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 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光芒耀眼四射,使眼睛睁不开,高高法座,不是矮小陋劣的人所能爬得上去。
  “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大乘佛法中有所谓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大悲、大愿、大行是连贯而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归纳为:智慧与行愿。
  中国丛林庙子以大乘佛法为标榜,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中间是佛,两旁是文殊与普贤,代表“智悲双运”,此即大乘佛法的精神。“智不住三有”,真的跳出三界得了道的人,就不想到三界教化众生,度人是好痛苦的好麻烦的事。但菩萨要起大慈悲,自己跳出,别人没有跳出,因此牺牲自我,再入三界度众生,所以叫“悲不入涅槃”。
  大乘之道即这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文殊菩萨代表,“悲不入涅槃”普贤境界。菩萨道讲行愿,而且行愿与智慧两者并进。你光想学佛跳出来,对六度万行有利于他人之事不肯做,没有用的。悲心不坚固,功德不圆满.智慧就发不起来,这是大乘的精神。
  所以他说,这个境界只有文殊菩萨、普贤长子能做得到。实际上文殊、普贤、观音都是古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早已成佛,为什么再来当学生?釋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教化在家出家弟子,他们“悲不入涅槃”,而再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所以称普贤为佛的长子,当家的。为什么当家的大儿子那么重要!行愿最重!行愿不够,心理行为不合愿力,你修得再好也没有用。永明寿禅师说,只有文殊和普贤才能做得到。
  如《华严论》云: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华严论》上说,有一位成佛的菩萨叫大光王,他进入菩萨大乘境界以慈悲为首,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慈,以仁慈为第一个境界。学佛先要使自己心性发起以仁慈为首的三味,才能够显出慈爱的心,这个慈爱的心发不起来不行。所以大光王菩萨以大慈为首三味,以慈心起种种业用。以慈悲心入世做人做事,是不是在造业?对,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佛家讲造业包括善恶两业。造善业不一定是造成佛的业。不为恶而行善,善也不住,功德我不要,全归众生,那就是佛业。如果有心造善业则是人天之果,不是佛乘的道理。奖励善业,不住善业而舍掉,是佛菩萨的行道。
  饶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社会福利。利益为什么加一个饶字?饶代表无限量,非常充沛、无止境、没有范围地利益众生,所以叫饶益。利益众生而一切自在。有人说今天睡得好舒服,为什么?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这样利益众生并不自在,心中有一个今天我做好事有观念在,已经不行了。所谓善业不住,过去不留,六祖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修佛法做善事,有一个行善的观念存在,你心里早有所住,何以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非佛道,重点在此。
  令后学者仿之,以明无依之智,入一切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他说由这个道理,使后世学佛的人仿效佛菩萨的行为,依教奉行,这就是大光王菩萨大慈三昧的道理。这个作用在哪里?就在我们明白“无依之智”,大智慧无所依傍,所以《金刚经》说:“菩萨依法,行无所住”。住法布施,有所住,住在某一点,已经不是智慧。禅宗对大智慧形容得最好:“如盘之走珠”,没有方位、定所,它用之于哪一点就是哪一点,好比我们平常说某人做啥象啥,要他演戏扮小丑,他就是小丑,扮皇帝就象皇帝,唱青衣就象青衣,唱花旦就象花旦,这就叫“破格高人”,不住在一个模式、范围。此之谓“无依之智”,乃至绝口不谈佛法也不讲佛经,同样可以用佛法的真义教化众生。假使这个世界没有佛学,他可以不利用佛学而利用科学来讲,学艺术的用艺术来讲,学法律的用法律来讲,同样能把佛法真义讲出来,这就是“无依之智”,佛的大智慧成就境界。
  以“无依之智”进入—切众生的心里。一切人的心理变比、爱好、习惯各有不同,佛是大教育家,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你的心里,与你合一。“与之同体无有别性”,与你相同,没有两样。

  有情是佛耶?无情是佛耶?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下面两句话严重了!什么叫有情?人、猪、牛、马、狗一切生物都是有情,不过生物的有情有分类,看《楞严经》就知道,有些生物知觉小,但它有感觉,打了会痛。我们挨打,格老子、讨厌!知觉就会起来骂人。有些生物知道痛,会躲开,并个晓得骂人。《楞严经》上说到情想的差别,情多想少则堕,想多情少则飞,思想智慧高,情欲慢慢减少,想多则飞.向上界走。天人神仙看我们是下界中人,如公寓的一楼,也可能是地下室,还有地下室的地下。情多则堕,纯想则飞,由这个道理可以了解念佛法门的道理,念阿弥陀佛,意识纯想,归到佛的境界,那当然往生。
  《楞严经》把生物界的有情归纳为十二类,十二类又可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其中又有有色、无色之别。有一种生物有物质形体可看到,有一种生物连物质形体都没有。譬如细菌是有情或无情?在医学界和生物界还是个问题,在显微镜下看得见细菌,我现在还不敢确定细菌有没有知觉,用高倍显微镜看细菌在其世界中活动得很厉害。可见我们身上有多少世界众生在里面,我们坐在这里听《宗镜录》,说不定他们在里面开运动会、赛跑、打篮球,有时你觉得头痛,细菌把球打得太高了,你头就发涨。无情是矿物质。植物有一部分属有情,有一部分属无情。
  矿物属无情之物,无情之物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古人讨论过。
  三十多年前西藏达赖班禅的师父东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师之意),到成都讲经,那时章嘉活佛也在成都。东本格西在台上讲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口头之下,把中国佛学一把抹煞,老一辈的居士涵养好,听后笑一笑而已!年轻一代学佛的就受不了。后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西藏大法师,山河大地成不成佛?这个地球土地是不是佛?东本解释说不是佛,哗!一班年轻人哄堂而起,站起来就走,连招呼也不打,什么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你们现在的学生都很老实,那个时候年轻人多调皮!
  后来搞得老一辈很不好下台,闹到章嘉活佛那里。我正好在旁边,他们让我来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头呢?我说很简单,都在佛性中。这个问题不在是不是佛,因为山河大地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证到菩提,悟了那一点是正报。所以“有情无情皆悉同体”,都在一个佛性中。那么,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世界一切物质是正报的渣子,等于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比方,蜡烛的亮光是正报,蜡烛燃烧的黑烟是依报。黑烟凝结变成物质世界,亮光的光明变成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比方,还可以做各种比方。
  “入此三昧所感业故”。这是佛业所感。所以成了佛,依报世界就很庄严。

  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此时一切有情的众生,及无情的树林、涌泉,全都归到法性之流,平静了!佛经甚至记载,树木自然躬身合掌、弯腰、磕头。
  中唐以后唐玄宗时代,皇帝亲自在朝廷主持佛学辩论,就有人辩到有情无情说法的问题。有人说没有见过无情说法,浙江南阳忠国师即引用《华严经》“刹那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经典记载,作为无情说法的根据,说明一切物质世界都在说法。譬如《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水、鸟等一切音声皆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无情说法。所以洞山禅师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有情说法,那还容易懂!山河流水无情之物说佛法,实在不容易懂、悟道了!他说用耳朵听无情说法永远听不到,用眼睛闻声,才知道无情皆在说法。这其中有非常奥秘的道理。

  遥兮飞天凤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龙神顺伏,凤集麟翔,何况人焉,而不归仰?
  真到达明心见性悟道的境界,夜叉、罗刹、一切恶魔自然没有坏心眼,都在慈心的感化之下,发了慈悲之念。这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解脱。“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到了悟道的境界,有情无那情都会跟着善念起作用。“一性无二”,本体是一个,本体的功能发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龙神顺伏,凤集麟翔”。根据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历史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天下太平,社会人心都是至善的时候,龙、凤、麒麟自然出现。到了孔子的时候,这些动物都绝迹了,最后有个地方得麒麟,死了!孔子闻而绝笔,不再作书,准备“涅槃”,为什么呢?在一个乱世生出这么一个东西,非其时也!时间生的不对。孔子因麒麟而知道自己的命运,麒麟死了!人中之麟也该走了!当太平盛世之时,龙神顺伏、凤麟齐集翱翔,更何况人,哪有不向善归仰的?
  况此大光王,智彻真原,行齐法界,慈心为首,神会含灵,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明同体大慈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