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新措施。总之,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
变。
1864年和1870年俄国先后颁布了地方自治机构法规及市政自治法规,
各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城市建立了在财产资格基础上选举产生的
杜马 (意即代表大会)和自治局。在地方自治机构中,代表选举资格以拥有
土地多少为基础,因此贵族仍占优势,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有代表参加;在城
市自治机构中,富裕资产阶级拥有大部分选举权,大多数城市居民无权参加
选举。所以,它实质是资产阶级地方代议机关。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职权
只是管理经济、卫生保健和部分国民教育等问题。
1864年司法改革的内容是:建立代表各阶层的法院,建立公开的诉讼程
序,法院受理刑事案件须有陪审人参加,建立律师制度等。在实行资产阶级
原则方面,司法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相比是比较彻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是地主式的资产阶级
演进,也可能是农民式的资产阶级演进。由于革命力量不够成熟,在俄国历
… Page 51…
史上没能出现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演进,而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地主式的资产
阶级演进,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最为典型。
1861年的改革,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富有积
极作用的,它是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冲破了封建主义
的束缚,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开辟了整个俄国“欧化”的新时期。农
奴制的废除,使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
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有了来源,以赎金方式从农民身上掠夺的近20亿卢布,为
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资金。可见这次改革是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过渡的重要一步。据统计,19世纪60—90年代,俄国工业产量增
加7倍。1861年以后,俄国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
个世纪才完成的社会转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接近工业发达
国家。
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后俄国开
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使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前进了一步。
这次改革,在“解放农奴”的口号下,对农民又一次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在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触动,在政治
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俄国。广大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
剥削和压迫,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障碍。因此,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
仍然面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直到俄国1905年革命
时期才完成。
(4)沙皇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
在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继续实行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世纪其
侵略扩张方向之一是向南吞并土耳其,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把土耳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变成“沙皇格勒”。在1828—1829年对土耳其的战争中,
沙俄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的大片土地。但在1853—1856年的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被迫退出比萨拉比亚。
与此同时,沙俄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54—1857年,沙俄以防卫英、
法为借口,悍然违反《尼布楚条约》,4次闯入中国黑龙江一带,屯兵筑垒。
在枪炮威逼下,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同意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
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
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沙俄
又侵吞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又签订了不平
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部的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
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1881年沙
俄还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以及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
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沙俄总共强占中
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
19世纪中叶,沙俄完成了对中亚细亚的征服。19世纪前半期,中亚细亚
有三个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还有半独立的白克领地和
许多独立的部落。1864年俄军入侵中亚,翌年占领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
汗国和浩罕汗国被迫并入俄国版图,成立了土尔克斯坦总督领地,以塔什干
为首府。1873年沙俄又入侵希瓦汗国,签订了希瓦为俄藩属的条约。
沙俄在中亚细亚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把中亚细亚变成了俄国的商品市
… Page 52…
场和生产原料供应地。当地手工业受到俄国工业的排挤而日趋衰落,人民生
活也相当困苦。
2。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1)沙皇俄国对波兰的统治
波兰是一个东欧大国,曾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合共和国。到
18世纪下半叶,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而亡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又重新瓜
分波兰,俄国掠得原波兰领土9/10,建立了波兰王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
任国王;普鲁士分得波兰西北角,建立了波兹南大公国;奥地利得到了加里
西亚。波兰再次陷入亡国境地。
波兰王国以农业为主,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1859年波兰
王国有330万农民,其中有130万人没有土地。劳役地租在农村占统治地位,
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大批的农民破产。
沙皇俄国在波兰实行军事管制,不允许进行任何改革,推行俄罗斯化政
策,俄籍官吏充斥王国国家机关。沙皇还控制着波兰教育事业,80%的波兰
人都是文盲。
亚历山大二世顽固推行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政策。但在克里米亚战争之
后,鉴于国内农奴制度的危机,俄国不得不对波兰有所让步,亚历山大二世
取消了对波兰的军事管制,允许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人回国。1857年,他
又允许成立波兰小贵族的政党——农业协会,并在全国建立分会,有会员
25000多人。他们要求波兰复国,恢复到1792年的国界(包括立陶宛、白俄
罗斯和乌克兰)。但他们反对武装起义,寄希望于欧洲列强对俄国施加压力
而迫使俄国让步来达到目的。后来波兰小贵族也发生了分化。
面对沙俄的殖民统治,波兰的革命群众运动不断发展,城市市民、农民,
甚至资产阶级都投入了斗争。许多城市的人民运动采取宗教爱国形式。华沙
的手工业行会不仅提出民族爱国口号,而且要求进行民主和社会改革。沙皇
当局多次镇压革命群众运动。1861年2月21日,农业协会召开代表大会讨
论农业问题。各革命小组为给农业协会施加压力,2月27日举行示威游行。
沙皇当局下令向群众开枪,死亡5人,伤数十人。
在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下,沙皇企图同波兰小贵族妥协,以维持其在波
兰的统治地位。1861年3月27日,宣布恢复波兰王国国务会议,组成教育
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妥协派维列波尔斯基被任命为首脑,以莫扎伊斯基为首
的农业协会反对这一决定,沙皇政府决定镇压。4月4日解散了华沙代表团;
4月6日农业协会也被封闭;4月8日开枪镇压示威游行的群众,死亡200
人,许多人受伤。
(2)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
在争取波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由于阶级基础和政治态度的不同,形成
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原农业协会成员为主形成了白党,代表波兰小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领导人是弗拉基斯拉夫。这一派反对武装起义的方针。
另一派是红党,也称运动党,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组织,无产者、贫民、小
知识分子、小私有者都站在它一边。他们主张消灭封建制度,争取民族独立。
红党内部又有不同的政治派别,右翼以阿加顿·吉列尔为代表,倾向于同白
党合作;左翼则是以东布罗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派。东布罗夫斯基是著名
… Page 53…
的波兰革命家,1865年逃亡巴黎,后成为巴黎公社的杰出将领,巴黎武装起
义时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1861年10月,华沙各革命小组组成城市委员会,后改称中央民族委员
会,它是红党的领导机关。1862年东布罗夫斯基来到华沙,成为中央民族委
员会领导人,并被任命为华沙武装司令。他拟定了起义计划,确定1862年6
月举行起义,后起义时间改为1863年1月。
1862年夏,中央民族委员会提出一个纲领,宣布波兰为独立的共和国,
恢复1792年国界,土地归耕者所有,国家付赎金,废除等级特权,公民不分
语言、民族和宗教信仰一律平等。沙皇当局进行了残酷镇压,逮捕并枪决了
革命组织的3个成员,8月20日又逮捕了东布罗夫斯基,判处15年苦役。
为了控制局势,沙皇频繁更换波兰总督,并吸收一些波兰人担任政府官员。
为了打击红党和破坏起义,1862年10月当局泡制了招募新兵草案,按照特
编的名册,征招城市青年入伍。
为了把青年和起义骨干保留在革命队伍中,红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