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540万人口的37。5%,其中包括土著人。人数较多的族裔有:德国人、意大
利人、乌克兰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波兰人、北美印第安人、中国
… Page 8…
人、犹太人、印度—巴基斯坦人、黑人、匈牙利人、希腊人、南斯拉夫人、
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和俄国人。
在具有多民族文化背景的加拿大,在建设自己国家的过程中,他们认为
发现了一个真理,即为了联合如此众多不同的并且往往是颇为分歧的各方面
人士,就必须有容忍和灵活精神。这在当代的加拿大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
并影响到国家的政策。
自1971年以来,加拿大的大多数省份都制定了一系列正式的多元文化政
策和计划;1972年任命了主管多元文化的部长。多元文化主义于1982年列
入加拿大宪法和加拿大人权与自由宪章。 1988年7月加拿大政府还专门颁
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正式承认本国的多元文化性质,表示在联邦法律中
把多元文化国家的各种价值观念奉为神圣,坚持下去。该法规定,每个公民
不论其民族出身如何,都应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内集体生活的一切方面,并
为之做出贡献。它同时要求联邦政府在其各个部门与机构中促进贯彻多元文
化主义。加拿大人认为,多元文化法的制定是破天荒的创举。
对加拿大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加拿大是一个社会秩序非常稳定的国
家,大多数人安居乐业,或许多元文化主义正是维系这个社会的重要纽带之
一。
… Page 9…
二、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
1。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
反拿破仑战争使欧洲英、俄、奥、普四大国暂时结盟,并由于拿破仑帝
国的崩溃和拿破仑时代的结束而出现了新的国际格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
世以“欧洲和平仲裁人”自居,企图重新扮演拿破仑的角色;英国则力图保
持欧洲均势,一方面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另一方面遏制俄国取代法国;奥地
利和普鲁士这两个世敌之国则想在争夺德意志霸权的角逐中一决雄雌;曾被
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小王室都渴望恢复失去的“天堂”。总之,无论哪
一个国家都无力和无意立即卷入一场新的战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召开了维
也纳会议,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1)拿破仑战败和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 (1769—1821年),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皇帝,史称拿破仑
一世,是法国大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不断对外用兵,多次粉碎欧洲
反法同盟,严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反动势力,但也表现出大资产阶级对外扩张
和侵略性。 1812年,在对俄战争中失败,势力大衰。 1814年,欧洲反法
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地中海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他又率领
千人的军队从流放地出逃,20日重返巴黎,再登王位。这时,英、普、奥、
俄等君主国十分恐慌,又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以22万军队分兵6路进攻法
国。6月18日,反法联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军队(约11万人)。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拿破仑这一次从称帝到退位,约百日之久(3
月20日至6月22日),吏称“百日”王朝。拿破仑宣布退位后,被流放于
圣赫勒拿岛,永久地退出了历史舞台。1821年5月5日病死于圣赫勒拿岛,
终年52岁。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底至1815年6月上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
它是欧洲各国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
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瓜分殖民地的分脏
会议。
1814年5月30日,第六次反法联盟国家(俄、英、奥、普)曾与法国
签订巴黎和约。后来,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参加了条约的签订。该条约
对法国相当宽容,既没有让法国割让土地,也没有要求交付赔款和撤走驻扎
的占领军,只要求法国退回到1792年的边界,甚至法国还扩大了150平方公
里的地盘。根据巴黎和约,虽然法国被置于反法国家的包围圈之中,但由于
它保有相当广阔的领土,其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并未真正丧失。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也是巴黎和约的一项规定。和约第32条规定:“凡加
入战争的国家,无论属于哪方面,都应在两个月内派遣全权代表到维也纳开
会,以便在全体会议上作出补充本条约各项规定的具体安排。”
除了土耳其(其领土跨欧亚两洲)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
会议,与会代表216人,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
会议主席是奥地利首相兼外长梅特涅。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俄、英、
普、奥四强的首脑。由于法国代表塔列兰的外交才干,使法国挤入四国行列,
成为五国委员会的成员,使维也纳会议实际上成为五国会议,一切问题均由
五国决定。除了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所谓的维也纳会议从未开过正式
… Page 10…
全体会议,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梅特涅的书房里决定的。大多数代表无所事
事,6个半月的时光都是在宴会和舞厅中打发的。奥皇弗朗西斯日复一日地
举行招等会,每晚宴席40桌,庭院中排满了马车,厩中之马多达1400匹。
各列强在领土瓜分问题上充满矛盾和斗争,主要集中在波兰和萨克森问
题上,意大利问题也是争论较多的议题。经过激烈而复杂的斗争,1815年6
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案”,实际上是由八个国家签署的(原来的英、俄、
奥、普、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七国,加上法国)。这次会议,强权政治表
现得异常明显。
俄国获得了芬兰,并把华沙大公国改为波兰王国,由俄皇兼任国王;克
拉科夫成为俄、普、奥保护下的一个共和国。
英国获得了荷兰在好望角和锡兰的殖民地及法属殖民地马耳他岛等地,
保持了它的贸易优势和海上优势。英国是获利最多的国家。
普鲁士获得了萨克森的一部分和瑞典领土的一部分;瑞典则从丹麦取得
挪威作为补偿。
奥地利获得了意大利的伦巴底和威尼斯等地。
德意志的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德意志邦联。比利时(尼德兰)和荷
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
各列强一致同意法国代表、外长塔列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这个
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王朝,恢复其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和所属领
土。这个原则成了维也纳会议的旗帜。会议秘书长、梅特涅的亲信根茨以目
击者的身份评论说:“大会发出响亮口号:‘重建社会秩序’、‘恢复欧洲
政治制度’、在 ‘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平’等等,都是
为了安抚各国人民,为了使这次隆重的大会带有一些崇高、庄严的性质;但
是,大会的真正目的在于战胜者瓜分战败者的遗产”。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自认为是反法联盟的主帅,计划在欧洲建立由他
起决定影响的局面,并且形成使欧洲列强不可能联盟反俄的政治均势。他基
本上采取了压奥扶普政策,并把法国作为抵制迟早会兴起的德意志帝国的潜
在盟友。他曾一手包办了第一次巴黎和约,在维也纳会议上直接提出了对波
兰的具体领土要求。
英国代表卡斯尔累勋爵的政策是维持和巩固海上的非均势 (霸权)和建
立欧洲大陆的均势,以使英国进一步巩固在海上、殖民和工商业中的霸权,
保持住战时夺取的通往印度道路上的法国和荷兰的殖民地。所以在会上英国
竭力争取得到有价值的战略据点,例如马耳他和开普敦。英国特别害怕法国
复兴,致力于在法国周围建立屏障,故尔支持普鲁士有关莱茵各省问题上的
立场;并反对俄国兼并波兰的计划,以抑制俄国的过分强大,从而保持大陆
的均势。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是维也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战略思想是:
在东、西欧实现均势,法俄互相牵制,从而保持奥地利的实力,维护其在德
意志世界的优势。他采取了接近法国的策略,拥护塔列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
则,认为主权是国王独有的权利,不能容许各民族人民分享。他反对一切自
由和民族解放运动,并认为这种运动是对正统主义的侵犯,必须镇压。他的
目的就是维护奥地利殖民帝国对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的统治。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出席了维也纳会议,他的政策基点是获得萨克森的
全部和莱茵河两岸的重要领地,但其实力不足,在整个会议期间依附于俄国,
… Page 11…
看俄国脸色行事,在会议上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法国实质上是作为战败国出席会议,但是由于法国代表塔列兰善于利用
战胜国之间的分岐,在会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效地捍卫了法国利益。他
的目标是保持住1814年第一次巴黎和约确定留给法国的那些领土。他一再标
榜“我什么也不要,我只给你们带来一样重要东西——神圣的正统主义原
则”。这使他在会议期间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由于四强在会议开始不久就
形成了两营对垒的局面,俄普为一方,英奥为一方,法国这个昔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