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又恢复如故,以教训奕䜣俯首听命。1884年4月,慈禧又以“萎糜因循”
的罪名把奕䜣的势力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全部清洗出去,震惊朝野。慈禧把
主持朝政的大臣改换为对她更为恭顺的奕䜣(总理海军衙门)和贪鄙的奕䜣
(总理总署)等等。这时外国的侵略势力已把支持的目标确定为握有实权的
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对慈禧排挤奕䜣就毫不干涉了。
慈禧对奕䜣采取了利用、打击和控制的策略。奕䜣政治上幼稚短视,性
格软弱。慈禧利用他作为消除肃顺集团势力的打手和打击奕䜣的工具。载湉
入宫以后,奕䜣更是对慈禧委曲求全,企望慈禧早日开恩归政光绪。然而慈
禧从未减缓对光绪的虐待和对奕䜣的打击与控制,直到奕䜣辞世。
综上可见,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
… Page 93…
朝政权也由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封建买办阶
级的专政,并确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政治关系。
(3)国家机构和国家制度的变化
中国社会性质和政权性质的改变使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和国家制度发生
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政府设立了一些半殖民地半
封建性质的国家机构;二是打着“立宪”的旗号进行了某些国家制度的改革。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1865年正式设立海关总税务司署,表
明清政府在政治和财务方面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控制。
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个过程。长期以来,清政府只
重理藩,不重外交,未设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涉外事宜由理藩院和管
理属国的礼部代办。鸦片战争后,为了适应中外“新的通商关系”和外交关
系的变化,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初时一般称“钦差大臣”,由
两江总督耆英兼充。1844年,耆英任两广总督,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
五口通商大臣也成为兼任之职。五口开放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通商和
外交的中心。60年代初,五口通商大臣一度由江苏巡抚充任,驻上海。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岸口增多,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设立
一个常任的全权机构来承办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和有关事宜;而清政府当时
正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冲击,迫切需要“借洋助剿”。在这种情况下,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
这一机构的设立,使清朝政府早已存在的内阁形同虚设,进而分割了军机处
的权力。
关于总税务司署,它是确立协定关税制度以后外国侵略者攫取和控制中
国海关的产物。1853年9月,上海道道台吴健彰因小刀会起义逃往“租界”,
致使原有的海关无法征税。英、美、法三国领事便乘机以“协助中国征收关
税”为名,开始行使中国海关职权,不久又提出外国人参与中国海关管理的
主张。清政府为了得到外国侵略者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支持和多得一些税
款,接受了这个无理要求。1854年成立了英、法、美三国组成的“关税管理
委员会”,正式行使中国海关的行政权。1859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总税务
司署,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各税务司和海关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
1865年在北京设立总税务司署,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他占据这个职位直
到1909年。此人奸狡权大,他控制的总税务司署成为各侵略国控制中国的联
合代理机构。
(4)魏源等人强国御侮的政治思想
鸦片战争不仅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生了重大影响,也深刻影响到中国的
思想界。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分化出一
批敢于正视社会现实、反对投降、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的进步思想家,
如林则徐、魏源、姚莹和包世臣等人。
魏源 (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就对英国的
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有深刻认识,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
原因。鸦片战争期间,他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亲自参加了抵抗
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他目睹侵略者的骄横残暴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坚
定了为国复仇雪耻的思想。1842年,他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对强国御
侮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此书在于“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书中叙
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尤其是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开拓殖民地、传教
… Page 94…
活动,以及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生产状况、风土人情都有详细的介绍和评
论。他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发展民族工业的主张。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他认为西方国家所以强
大,除了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近代化的工业。中
国要强盛也必须走这条路。他对当时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学(理学)和
汉学 (考据学)进行了批判,对清朝统治者复古守旧的反动思想进行了猛烈
抨击。他重视生活实践,反对专从书本中讨知识的治学方法。
姚莹 (1785—1853年),安徽桐城人。道光初年,他与林则徐、魏源等
人相识;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员,严禁鸦片入口,积极组织抗英斗争。
他多年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情况及中国国情,所著《康輶纪行》一书,不仅
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作了深入考察,而且分析了英、
俄等国的情况,揭露了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他为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人口众
多而自豪。为了抵御外国侵略者,他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包世臣(1775—1855年),安徽泾县人。早在鸦片战争前,他就十分愤
恨英国烟贩偷运鸦片,主张严禁鸦片输入。鸦片战争期间曾建议林则徐和杨
芳在广东沿海招募渔民和壮勇,阻止英军进犯,极为赞赏三元里人民的抗英
斗争,主张选用三元里义民充任水师弁兵,乘胜收复香港。《南京条约》签
订前夕,他赶写了《歼夷议》一文,建议发动南京城内的一部分清军,对英
侵略者突袭,表达了他强烈的反侵略思想。他对社会问题有广泛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对漕运、盐政、河工和法律等问题都有积极的建议。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赞赏明末清初顾炎武一派学者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
风,他的主张在当时的一代知识分子中颇具影响。
4。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经济的解体
和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思潮应运而生。早期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薛福成、
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他们原是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曾随李鸿章办洋务。
他们的主要主张是:
在经济上,“振兴商务”,发展民间工商业,中国自己开矿、设厂、修
铁路、办银行和邮电事业,强烈抨击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海关和掠夺中国财富
的罪行。
在政治上,兴资产阶级民主,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
在思想上,宣扬“穷则变、变则通”的主张,为革新寻找理论根据。其
中一些思想更激进者对“孔孟之道”提出怀疑,甚至加以抨击。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作用,并在思想界施展其影响。
80年代后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变法”主张,并逐
渐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这是一股反封建的思想潮流。一些资产阶级思想
家从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猛烈抨击“恪守祖
训”的封建顽固派。他们也不满意只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艺而不学习西
方政治制度的洋务派,举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主张全面学习西
… Page 95…
方,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并发动了以康有为为主要领导人的戊戍变
法运动。
康有为 (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少时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但是民族危亡和国弱民穷的现实以及清政府
的腐败,使他对封建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到失望,萌生了改革的思想。1879年
以后,他有机会到上海、香港等地游览和考察,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事物,
并开始阅读介绍西方的书刊,他意识到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赞赏魏
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抵抗
侵略,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强国。中法战争之后,面对国家
的内忧外患,他强烈要求变革图强。1888年,他写了五千言的上皇帝书,陈
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顽固派的阻挠,这一奏书没有到达皇帝
之手。1891年,他回到广州,设立学堂,宣传他的主张。康有为撰写的《新
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了变法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