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负责中展现伦理的行为。不是为了名誉和掌声才被动地表现道德,而是主动负责,展现道德的本身。
守得住原则和戒律。不受诱惑,心智是自由的,是独立思考的。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陷入心理困境的人,唯一的共同特质就是失去人格中自由的能力。他们从不肯负责到失去自由,从推诿到无奈,从消极到绝望。最后,瘫痪在一堆难题之中。
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生来就与别人不同,生活经验和成长的历程都不一样。长期以来,你构筑了自己,所以注定要为自己而活。“你是独特的”这句话,并不是要标新立异,矫俗干名;而是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这就是自我实现。禅家说:
无须往外追寻,
要找的正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依自己的根性因缘来生活,要想幸福简直缘木求鱼。
成功的生活是依据自己的本质和条件订定目标,把能力和经验开展出来,让心智不断地成长,而获得成功。人若能运用自己的特质,智能就会不断地增长。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能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化中成长的:
顺化是指改变现有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变化。
同化是指吸收了新的经验而使心智成长。
因此,如果不运用自己的资才,从中不断地努力成长,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的文化很重视“长进”的价值。每一个人从小开始,都被教以长进的观念。这是文化中很珍贵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所以能日新又新的原因。不过,长进的观念却经常被误用了;我们为了激励自己长进,开始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于是比较和竞争成为现代社会中残酷的事实。因为比较,在精神生活上往往造成不能自我接受。
当自己把比较的眼光投注在别人身上时,心里想的是能和别人一样。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别人能办到的,自己也以为能。这使他的欲望和抱负水准提高,却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接着,残酷的事实却告诉自己,“我办不到,我差劲!”这样的自我批评,使自己矮化了。相对的,也等于否定自己的价值。
你想想,要小鸟儿和一只猫在同一个跑道上竞走,是否合理,这样的比较和竞争是否荒谬?你一定会说,鸟儿应该在天空飞,猫儿当然要在地面跑,而且不能比较。那就对了,你的根性因缘和别人不同,就不应该与别人比较。所以,长进的意思不是赢过别人,而是心智世界的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是生活的真理。人如果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目标,就无异放弃了自己,背叛了自己,于是痛苦日深。这痛苦来自两方面:
失败使他自卑,从而否定了生活价值;成功使他自傲,却失去生活的情趣。
他不能依自己的根性生活,而有失落感和空虚感。即使是成就,仍然掩不住自我的空虚。于是要借许多娱乐、色情和药物自我麻醉。
人注定要为自己活出意义和创意的。因为他是唯一的、独特的,他必须肯定自己,实现自己;否则,精神生活就会落空,人格就会出现瑕疵;因为他不能成为一个统整的自己。他开始有了困扰、痛苦,甚至更严重地并发精神疾病。心理治疗学家罗洛.梅的看法是:每个人无论多么想要成为别人,终究是办不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心智的健全就是要接受这个独特性。
就人格的观点来看,健康与苦难的分野正是能否接受自己,用自己的本质和经验,成长为他自己。当一个人一味想扮演别人时,必然要出错,不是失败就是精神上的错乱。
禅就是要你忠实于自己,形成你的个体性。它正是你的本来面目。禅家说: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汝。
你无法把自己变成别人,别人也不可能替你活出你的本质来。好好地接纳独特的自己,去过实现的生活,那就是“一切现成”地披露了自己的真我。
真我的开展(3)
善群之美
人活着就一定要和别人相处,因为你不可能离群独居。于是,人际关系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范畴。人的自我价值和受尊重的感受,大部分来自社会的适应。罗洛.梅的说法是:“神经质的人,主要特质就是无法和他人和谐地相处。他怀疑别人,觉得四周都是敌人。”
人如果不敢信任别人,就会觉得处处危机,任何事情都会使他不安。长期下来,不但孤立了自己,而且对别人的敌意也越深。
敌意和孤立往往阻碍自己的人际交流,影响知识和情感的正常活动。因为破坏了认知的回馈系统,而使自己更易陷入错误。人的社会活动,不只是互助合作和彼此依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人际活动,使我们的人格越来越健全。因此,当一个人对他所生存的社会怀有敌意时,他的精神生活状况是困窘的。
社会适应的困难是从哪里来的?心理学家大多认为来自自卑情结。最通俗的说法是:人从婴儿、幼儿、儿童渐渐发展到青年和成年,都是在被保护和照顾中成长的,所以在个人的早期依赖经验中,总是留下“卑小”记忆,它就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在人生历程中,却成为追求独立、成长和强大的动力,因为他很想摆脱“卑小”,成为强壮的大人。
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幼年及童年时代,如果缺乏成功的经验,信心会相对薄弱,自卑心就随之加强,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障碍。在此必须澄清的是:生活的经验是整体的,成功并非只有好的学业成绩,而是包括解决各种应对进退的经验。有些人学业成绩虽好,但在处理日常事物上经常受到批评,情感上受到过多的压抑,那就有了自卑。因此,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一旦经常受到挫败,都会造成过强的自卑。
精神生活的最大悲剧是拿自己与别人比。自卑感过重的人,很害怕输给别人。他一张开眼,一打开意识的银幕,所看到的都是“不战而败”的预感。于是,他退却了,他“不战而退”了。这就是自卑的悲剧。
当然,自卑也可以透过努力克服。那就是寻找自己的优点,设法实现,期许自己超越自己,愿意锲而不舍地努力,发展潜能。但唯一成功之路是: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能找回信心,使自己成为“具有价值感”的人。这时,他的信心建立起来了,他意识到自己能与别人平等交流,这就是自在感。
自卑的情结,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烦恼。在现代社会里,过分强调竞争和名位,以致不能克服这种情结的人越来越多。不能克服自卑的人有两种倾向:
索性把门关起来,不愿意与别人接触:把过错统统推给别人,说别人不好,这就种下人格异常的成因。或者,不断地责备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或不好,长此下去,就容易导致精神官能症。
设法夸张自己:用种种欺骗、剥夺、虚张声势、自夸的方式膨胀自己。这样的结果,不是犯错、犯法,就是精神错乱。
人活着不是没有烦恼。禅法中所谓“自性清净”,是要经过修持和历练才办得到的。因此“禅行”之中,仍然强调《华严经》所揭示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它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丰富自己,才能获得证悟。《六祖坛经》所谓: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人如果采取消极的做法,让自卑坐大,就会产生麻烦。反之,如果能够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历练和学习,智慧自然增长,自卑情结也就被克服,真正获得解脱。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着自己向别人学习,走入人际交流中,克服自卑而不断成长的法门。人如果想让自己健康,展现健全的人格,必须勇敢地接纳自己,努力向别人学习,才能自我肯定,证得自性清净之果。至于离群独居,而以为可以获得清净的,总会坠入精神生活的困境。
禅所谓的闭关,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在与人同在的成长过程中,透过闭关洗涤种种虚妄,让自己更加清纯觉醒,更能实现自己,披露真我。
宗教的希望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宗教提供了人类寻找自己去来和安身立命之道。宗教的世界,是所有精神活动中最难以理解的范畴。它不属于知性的范畴,却与心灵的根源息息相关。所以它是神秘的,但又是实存的。因为那个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不断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对于宗教的需求和活动,成为人类精神活动中,分量很重的一环。
宗教赋予生命新的希望,让个人接触到永恒与究竟。这种希望是事实,而不是自我欺骗。宗教不是知性的,而是你愿意起正信时,才能接触到那不可思议的范畴。我们的一切现象界,似乎都在那个范畴之中。我们的智慧、良知、慈悲和勇气,都是从那儿流露出来的,连科学、哲学、文学都与那神秘世界有关。
人是在越偏离那不可思议处时,才越发神经质,产生迷失或所谓的迷信。当我们越能正信时,就越显得有智慧和光明,这就是觉的世界。依我的观察,越是否定那光明正觉的世界,就越容易产生精神的错乱,越失去那力量的洗涤,就越陷入黑暗与困境。罗洛.梅说得对:
“那些与宇宙对抗、否定其意义、断绝与它关联的人,无异于与自己内心深处对抗。人的内在自我是和宇宙相连的。人一旦和那个无限格斗,实际上是把利剑刺入自己灵魂深处,人除了发展自我之外,同时要寻求宇宙精神来源的根。”
真我的开展(4)
高级的宗教,提供了人类寻找精神根源之道。禅则彻底地打开生命之窗,让你亲证究竟与圆满。只有用精神的法眼去看,才看得到它。诚如禅诗云:
举手攀南斗,
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
谁是我般人。
当我们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