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讲解
财政部 2001年1月1日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已于1998年3月20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提供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三年来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原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仍称为《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以下简称本准则)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一、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和作用
(一)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现金充裕,就可以及时购入必要的材料物资和固定资产、及时支付工资、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利息;反之,轻则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现金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现金流量表有助于评价企业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
通过现金流量表,并配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将现金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现金比率;将现金流量净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进行比较,计算出每股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进行比较,计算出盈利现金比率,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能否偿还到期债务、支付股利和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了解企业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等等,从而便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
2、现金流量表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评价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通过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企业过去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源和用途是否合理,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多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就可以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从而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计划、组织现金调度、合理节约地使用现金创造条件,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必要信息。
3、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净流量的因素
利润表中列示的净利润指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是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它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了多少现金,并且没有反映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相比较,就可以从现金流量的角度了解净利润的质量。并进一步判断,是哪些因素影响现金流入,从而为分析和判断企业的财务前景提供信息。
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
(一)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制定的国际背景
现金流量表是广义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一种,通常将反映企业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的动态报表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也称为资金流量表。最早的资金流量表于1862年出现在英国,1863年在美国也开始出现。可见资金流量表的历史远远晚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早期的资金流量表主要用于记录银行存款、现金及邮票的变动情况,到本世纪初,资金流量表已发展成四种不同的基础,分别用来揭示现金、流动资产、营运资金及某一期间全部财务活动的资金流量。其后一段时期,反映营运资金流量的资金流量表成为主要形式,即增加营运资金的项目作为资金的来源,减少营运资金的项目作为资金的运用。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63年发表了第3号意见书,建议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同时,编制资金流量表,并说明了资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不过,其中的说明较为模糊,企业在编制时仍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一段时期的现金流量表,一般称为〃资金来源和运用表〃。1971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又发表了第19号意见书,明确要求企业编制能概括反映利润表编报期间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将之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此时,在实务中,编制资金流量表主要有营运资金、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两种基础。相比之下,营运资金仍占主导地位。由于在编报方法上缺乏相应的准则指导,致使企业编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存在诸多差异,甚至在采用同样基础的企业间也存在差异。
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研究组发表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目的的报告,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预测、比较和评估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这是职业界开始重视现金流量的一个标志。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第1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表明了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人们从事投资、贷款及类似的活动,主要是谋求增加其现金资源,这些活动的成败,最终要看回收的现金大于(或小于)投入现金的程度。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了《报告资金流量、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讨论备忘录,建议采用现金基础的资金流量表。备忘录指出,现金收入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取得的主要补偿,若编制资金流量表时采用营运资金基础,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项目与现金相混淆,则一个公司的现金流量就难以识别。
198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了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再次强调了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其中提到,现金流量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报告期内某一主体按主要来源分类的现金收入,以及按主要用途分类的现金支出。它提供的信息,说明某一主体从经营中获得现金的各种活动,借以偿付债务,分发股利、或重新投资以维持或扩大经营能力;它还说明在债务和权益方面的各种理财活动,以及现金投资和现金耗用的情况。
经过广泛研究和讨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7年以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形式发布了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正式取代了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9号意见书。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于1988年起开始生效。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取代了1977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财务状况变动表》。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作了修订,并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英国也于1991年发布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现金流量表》,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1991年12月,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6号现金流量表》。
(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制定的国内背景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发布以前,我国要求企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而不是现金流量表。当时,鉴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已改财务状况变动表为现金流量表,不少同志建议,我们也应当编制现金流量表,不必重复其他国家的实践,即先要求企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后再改为编制现金流量表。实际上,当时没有一步到位,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由当时的特定经济环境和改革开放进程决定的。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发布以前,刚刚改变资金管理上的专款专用、会计核算上的三段平衡制度,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在内的各个方面,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如何认识、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还需要一个过程,对现金流量信息的需求也不像现在这样迫切,财务状况变动表能够较好地满足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财务管理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现金流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将会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1995年4月21日,财政部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国各方面,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的各业务主管部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教学研究工作者等,都对征求意见稿发表了意见。另外,还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全国各方面以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1998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并定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根据三年来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