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城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庑┍蝗嗣怯梦弊芭妹婺咳堑亩鳎谝帐跫业淖髌分杏只乖剿窃吹难恿恕!�
  1998年11月18日,英才园 
 
 
拒绝生活的生活以及由拒绝所证实的生活——解读《拒绝》
 
  我们读到的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产生的过程,以及那个永恒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 
  在离我们小城远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便是帝国的首都所在。这个首都对于我们小城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单是设想我们与它之间相隔的距离都会令人头晕。事实却是,法令在那个遥远的处所制定,然后通过它所指定的执行人上校来施加于我们。我们的小城井井有序,居民们默默地服从着来自首都的命令,谁也不会关心自己份外的事。上校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表面上,他是税务官,即拿走一切的人;但他又并不是暴君,只不过是由一种神秘的传统决定的最高官员,而我们服从他也是顺从那种传统。他是执法的权威,却又最懂得我们市民的生活。似乎是,帝国的高官们将对于我们市民来说不可思议的东西具体化了,他们将法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上校。由于这名上校的绝对忠诚,帝国对他是十分放心的。由于上校“人神合一”的双重身分,所以当他生活在我们当中时并不觉得有必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身分——他太了解我们的需求了。就这样,上校在我们这个小城里过着一种拒绝生活的生活。一方面,他拿走人们的一切,拒绝人们的一切请愿;另一方面,他本人就以这种严肃而刻板的工作来度过漫长的时光。这种以拒绝生活为生活的方式长期以来消耗着上校大量的精力。每当请愿发生,仪式到来,他就像青蛙一样呼吸;他对于人的劣根性是那样地难以忍受,还是不得不坚持站在阳台上演完这丑恶的一幕,直到精疲力竭地倒在扶手椅上。多年来这种折磨周而复始。如果说上校只是为请愿所累,或者说他讨厌请愿,希望请愿不要发生,那也不对,事情还有另一面。无论何时,上校在仪式上总是笔挺地站着,手中握着两根并列的竹竿,身后是完全的虚空,那情形是十分庄严的。他是这个世界不可逾越的墙。而他生活的意义,必定就在这请愿的仪式里。只有人们不自量力的请愿,那结结巴巴的演讲,那战战兢兢的谦卑,才充分体现出他的权威,体现出他作为墙的功能。于是他在受折磨的同时又有种魔鬼样的快感,这也许是他感觉的真正实质。所以市民们卑微的小小的欲望,又是上校活下去以重返那种快感的动力。 
  那么上校到底是什么呢?他是艺术家的艺术自我,他体现着艺术的最高原则,他的生命由庸俗的市民们的生存请愿所滋养。他为了避免坠入身后的虚空,就一定要融入在身旁拥挤着他的市民;而要统治他的市民们,他又必须站在虚空的最后界限上。这就是他手里握住的两根竹竿的意义——法支撑着他,他也支撑着法;他在这里既代表市民又代表法。两根竹竿只能同时竖立和倒下。 
  市民们体现着艺术家那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卑微而庸俗,虽然只能以屈辱和失败为他们的生活,这些奇怪的人们从未想到过要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相反,如果没有上校的拒绝,市民们反而活不下去。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这种拒绝的仪式;他们精神焕发而又严肃认真,从来不对这种千篇一律的仪式感到失望或厌倦,而是从中得到鼓舞,得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撑。所以上校的一次次拒绝就是法对于生活的一次次检验。这种检验当然不是形式,而是生命发展的一个个阶段的总结,哪怕是否定的总结。在拒绝中,法和生命都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性质。当然,遭到拒绝必然也会滋生不满,不满和反抗是一个人活着的标志;但不满只限于私下里或日常生活中,一旦走上那个阳台去请愿,这种不满就会在超脱中消失,然后请愿被拒绝,新的不满再度滋生。这样看来,最不可理解的就是这些市民们了。为什么会一旦将生活附着于这种仪式,就像吸毒品上了痛一样呢?这种枯燥的仪式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有着怎样无穷的。外人无法领悟而只有他们自己如痴如醉的妙处呢?他们的热情似乎从来也没有枯竭过一天,永远在暗地里策划、忙碌,选出自己的代表团。阳台似乎就是他们登上天堂去聆听圣旨的阶梯,只是他们对天堂里的事并无很大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阳台上发生的这一切里。这一切使他们热血沸腾,过后又使他们从那强大的惯性中获得力量,酝酿新一轮的请愿。通过仪式,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渺小;通过仪式,他们的灵魂与上校结合,因而领略了上校身后那无比纯净的虚空。我们可以说,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日夜躁动的人们,世界才成为世界,虚空才得以成立。而上校本人,不就是从他们当中选派出来的吗?否则还能从哪里来呢?上校从首都而来只是一个不能证明的神话(因为谁也不能证明首都在何方),或者也可以说是那种神秘传统信念。奇思异想的小城的人们,在世界的末端看到了上校这堵墙之后,一切世俗的努力都中止在这堵墙的面前;但又不是真的中止,只是表演了一场中止的戏。 
  那实行拒绝仪式的阳台,是怎样一个所在呢?阳台位于集市广场之上,似乎与下面的广场有着绝对的界限,似乎高高在上。但时常于不经意中,界限就被打破了。因为对广场来说,阳台太有吸引力了;而对阳台来说,广场又太有吸引力了。所以,阳台上的小孩将脑袋从栏杆之间钻出,与下面的小孩吵架;而市民们,一旦好奇心高涨就挤进阳台,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地方。这种描述又使我们回到前面那个相互支撑的比喻,并得出阳台与集市广场是一个整体,上校与市民不可分的结论。阳台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尤其是那些神秘的士兵,他们与众不同的、吓人的外貌,他们沉默寡言、固执呆板、难以接近的性格,既使人惊恐,又使人厌恶。这些怪人,他们虽然矮小、并不强壮,实际上对我们这些浅薄活跃的市民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这当然与他们从不知处所的地方远道而来,如今又属于阳台上的上校有关。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保卫上校的人,一种我们俗人不能与之长久对视的人,否则我们就要中邪。从他们的眼睛和牙齿的模样,人们一定是有几分“似曾见过”的感觉吧。这些平时见不到的异类,只在请愿的时分来到阳台上,成为阳台上庄严的一景。很显然,他们虽然不开口,对于请愿也是否定的,所以大家才会如此害怕他们的盯视。阳台便是演出的舞台;在它上面,市民们请求生活的愿望,通过上校、士兵们、官员们主持的仪式,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而双方都明白,这场戏是对他们生活过了的证实。 
  1998年11月20日,英才园 
 
 
无法实现的证实:创造中的永恒痛苦之源——解读《一条狗的研究》
 
  文中的“我”——具有怀疑精神而又躁动不安的特殊个体空中之狗和音乐之构——非理性和诗情之体现一般的狗——理性或科学原则之体现狗类——精神之体现一般动物——社会行为 
  土地——现实 
  美丽的猎狗——死神或天堂的使者 
  刨地——日常体验 
  咒语和歌——艺术的升华 
  在荒芜广阔的世界里,居住着大量特殊的动物——狗类。狗类由于自身独特的存在而制定了数不清的规则,规则中最主要的一条便是对他们内心那个最大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关于这个问题的知识保持在严的沉默,这种沉默代代遗传下来,成了它们的天性。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些狗,它们外表的尊严遮不住内心致命矛盾的折磨,它们表情悲哀,每条狗都由天性所决定无法说它们最想说的事,因而整个一生只能在永恒不破的沉默中度过。 
  任何事物都有例外,在狗类中就有一些极不安分的家伙,它们性情忧郁、敏感、多虑,自我意识太强;它们由于这种性情所致对任何有疑问的事物都要追根究底,不惜花费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搞它个水落石出;它们即使一次次遭到可耻的失败,一次次在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仍然不肯放弃;它们的自我恢复的能力也是惊人的。文中的“我”便是这类狗中间的一条。“我”是狗群中的一员,身上具有狗类的所有特点,但却不愿像一般狗那样认命,不愿在沉默中守着规则终其一生。“我”天性异常,精力充沛,早年就如中了魔一样四处乱跑,逢人就提问;于是便发现了奇迹——七条在古怪吓人的音乐声中表演的狗。那些狗的表演完全违反科学的规则以及狗类的那些符合规则的天性,因此在狗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它们的音乐也违反常识和习惯,却具有压倒一切的、致命的威力。这种违反科学的表演并不是浅薄的、乱七八糟的,而是具有铁一般的内在规律,以令人信服的整体一致性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在痛苦之余认识到:奇迹,只有奇迹,才与“我”内心的疑团的答案有直接的关系。“我”从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生活,埋头于对奇迹的研究中。 
  “我”是怎样的一条狗呢?“我”是怀疑的化身,对其他动物不感兴趣,一味执著于狗的世界;“我”所关心的一切,都与狗的命运有关,而奇迹又是决定狗的命运的关键;“我”为了解开狗的命运之谜,形成了一种为奇迹而活,自己制造奇迹的生活方式。 
  狗类的最高幸福原则是统一;奇迹是破坏统一的,往往达到要摧毁原则的程度。“我”进一步发现了原则里面的缺口或裂缝,决心从这缺口突围出去,研究规律或原则之外的东西,另辟暖径接近终极之谜。“我”的研究并没有给“我”带来幸福与安宁;相反,一连串的毁灭性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