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之路 (第1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幻小说也采用其他小说的模式,例如惊险小说和传奇小说。但那些涉及人性的科幻小说则最能体现其典型的模式。汤姆·戈德温的小说《冷砖的方程式》(《惊奇》,1954年8月号)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的标准。小说表明,在宇宙中,事实是无情的。人类对于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冷酷的方程式”毫无影响。戈德温的另外一篇小说也说:“机器无情。”
  几乎每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中,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使人类具有人性的品质是求知欲”;“如果人们每一千年才看到星星,那他们将不会崇拜星星,而会发疯”;“那颗照耀伯利恒①的星,也许正是毁灭了一个智慧种族的超新星”。读者如果不能领会小说的这一知识层面,就无法看清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的本质差别。
  【① 西南亚巴勒斯坦地区著名古城,犹太教和基督教圣地,在约旦河西岸。——译者注(以下除注明原注外,均为译者注)。】
  科幻作家的技巧体现在他的创作手法上,那就是他能以人性的形式和价值表现自己的思想。作家在把自己的思想写成小说的过程中,会对小说的结构进行构思;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故事或情节。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科幻小说的泰斗罗伯特·海因菜恩曾这样写道(《遥远的世界》1947):“以写人为中心的小说(不同于以写小发明为中心的小说),主要只有三种情节。1)男孩与女孩相会;2)小裁缝;3)聪明人。正是这种对情节发展的期望,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中去;也正是这种报偿,使读者获得满足。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正是因为有这种期望和报偿。我们越为故事所吸引,就越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当作者解决了矛盾时,我们也就感到了满足。”
  但阅读科幻小说也不仅仅因为抱有这种期望,或为了获得这种报偿。最佳的科幻小说,形式与内容,故事与思想完全融为一体。就以《冷酷的方程式》为例,一个女孩为了见她的哥哥,偷偷乘上了一艘紧急救援飞船。当时,有一支人数不多的探险队正在一颗未经开拓的行星上进行探险活动,她哥哥正是探险队中的一员。行星上发生了瘟疫,队员们都得病了。紧急救援飞船正是为了把免疫血清送上那颗遥远的星球。飞船上的燃料仅够飞船到达那颗行星。姑娘偷乘上飞船,增加了飞船的载重量,燃料就会不够。要是姑娘留在飞船上,飞船着陆时就会坠毁。这样,不仅姑娘和宇航员不免一死,就连星球上的探险队员也因无法获得免疫血清而统统牺牲。这就是冷酷的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当然会关心姑娘的命运。最后,姑娘不得不被送出气压舱。这时,读者就会意识到,“妇女和儿童优先”的法则,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宇宙法则。感情需要付出代价;善心在这儿不起作用;无知就像犯罪一样受到惩罚。
  詹姆斯·乔伊斯曾给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是认知一刹那的闪现;这种认知的闪现是以一种新的状态把情景呈现出来:“它(事物)的灵魂,它的本质,摆脱了表面这层外衣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科幻小说中,这种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不是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甚至是人类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二

  按照上面的定义,人们在未能摆脱习惯的思维方法之前,就不可能产生科幻小说。首先,他们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种族,而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科幻小说中,文化或政治的偏见可能有不自觉的流露,但很少有部落主义;对人类之间争斗的胜败,也不会表现多少欢欣鼓舞的情绪。恰恰相反,科幻小说往往批判战争;这种批判可能是转弯抹角的,也可能是直言不讳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在科幻小说中就更少了。譬如说,灾难是普遍性的;事实上,灾难往往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例如,像威尔斯的《星际战争》所描述的那样,或像约翰·温德姆的《巨型三裂植物之日》①所描写的那样,给人以灾难迫在眉睫的紧迫感。
  【①英国作家约翰·温德姆(1903-1969),在1951年发表了这部科幻小说,其中有一种假想的巨型三裂植物,有毒刺,能行走,危害人类。】
  对宇宙的本质——宇宙的诞生与毁灭,以及对人类的命运,人们也必须具有更开放的思想。科幻小说中的宗教对信仰持怀疑的态度,尽管也有描写宗教的科幻小说。例如,阿瑟·克拉克的《星》(《无限空间》,1955年11月号),詹姆斯·布利希的长篇小说《良心问题》(1958年,同名短篇小说发表于《假如》杂志,1953年9月号)。其道理十分清楚:宗教解答了科幻小说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在宗教框架内写成的科幻小说,最终成了说教性的寓言。例如C·S·刘易斯的《佩里兰德拉》三部曲。
  人们还必须发现未来。当人们把时间看作是某种永恒的循环,未来只是循环圈上今天活动的延伸,甚至认为未来正在从过去的黄金时代向下巡回——在这样的时代,关于未来的小说就毫无意义。只有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人们对未来才开始忧心忡忡;人们意识到,明天将大大不同于今天。这时,人们才会思考未来,并考虑种种选择。例如,“我是留在这儿的农庄上呢,还是去伯明翰新开的纺织厂呢?”人们开始把未来看作是一个他们将要去生活的地方,那儿各方面都不同于现在;如果他们慎重思考,作出正确的抉择,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亚当·史密斯于1776年发表《原富》,奥古斯特·孔泰在1830年从事社会学的系统化研究,而这两个年代,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紧密相关。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正是这些人首先考虑到了变革,并认为未来的条件将更为优越。
  从文艺复兴以来,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积累;至18世纪中叶,积累激增,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同时,对自然规律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齐步前进。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之为“科学时代”。随着科学时代的开始,科幻小说也开始问世。哥特式小说注入了像电力和医学这类新的科学发明的养分。在1818年产生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气球的技术发明,催眠术等的科学发现,以及新的科学思维方法,产生了纳撒尼尔·霍桑和埃德加·艾伦·坡的科学小说;埃德加·艾伦·坡这样的作家、新的地理发现,以及技术发展辉宏的前景,又产生了儒勒·凡尔纳《奇异的旅行》;查尔斯·达尔文和他的弟子T·H·赫胥黎,再加上科学教育,产生了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埃德加·艾伦·坡、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这些作家,以及电和无线电的新发明,产生了雨果·根斯巴克;而雨果·根斯巴克和通俗杂志又在1926年产生了《惊异故事》科幻杂志;约翰·坎贝尔以及在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破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幻小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实,我本人在科幻小说史《另一个世界:插图世界科幻小说史》(1975)中都作了详细的探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的觉醒产生了科幻小说。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民有机会进工厂工作,一天只需工作十二小时;技术的发达也有助于产生民族主义并为之提供武器和军队;技术也创造了,金钱,并使之广泛流通,从而使金钱变得更有用。人们把原料转化为能源,提高人类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准,并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和药物延长人的寿命。在西方,技术产生了对进步的信仰,而且使这种信仰几乎成了一种宗教。
  科幻小说是人类对变革的经历在艺术上所作出的反响。人类开始前瞻,展望与现在不同的未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展望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种新型的小说。约翰·坎贝尔曾在《现代科幻小说》(1953)中说过:“小说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梦。科幻小说包含了对技术社会的希望、梦想和恐惧(因为有些梦想是梦魇)。”
  人类生活在技术社会的历史仅仅一百来年,但科幻小说主要是在1900年之后才产生的。然而,追溯起来,科幻小说产生的过程就远在1900年之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火的发现,楔子、轮子、马轭、马镫、星盘、算盘和活字印刷等的发明;科学的发展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①之前,甚至在德谟克利特②之前,更可追溯到古埃及、迦勒底③和中国的先知们。
  【①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雅典逍遥学派创始人,著作涉及当时所看的知识领域,尤以《诗学》、‘修辞学》等著称。】
  【②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之一,政治上属奴隶制民主派,在伦理学上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神宁静。】
  【③ 迦勒底,古代东方一奴隶王国,即新巴比伦王国。】
  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可远远追溯至1900年之前,1750年之前,甚至基督降生之前;直至在技术社会里,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终于在科幻小说这一形式中找到了表达方式。在早期,在发现未来之前,在进步这一概念没有形成之前,人们就写出了到地球上那些遥远的地方的旅行记,描述了种种海外奇闻,甚至写出了到其他天体的旅行记;其中描写最多的要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