。这诸葛亮每每遇到强劲敌手时,通常更喜欢跟对手搞阴谋。这不,他仅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就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
  诸葛亮使出的坏点子叫“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的那班同僚们,像很多中国人这种时候通常都会表现的那样,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真正肯替他求情说话的,极少。幸亏大将军曹真可惜他司马懿是个难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养老了。
  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
  事情有时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国家的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往往却反而倒是好事,是机会。这说法看似荒谬,却被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着。司马懿的复出,就正可做个极好的例子。魏国面临着的严重危机,使魏主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而那本来已打算着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竟然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