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迷猜晒Φ娜松K芨闱寰驳奶群鸵馐叮岳渚驳难酃猓闯錾木烤购图壑堤逑担鼓慊畹糜心勘辏幸庖濉4锬λ男械募蛞迨牵�
  报怨行:要从因果现象中培养通达事理和勇于承担的气度。
  随缘行:要把握现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称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确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俾能创造幸福人生。
  无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态度,开拓宽阔的心理生活空间。
  这四个行动策略,不但能促进现代人身心健康,缔造成功的人生,同时也是自我实现、令自己丰足自在的光明之路。兹分别就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以阐明。
通达与承担(1)
  生活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报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轻怕重,只顾享受而不解决生活的难题。因为规避会使人堕落,怕苦只会徒增困扰。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无怨无悔地接受它。达摩说:
  甘心忍受,
  都无怨诉。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把错误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生活是不可能处处顺心的,如果你没认识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愿意忍受或承担得久一些,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觉察能力去分析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当然,问题也不可能自己走开,那就会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担它,并设法解决。达摩说:
  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
  体怨进道,是故说报怨行。
  达摩对于意识活动的了解,实在很令现代心理学家感到敬佩。他说的这段话,如果把它译为通畅的语体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忧呢?那就是要承担它、忍受它、思考它,并设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与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体会怨恨的来源,避免错误,勇于改进,就是心智成长之道了。
  报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诸己,遇到苦难要想着:是我过去的错误和造业,才导致现在受苦报。心里一有这样的念头,就能逆来顺受,而且比较能平心静气地承担它,思考解决它。故云:
  今虽无犯,
  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报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对眼前无法克服的灾难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释怀。佛家在生活中强调因果,这因果是可以异时而熟的。也就是说,所造之业,有些是隔世才产生果报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处世,避免再造苦业,同时还知道时时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碍,设法解决种种问题。
  有许多人用消极的观念看待报怨行,他们以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报,而予以承担就行了。事实上,报怨行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担受苦,并从中发慧,设法解决问题。
  明因果以长智慧
  从心理学观点看,选择现在受苦,是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解脱)。也就是说,今天的承担受苦,正是为明日进步和幸福铺路。此时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个人增长智慧;也是防范行为逾矩、避免导致失败的最佳方法。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则故事:唐朝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是“百丈禅规”的创立者。他说法时,经常有一位老人前来听法。有一天,百丈说法结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问他是谁,他说: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过去迦叶佛时,曾是此山的住持,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的人,是否还会落于因果。我说,不落因果,从此堕入狐狸身。现在请和尚开示,好让我能解脱野狐身。”
  于是,老人问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还落因果?”
  百丈禅师答说:
  “不昧因果,不是不堕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乞请老和尚以亡僧之仪为我埋葬。”后来,百丈领着大众,到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礼予以火化。
  这一则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语言表达的。整个公案似乎就在说明,如果你认为可以不堕因果,你就可以肆无忌惮,那就会失去智慧,从而迷失堕落,像一头野狐一样。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显现自性中的智慧。中国人的观念中,野狐是狡猾的、兽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会使自己陷入愚昧的兽性。如果不愿意从因果关系中检讨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精神生活的状况,他就不可能成长和幸福。
  从佛经中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是你的精神状况。它不但决定往后的人生,同时这种精神的品质,也塑造了下一个“生命之旅”的种子。依《西藏度亡经》所述,人在濒临死亡时,称为临死中阴身,这时所面对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点,使亡魂在这时候几乎无法开脱自己所布下的天罗地网,种种诱惑和享受,各类胁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种精神性质(业力)的亡魂,走向他应有的果报。
  我们能回到当一个人就很难得了。至于那些业报则是我身为人的代价,必须接纳,从而把业转动成为善良的慈悲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剧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业
  从心理咨询与辅导中,不难发现现代人精神生活困扰的主要现象可归纳为:
通达与承担(2)
  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上班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因此,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许可以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得到纾解或治疗。但是这两种对治方法都是治标的,有时连治标都无法令人满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问题,就佛教的观点而言,那是一种共业。因此,它必须透过教育,透过净化和启迪,透过个人与社会的苏醒,才能展现活泼悦乐的面貌。
随缘实现人生(1)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子,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随缘。
  人生不能空等待
  随缘表示不可以在生活历程中裹足不前。生活是现成的,环境际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待机而动往往是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生活必须是随缘成长,随缘实现的;任何等待都在破坏生的成长和完整性。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晤谈生涯规划的问题。他叙述自己的境况时说:
  “我在等服兵役,所以每天都待在家里,心里很闷、很无聊。”我看得出来他正在蹉跎岁月,正犯了不随缘的毛病。于是问他: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它既能解除你的无聊,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生活与工作的体验。”
  他回答说:“那些都是临时性的工作,我不喜欢。我希望等服完兵役后,再找固定的工作,或比较适合我兴趣的工作。”
  他好像很有理由,很执著的样子。于是我为他解释道:
  “此刻就是你找临时工作的时候,你不随缘接受这个事实,那你就得为自己的等待,付出无聊和痛苦的代价。”
  他迟疑了一下说:“短短的几个月,又有谁肯雇我呢?”我说:
  “正因为是短短的几个月,你无须考虑太多,有许多正当的临时工作可以去尝试。只要你不怕苦,我相信许多工作正等着你。”
  人生是不能等待的,随时随地都要随着因缘际遇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顺逆成败,都能随缘得到新的经验和成长,那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禅宗第三祖僧灿大师说: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随缘成长,随缘教学
  随缘绝对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随缘不断增长智能,丰足自我。已故的美国科学奇才费曼(R。 P。 Feyman)曾回忆他父亲如何随缘教导他观察事物的过程,他说父亲周末会带他到树间散步,讲解树林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