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以会津为首的北部诸藩的联盟,举兵负隅顽抗。新政府军乘胜前进,1868
年9月占领会津藩要塞松若城,接着平定了本州全岛。1869年5月新政府军
大获全胜。
在胜利局面既定前夕,即1868年10月,新政府宣布改江户为东京,并
定为日本首都,次年3月,国都由京都迁至东京。1868年10月23日,天皇
睦仁将年号改为“明治”,即取中国古籍《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
明而治”一句话之涵义。政体是天皇制,睦仁年幼,实权掌握在改革派武士
… Page 78…
手中。明治政府适应地主资产阶级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本主
义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
①施政纲领。如前所述,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
书》;稍后又于4月颁布《五条誓文》;6月发布《政体书》。这几个文献
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施政纲领和改革
纲领。
《五条誓文》的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
伦;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类之陋习,一
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五条誓文》表达了地主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基
本要求,倾向近代化、倾向民主的意向已很明显。
《政体书》曾被认为“明治政府最初的宪法”,它是关于国家制度和机
构设施的基本构想,基本遵循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
立的原则来确立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机构。《政体书》明确规定实行太政官
制。太政官掌握全权,下设行政、议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在地方设置府或县,
受中央政府——太政官统一领导。“太政官制”采用了日本古代王朝使用的
名称,而又模拟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实权掌握在行政官手中,辅佐
天皇处理政务,从而完备了天皇亲政体制。明治政府的官制后来又有变更,
“太政官制”也进行过若干次修改,其中明治四年的修改,使国家机构进一
步完善,中央设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及参议,总揽政务,下设内务、外务、
大藏、陆军、海军、司法、工部、文部等省。在国家机构的调整中,公卿和
藩主逐渐被排除,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下级武士改革派如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的地位不断加强,掌握了实权。
②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1869年和1871年,明
治政府先后实行“奉还版籍”(版,指土地;籍,指户籍)和“废藩置县”
的改革措施。奉还版籍是明令各大名交出土地和人民的封建领有权,由中央
政府直接掌管和统治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废藩置县是打破藩界,把全国分成
3府、72县(3府即东京、京都和大阪),由中央任命县、府知事治理政务。
旧藩主迁居东京,政府发给相当于过去领地收入的俸禄。这一措施改变了过
去由大名控制地方的封建割据局面,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国家。这一措施为其他方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旧的等级身份制,实行
士、农、工、商“四民平等”。除“具有神性”的天皇外,均改变原来的封
建身份,大名、公卿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工、商和贱民统称平民。
废除武士佩刀制度,各等级间可以通婚。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四民平等”,
华族和士族在政治经济方面拥有很多特权,如政府发给他们俸米。1876年修
改俸禄制度,制定以公债代替俸禄的条例,公债券一次发给领受者,有人用
于购买土地,成为新兴地主,有的投资工商业,成为资本家。总之,封建身
份制的初步改革以及职业和迁移的自由,扩大了地方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基
础,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地税改革。1872年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的
土地政策。1872年政府下令废除自1643年颁布的关于不得买卖土地的禁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自由种植。1873年,明治政府又颁发《地税改革条例》,
… Page 79…
废除过去以土地产量为标准、水田纳米、旱田纳款的旧税制,实行新的地税
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各地,不论水旱田,统一按土地法定价格征税,
税率为3%,丰歉之年不予增减;新地税皆用货币交纳,由土地所有者承担;
土地所有者还要附加缴纳合地价1%的“村费”。
1
明治政府的土地政策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占农民总数 的佃农没有
3
土地,只好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1877年1月,由于农民的斗争,地税降
至地价的2。5%。1881年地税改革基本完成。土地和地税改革剥夺了领主土
地所有权,确立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标志着日本近代土地所
有制的形成。日本循着地租——地税——经营国家企业、扶持特权商人、发
给封建主年俸(不少封建主将此款投资办企业)的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同时许多小生产者破产,沦为雇佣工人。这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军事改革和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明治政府建立起常备军和警察,作
为推行新政权职能的主要暴力工具。内战结束后,明治政府把各藩舰队统编
为国家舰队,以后又进行扩充。1871年,从萨摩、长州、土佐三藩中挑选精
良士兵组成近卫军,作为天皇近卫军队。1872年,太政官发布征兵法令,向
全国人民征兵,建立现役和预备役的常备军,称“皇军”。日本军队一方面
效仿西方模式,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封建武士道精神,许多旧有的武士充当了
新式军队的军官,他们强调忠君爱国的封建传统思想。为了培植陆军骨干,
1873年设立了陆军大学。
为了控制国内政局,对国内革命力量进行镇压,日本效仿欧洲建立了近
代警察制度。1872年司法省设立了警保寮,统一指挥全国警察。1874年又决
定警保寮归内务省掌管,在东京设立了警视厅,警察派出所遍布全国城乡,
形成了全国性的庞大的警察网络。1873年还制定了统一的监狱条例,以后又
建立了监禁政治犯和长期犯人的“集治监”。
⑥工业化的方针——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目标。
日本经济与西方相比差距很大,明治政府首脑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必
须向西方学习,“求知识于世界”。1870年维也纳举办世界博览会。日本在
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拨款60万日元,成立博览会事务局,由工部大臣佐野
常民率7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赴奥参观学习 (工部省在1870年成立)。为
了考察欧美各国的财政经济制度和工业生产情况,1871年11月,明治政府
派出了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代表团,由岩仓具视带队,包括许多政府要员,
如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滕博文、山口尚芳等赴欧美访问考察。使团正
式成员48人,另有59名留学生随行。这次出访的任务是:第一,谈判修改
幕府末年和西方一些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禁止外国军队在日本驻扎;另
一个任务是实地考察欧美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1873
年9月,使团人员陆续回国。他们花费一年多时间访问考察了英、美、法、
比、德、俄等十几个国家。他们的考察结论是:发展资本主义应该学习英国,
搞军事建设要学习德国。1874年5月,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
建议书。所谓“殖产兴业”就是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各种政策手
段和国库资金,干预国家经济建设,扶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议书强调指出,
一个国家的强弱是由人民的贫富决定的,人民的贫富又取决于物产的多寡,
物产的多寡又与是否鼓励人民搞工业有直接关系,归根到底在于政府是否鼓
励殖产,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国家就能富强。
… Page 80…
为了贯彻“殖产兴业”的方针,从1874年起,明治政府大力创办国营企
业,以官办的“模范工厂”引导民间兴办工业,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改
造幕府时期的工业企业,并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加强本国技术力量。为了加强
技术力量,政府选派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当他们学成回国以后,就取代
了政府用昂贵代价聘请的外国专家。到1889年,外国专家均被解聘。在引进
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工作中,日本也发生过盲目引进的偏差,或单纯地强调引
进,忽视了自己实际管理水平的提高。
1880年以后,贯彻殖产兴业的政策由大力创办国营企业向扶植和保护私
人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政府把连年亏损的企业出售给私人。1885年以后,
除军事工业外,民用工业全部低价卖给了资本家。由于私人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日本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早期的工业革命热潮中,日本
的工业、农业、铁路运输业、造船、对外贸易等行业均以惊人的速度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