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这使他在会议期间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由于四强在会议开始不久就
形成了两营对垒的局面,俄普为一方,英奥为一方,法国这个昔日的敌人则
成为双方都力图争取的一个盟友,这使塔列兰看到了尽可能维护法国利益的
机会和希望。
关于维也纳会议的性质,恩格斯有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当‘科西
嘉怪物’最后被牢牢地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开了
一次大会,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
行。”①
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第一次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这是一
个暂时维持和平的体系。由于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文件和1815年11月20日第
二次巴黎和约的签订,欧洲出现了均势局面。尽管后来亦有种种曲折,但维
也纳体系基本维持到19世纪50年代。
(2)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后,俄、奥、普三国君主于1815年9月16日在巴黎发表宣
言,建立神圣同盟。首先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欧洲盟主自居,要求奥
王和普王同他缔约结盟。三国宣言发表后,又以俄、奥、普三国君主的名义
邀请各国签字。除了英国、土耳其和梵蒂冈以外,欧洲各国君主都在盟约上
签了字。他们号召各国君主共同保护基督教教义和君主制。
神圣同盟宣言包括一段绪言和三条约文。绪言指出,俄、普、奥三国君
主深感必须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约文则表示“缔约三
国的君主将一致以一种真诚的与不可分的手足之情互相联系,并彼此视为一
国同胞,无论何时何地,均将互相救援。……去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
约文还宣称他们“仅仅是受上帝之托,前来治理属于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
即奥、普、俄三国,因而承认包括他们与他们的人民在内的那个基督世界除
上帝外,实际上别无至尊之主”。言外之意是说三国君主是完全平等的,没
有尊卑之别。神圣同盟只有“相互救援”的原则空话,而无互相制约的具体
条件,所以它不是一个需要履行一定义务、名副其实和手续完备的协定。梅
特涅评论说,这是一个“空洞而响亮的文件”。卡斯尔累说,它充满“神秘
主义和胡言乱语”。但无论如何,神圣同盟实质上是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
主义思想的产物。它主张用武力镇压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和扼杀政治上、宗
教上的民主自由,这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它是欧洲反动
君主共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反对革命的同盟。梅特涅是神圣同盟的中心人
物,而俄国则利用神圣同盟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
神圣同盟的存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15年9月同盟成立到
1822年末。这期间同盟召开过三次会议,组织武装干涉各国革命。第二阶段
从1823年初至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这期间,同盟内部矛盾和分岐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641 页。
… Page 12…
来越严重,只举行了一次会议,也是同盟的最后一次会议。
1818年9月,应法国的要求,“欧洲国家同盟”在埃克斯·拉·夏佩勒
(位于原西德,德文称亚琛)举行会议,亚历山大一世、梅特涅、卡斯尔累、
哈尔登堡以及法国的黎塞留公爵出席。会议讨论的是关于法国已付清了赔款
而提前从法国撤出盟国占领军的问题。条约于10月9日签字,同年11月底
以前占领军撤离法国。四列强公开声明,向法国表示“这个庄严的条约造成
了普遍和平”,并邀请法国参加四国同盟,法国表示同意。 11月15日,
五国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五列强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平,保障已签订的协定。
从而,法国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在亚琛会议上,亚历山大挑起了一场重
要争议。他提议签订一项公约,规定各国应互相保证彼此的领土所有权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他还提议建立一支以俄国军队为核心的国际军队。他的提议
遭到英国和奥地利的强烈反对。英国认为同盟条约只是防止法国重新发动侵
略的手段,决不能构成欧洲超政府的基础。奥地利更害怕邻国沙俄帝国的强
大对它构成的巨大威胁。这一争论表明神圣同盟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1820年,在意大利境内的那不勒斯、皮埃蒙特和西班牙都爆发了革命,
威胁到奥地利在伦巴迪亚和威尼西亚的统治,梅特涅建议召开五国(英、俄、
奥、普、法)会议。同年10月,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召开了神圣同盟第
二次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镇压意大利革命的问题。 11月19日,俄、奥、
普三国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宣布缔约国的君主有权对任何一国发生的
起义不经他国邀请而实行武装干涉,并将因革命而引起政府变动的国家开除
出神圣同盟。英法虽然反对“干涉原则”,但暗示自己不会阻挠奥地利的武
装干涉。
1821年1月,在南斯拉夫的莱巴赫继续召开会议,作为神圣同盟的第三
次会议,实际上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会议邀请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参
加。3月23日,奥地利军队占领那不勒斯,镇压了革命,并恢复了斐迪南一
世的王位。4月10日,奥军又会同撒丁王国军队剿杀了皮埃蒙特的革命,恢
复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优势地位。
1822年10月至12月,欧洲列强在意大利的维罗纳举行神圣同盟的最后
一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俄、奥、普、英、法及意大利等国。会议讨论
了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南美殖民地的命运、希腊起义及俄土冲
突等问题。由于英国的反对,维罗纳会议放弃了武装干涉南美殖民地的计划。
这次会议既达成了协议,又出现了严重分岐。以后神圣同盟再没有召开会议。
从组织上看,至此神圣同盟已经瓦解。
2。19世纪20年代欧洲革命运动
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一片白色恐怖,封建专制统治得以复辟,贵族僧
侣趾高气扬。但是,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阻挡不住的,资本主义经济在
欧洲大陆仍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世纪20年代,
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在20—30年代,先后爆发了西
班牙革命(1820—182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革命(1820—1821
年)、希腊独立战争 (1821—1829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
法国七月革命 (1830年)、比利时革命 (1830年),以及1830年和1836
年的波兰起义,其中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 Page 13…
(1)西班牙1820—1823年资产阶级革命
1820—1823年的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是西班牙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
必然结果。在拿破仑统治时期,自由派贵族就曾领导过1810—1814年的西班
牙第一次革命,颁布了《1812年宪法》,确立了最高权力属于国民的原则。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且国王仍然拥有很大权力。
拿破仑帝国垮台后,革命政权被推翻,斐迪南七世重登王位,他取消了1808
—1814年间实行的一切民主改革,恢复了旧制度。斐迪南下令逮捕他的政
敌,并亲自参加审判。议会和各省委员会的名流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大批
自由派贵族被监禁和流放,12000名革命者被逐出国外。六年战争使西班牙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1814年9月,爆发了米纳将军领
导的那瓦尔起义;1815年9月,狄亚士·波雷尔领导了一场军队起义;1817
年4月,拉西领导了塞罗纳及其附近驻军的反封建专制的斗争;1819年7月,
基罗加上校领导的一伙军官策划了抵制裴迪南政府派遣远征军镇压西属拉丁
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起义,但因叛徒告密而流产。
以上起义和斗争成为西班牙革命的前奏。同时,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争
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西班牙国内革命的爆发。
1820年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这就是拉斐尔·里埃哥领导的起
义。里埃哥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熏陶,参加
过1808—1814年反拿破仑的独立战争。 1820年1月,拉裴尔·里埃哥发
动了起义。他以恢复《1812年宪法》为号召,受到所到之处群众的热烈欢迎,
但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与里埃哥起义相配合,基罗加也领导了一支3
千人的起义队伍,最后因孤立无援而投降。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唤醒了
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1820年2月,科隆尼亚举行起义,弗罗尔和西北部其他一些城市也纷纷
响应,起义的旗帜仍然是恢复《1812年宪法》。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斐迪
南七世屈服,3月9日以后任命了新政府,成员大都是自由派贵族,又称“十
二年代人”,以奥古斯丁·阿尔奎列斯为首。7月9日新议会开幕,议会里
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矛盾。温和派是以“十二年代人”为核心的保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