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断叫板;而在《一张白纸》中,“民间伦理”与“官场伦理”间的冲突,不仅是其基本的叙事模式,更是其最为突出的主题话语。《一张白纸》所书写的,主要是农民国二辉在“民主选举”中被选为村长进入官场后的尴尬与不适,文本的叙事进程,实际上就是像“一张白纸”般的奉行“民间伦理”的国二辉不断被“官场伦理”所涂抹的过程。在当选村长之前,国二辉与村民们之间不过是奉行着“民间伦理”的乡亲关系,而在其当选之后,这种关系却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其与村组织内部的其他成员之间,以及他与所有的乡亲甚至包括其兄嫂之间的关系,均都按照“官场伦理”建立了全新的伦理秩序。这种伦理秩序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亲们对其态度的陡然变化:“个个见了他点头哈腰,一口一个村长地叫”,“一贯势强霸道”、前一天还要与其争水的有财立即对其俯首帖耳,连他的兄嫂也是小心翼翼地将其奉若上宾、以礼相待,原来嫌弃他的小翠家也主动地来谈婚论嫁。更让其惊奇的,是他在原来为乡亲们所做的义务修理,也被后者换算成金钱;另一方面,是他与乡亲之间基于“民间伦理”之上所建立的辈分及长幼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此方面,小说中有两段相当有趣的且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对话,一次发生于国二辉与村支书之间:
……刘支书一开口,就冲着国二辉发火。
国二辉吓得连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解放爷,我可不是这个意思!”
“以后别叫我爷,昨夜里我都说你了,当村长,得有个村长的样子……”
另外一次,则是发生于其与村会计白双勇之间。那是国二辉当选村长后的翌日清晨:
刚出门,街东大远里便有人喊“村长村长”。国二辉四处望望,见除了村会计白双勇朝这边走外,并没有其他人,就拐个弯儿大步向西走。
“村长!村长!”白双勇从后边追了过来。
国二辉收住脚步,左顾右盼道:“双勇叔,村长没在这儿,你咋一直喊!”
白双勇笑着走过来说:“村长,你是成心跟我开玩笑,还是昨晚的酒没醒啊?”
“噢!”国二辉恍然大悟。这才忽然记起自己昨天被选上了村长,便连忙说:“双勇叔,找我有事?”
白双勇不好意思道:“村长,以后可不能再叫我叔了,喊老白就行。”
国二辉腼腆地说:“那不乱了辈儿。”
“咦,你姓国,我姓白,啥辈儿不辈儿?”白双勇嘘着嘴说,“从前,你啥都不是,这样叫着没啥,现在你是村长,再在人前这么喊我,既对你工作不利,也要折我的阳寿哩!”
“那呢也别叫我村长,我听着扎耳,浑身不舒服。刚才,你一直喊,我还真以为不是叫我咧。”
…………
国二辉笑笑说:“双勇叔,要是没别的事,我就走了,我哥还等着我浇地咧。”
“你先给我改口!”白双勇突然急了,正色道:“叫我老白!要不,以后我就不跟你说话了,也不给你这村长当会计了。”
国二辉吓了一跳连忙说:“好,好,你可别生气,也别为这点事撂挑子,我以后叫你老白,叫你老白”。
白双勇眉开眼笑,递过一支烟说:“村长,支书让你去开会。”
这样一个相当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其所隐藏的,却是“民间伦理”和“官场伦理”之间惊心动魄的交战。甫入官场的国二辉极力奉持“民间伦理”而将其与白双勇确定为“二辉”与“双勇叔”这样的长幼关系,而谙熟“官场伦理”的白双勇却极力将这种关系扭转为“村长”和“会计”间的官阶关系。很显然,后者的胜利使得他们间的等级关系也发生了彻底的扭转,在此,也可见出白双勇的良苦用心。
权力建构的正当性检思
干部升迁是科层制政治领域中的正常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或组织路线一贯以“人民伦理”作为其基本的考核标准,或者说,只有依据“人民伦理”的干部升迁,才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大量的“反腐败”及“官场小说”,都曾书写了干部官职的升迁,但我们发现,反映其中的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治领域中的干部升迁,却有着严重的正当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力建构中贿赂的盛行、资本力量的极力介入以及道德的沦丧,“反腐败”及“官场小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集中书写,充分表现了严正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权力建构之正当性的深切忧虑。
在“反腐败”及“官场小说”中,“贿赂”是权力建构中经常出现的行为。《国画》中朱怀镜的升迁,除了其对官场之道的娴熟把握和对官场心理的谙熟之外,其对皮市长及柳秘书长的贿赂是一个直接的原因。而《抉择》中“反腐败”战士李高成的市长职务,竟也吊诡地得之于郭中姚等人向省委副书记严阵的贿赂。史生荣的《空缺》、田东照的官场系列小说《跑官》、《买官》和《卖官》,则更是以此为主要的叙事内容。
如果说,《国画》中的朱怀镜、《空缺》中的游小二和《跑官》及《买官》中的郭明瑞、陈晓南等人的“执意买官”,还多是“年龄、体制等因素”使他们“做出违心之举”,从而也使作家及读者不免对他们“表现了一种很深的理解和同情”〔2〕的话,那么,权力建构中资本力量的侵入,却应引起高度注意。前者的正当性危机,只是贿赂者个人出于仕途的考虑而采取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在实施中的无奈以及道德上的游移与羞愧也在小说中多有体现。作为一种严重的不良仕风,其对整个权力体系、特别是不断建构中的新的权力结构体系的正当性,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与此相比,资本力量的侵入,却表明一种日益强大的社会性力量正在萌生自己的政治要求并且试图将资本的力量转换为政治力量,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之下,其最初策略,便是在现有的权力结构中寻找或培育自己的代理人,甚至是直接进入权力机构,阿宁的小说《无根令》便是以此作为基本的叙事内容的。
《无根令》的叙事模式主要是县委书记李智和小辛庄乡副乡长贡存义围绕着权力而发生的较量。小说题名中的所谓“根”,实际上就是官场中的权力背景。虽然“老百姓的日子”一直是李智的重要关切,但是,正如小说所写的,“可惜老百姓决定不了他的命运,他的升迁掌握在上面人的手里。如果他当不成这个官,这些老百姓就不归他负责了。他就一边歇着去了”。而李智所缺乏的,恰恰是上面的权力背景,所以,他在皮县就被认为是摇摇欲坠甚至是朝不保夕的“无根县令”。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就成了他相当重要的精神关切。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小辛庄乃至于皮县先富起来的大户贡天华家。贡家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省、市、县各级均有着牢固的权力“根基”。李智的“无根”与贡家的“有根”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这也充分显示了资本力量在当今社会的肆虐。正如小说中的赵亚雄所说的:“你们皮县难就难在那些大户身上,个个通天,比你根子还硬”,他们“都想利用政界达到自己的目的”。具体对贡家来说,就是依持雄厚的经济资本及其在上面的权力根基,首先在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即乡镇政府中发挥影响,这便如小说中的人物所曾激愤地指出的:“我们这个乡,好像不是乡党委在做工作,而是他们贡家在做工作嘛”,现在“就连有些从政的人也成了人家的工具”,“如今他们不光要钱,还要权”。由于“小辛庄乡有大大小小一百五十多家企业,贡家或贡家的亲戚有股份的就占四分之一,这里的政权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所以,贡家已“不再满足于朝里有人,而是想自己掌握权力”。这也就是贡天华千方百计地要其子贡存义担任乡党委书记的根本原因。贡家的权力建构虽然在最后未能得逞,但是作品所提出的严峻问题却发人深省,这也让我们对一些资本力量所导致的权力建构的正当性产生了警惕。
当然,除了贿赂及资本力量的侵入所导致的权力建构的正当性危机之外,“反腐败”及“官场小说”中权力建构的正当性危机,还表现于权力建构中道德的沦丧,其如李唯的《腐败分子潘长水》及王跃文的《夏秋冬》中潘长水和关隐达的“捉奸”与“告密”,即属此端。
权力基础的合法性焦虑
任何时代的政治权力都有着合法性的内在要求,权力者需要相信并且也使得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相信,“他们掌握的权力在道德上是合理的,他们是更大集体目标或价值观体系的公仆”〔3〕,这是他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反腐败”及“官场小说”所写的九十年代以来政治伦理及权力建构中的严重问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基础的合法性。正因如此,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才一直强调“反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作为“主旋律”写作的“反腐败”及“官场小说”,揭示九十年代中国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并且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当中重新建立、加强和召唤权力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成了它们相当突出的主题话语。
“反腐败”及“官场小说”对于权力基础的合法性焦虑,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以“党”、“国家”、“改革”和“老百姓”(“人民”)等主流话语来拯救面临危机的合法性。在“反腐败”及“官场小说” 中,主流话语实际上已经极少出现于小说的叙事人语言中。作为一种政治意识,上述话语往往在小说正面人物的思想意识中多有体现,这也是“反腐败”及“官场小说”相当突出的话语策略。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历史语境中,“老百姓”是“反腐败”及“官场小说”最为常用也是最容易与读者亲和的主流话语,所以在《无根令》中的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