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衣侦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真,人们依据这一线索,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取出了他的尸骨。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根据尸骨中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断死者年龄为七八十岁,与吴承恩的去世年龄相仿。

  然而,在吴承恩逝世400周年之际,抬出一副白骨,未免太煞风景。

  能不能根据吴承恩的头颅骨,恢复他生前的容貌呢?

  应淮安县的请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承担了这一工作。因为他们曾根据古代头颅骨化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北京人、半坡人等的形象。

  骷髅一具,毕竟跟有血有肉的生前面目相距甚远。怎样根据头颅骨复原面貌,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科学工作者把吴承恩的头颅骨安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支架上。经过反复测量、计算、考证,在这头颅骨上塑像,终于还原吴承恩的真面目:黄种人,中头型,长方型的面形,高眼眶,颧弓外突,中等阔鼻子,颜面平而宽。

  1982年, 就在吴承恩逝世400周年到来的时候,这位古人的塑像飘然出现于他的故居“射阳()”,引起了轰动。

  也许你会问,这个吴承恩塑像,真的跟吴承恩相像吗?

  这当然无法直接证实,因为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见过吴承恩的人。不过,许许多多类似的事例,足以证明,根据科学原则复原的面貌,大都酷肖其人。

  本世纪30年代初,在苏联莫斯科发现了一位马戏团名演员的骸骨。此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死于上世纪末。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人,根据死者的头颅骨,复原了头像。格拉西莫夫从未见过这位名演员。当他的复原头像照片在报刊上发表之后,西方有人找到了那演员的生前照片。一对照,极为相似。于是,格拉西莫夫一下子名噪一时。

  他的崭新的开拓,理所当然,引起了苏联警察局的关注。

  1940年4月, 伏尔加格勒的青年妇女瓦伦奇娜·柯索娃失踪了。这一案件一直未能侦破。

  后来,警察在市郊树林里找到一具无名尸骸。警察局怀疑是瓦伦奇娜的尸骨,可是,又缺乏有力的证据。

  这时,他们想到了格拉西莫夫。他们未向格拉西莫夫说明案情,而且从未出示瓦伦奇娜的照片。他们只是请示格拉西莫夫协助,恢复死者的原貌。

  格拉西莫夫认真地进行头像复原工作。完成之后警察前来一看,目瞪口呆:那塑像,不就是瓦伦奇娜吗?

  于是,一桩悬案得到了解决。就这样,格拉西莫夫除了给许多没有画像、没有照片的历史名人的头颅骨恢复了原貌,还帮助苏联警察局侦破了许多重大案件。为此,在1950年,格拉西莫夫获得斯大林奖金。

  为什么根据死者的头颅骨,可以复原生前面貌呢?

  原来,人们经过详细的研究,模出了骷髅与原貌之间的关系:头骨很光滑,说明生前肥头大耳;嘴的宽度,相当于左右两侧第二前臼齿之间的宽度;上颌牙槽前凸,说明死者生前嘴唇较厚;耳朵长度差不多跟鼻子长度相等,宽度则正好是长度的一半……。

  这么一来,从骷髅上测得各种数据,就可以雕塑出死者生前的面貌。当然,这样的面貌只是与死者大致相似。尽管如此,也给破案工作提供了线索。 

 
 
八、间谍和反间谍
  静悄悄的闹剧

  很多人常常把间谍和特务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特务是指参加特务组织或者接受特务机关的任务,进行刺探情报、暗害、破坏、造谣惑众等反革命活动的分子。

  间谍,则是指由外国情报特务机关所派遣或指使的人员,从事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工作,或者进行颠覆、破坏等活动。间谍往往以各种身份、职业名义为掩护,打入军队和国家的要害部门。

  也就是说,间谍是特务;特务不都是间谍——其中那些受外国特务机关派遣的特务叫间谍。

  一句话,间谍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特务活动。

  间谍活动总是跟政治斗争不可分割。

  早在2000多年前,间谍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据说,那时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访问希腊的时候,诱走了王后海伦。

  为此,希腊发兵远征特洛伊。

  希腊军队围困特洛伊城, 前后9年,未能攻下。到了第10年,希腊将领奥德赛向国王献了妙计。

  ……希腊军队撤围了,登船而去。特洛伊军队出城追击,在希腊军营里俘获了一匹巨大的木马和一个希腊青年西农。

  西农告诉特洛伊人,这匹木马乃是一匹神马,只是因为硕大无比,无法装上木船,这才被希腊军队遗弃在营地。祭司曾预言,如果木马留在特洛伊城,那么就永远百战百胜。

  特洛伊人大喜,把木马运进城里。

  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特洛伊士兵们正在酣睡。西农悄悄来到木马旁边,敲了敲木马。

  木马的肚子时,埋伏着希腊士兵。他们冲了出来,跟城外的希腊军队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特洛伊城……。

  这就是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特洛伊木马计”。西农和那些藏于木马腹中的希腊士兵,便是最早的间谍。

  中国古代也很重视使用间谍,同时又很注意反间谍。春秋末期的孙武,写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一书。书中的《用间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用间谍、反间谍的理论著作。《用间篇》精辟地论述了间谍的重要作用、间谍的分类、反间谍的方法、怎样正确使用间谍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荆坷受燕国太子丹的派遣,前往秦国,假借给秦王政(即秦始皇)献督亢(今河北琢县东南)一带的军事地图,图卷中藏了匕首。

  “图穷匕见”,荆轲用匕首刺秦王,未中,当即被捕,死罪。荆轲,就是早期的间谍。他以献图为名,进行暗杀之类间谍活动。

  春秋时的苏秦,也是著名的间谍。他奉燕国的燕昭王之命,到齐国从事间谍活动,使齐国与邻国不和,疲于战争。后来,苏秦竟然担任齐宰相!苏秦的间谍活动,在燕国联合五国进攻齐国时,终于暴露。苏秦即被处以“车裂”极刑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受曹操派遣,借他与东吴统帅周瑜有旧,来到东吴从事间谍活动,甚至在周瑜大本营中偷看机密文件——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密信;吴将黄盖诈降曹操,暗地里进行间谍活动……。

  古代的间谍活动,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靠“图穷匕见”、“蒋干盗书”之类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当今世界上的间谍活动越演越烈。尤其是各间谍机关把最新科学技术用于间谍活动,同时各国又无不以最新科学技术来武装反间谍技术,因此,间谍和反间谍的斗争,远比古代复杂、尖锐、隐蔽。

  间谍和反间谍斗争,是一出“静悄悄的闹剧”。如今,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差不多都在演出这类“静悄悄的闹剧”……。

  克格勃和“C。I。A”

  世界上最庞大的间谍组织, 要算是前苏联的“克格勃”和美国的“C。I。A”—

  —中央情报局了。只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克格勃”也随之土崩瓦解。

  克格勃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俄文开头字母的中文音译。它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于1954年3月12日成立的。总部设在莫斯科。

  克格勃的正式编制谍报人员,便有50万之众。也许,这还是一个大大缩小了的数字。据说,其中有4万多人并不是在苏联的国土上活动。

  克格勃分4个局——第一总局, 第二总局,第四总局,第五总局。其中第三总局空缺。

  第一总局为对外谍报局。

  第二总局为国内防谍局。

  第四总局为边防总局。

  第五总局为秘密警察局。

  另外,克格勃还下设7个直属局、6个直属部。

  克格勃设有“技术学校”,专门训练间谍。间谍的课目有电报术、摄影术、窃听术、爆破术、密写术、毒杀术、外语,还有格斗、擒拿、射击技术。

  克格勃训练间谍,为的是要跨过苏联的国界,进入异国刺探军情。怎样才能使在苏联土生土长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外国人”呢?

  克格勃挖空心思,在外人莫入的地区,建立起苏联国土上的“异国他乡”——

  有“美国”城,有“英国”城,有“加拿大”城,也有“中国”城等。城里的建筑、陈设,一概仿照所模拟的国家。在那里,居住着来自这些国家的叛逃分子。间谍在那里长期生活, 学习“外国” 的语言、生活习惯等等。一直到学得纯熟了,象个“外国”人了,这才“毕业”,被派往国外。

  除了克格勃之外、苏联还设有间谍情报机构——‘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简称“格勒乌”

  美国的间谍机构较多, 鼎鼎大名的是“中央情报局”,英文缩写“C。I。A”。

  它是美国最大的间谍机构。

  中央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7月,总部设在华盛顿。

  中央情报局公开的编制人员为16万,实际数字比公开的数字多几倍。它的经费每年为100亿美元。

  中央情报局之下,设13个部门。跟克格勃一样,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也遍及全球,在各个角落悄悄地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中央情报局的头目深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几乎无法进行间谍活动。因此,他们招收时间谍,并非那些亡命之徒、草莽之辈。据报道,中央情报局的成员中, 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其中5%还获得过博士学位、成为“博士间谍” !这些大学生,分属于281个专业,其中35%是社会科学,24%是企业管理,20%是数学、物理,11%是工程技术,6%是生物学,4%是军事情报。有1/3的成员懂一种外语,1/7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