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政府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关税改革。1930年2月17日,埃及政府
颁布了实行新关税率法令,即从1930年开始,进口税率从8%提高到15%,
有的提高30%以上。对进口埃及的几种商品实行高税率,如对日本的布匹征
收40%的附加关税,对中国进口的棉织品征收45%的关税等。目的是保护民
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实行优先收购国产工业品政策,保护本国工业
生产。三是政府以财政支持工业发展。埃及政府为了支持工业发展,除了建
立示范牛奶工厂,对外国奶制品征收70%的进口关税外,还从财政上给本国
工业家低利率贷款,帮助工业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此外,还调整
工业结构,发展棉织、制糖、皮革、水泥、牛奶等工业。这些政策,使埃及
工业渡过了经济危机,促进了埃及工业的发展。但它具有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世界经济危机对埃及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标志是对外
贸易额下降。危机年代,埃及进口商品如大米、面粉、肥皂、水泥、棉织品、
干酪、烟草等大幅度下降。如1933年起,进口商品贸易额从1929年的5526
万镑下降到2676万镑,即下降了一半多。从1934年起,进口额略有回升。
危机期间,埃及出口商品如棉花、谷物、牲畜、原料、砂糖、金块、磷酸盐、
烟草制品、洋葱等大量减少。如1933年,商品出口总值从1929年的5243
万镑下降至2878万镑,即下降了45%。但从1934年起,出口额逐渐增长,
1937年对外贸易总额恢复至1929年的70%以上。从此,出现了出超的好势
头。
在危机期间,埃及财政金融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增加财政收入,埃及实行
下列税收政策:其一实行所得税,税率为7%。其二实行商业利润税,税率
为12%。其三实行新关税,平均关税率为15%,最高税率为30%,最低税
率为10%。实行新关税制度使埃及每年增加财政收入1800万镑。
二是推行新货币制度。在反危机斗争中,埃及实行新的货币政策。即从
1931年起,埃及放弃金本位制度,实行埃镑自由兑换英镑制度。由于埃镑从
属于英镑,所以,它对埃及货币及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是造成
埃及商业债务的增加。
三是加强银行业。在经济危机期间,埃及采取下列政策加强对银行业的
管理。其一,通过埃及国民银行,发行纸币,开展存款、放款、兑换等业务,
从中获取利润。其二,建立农业信贷银行(1931年),后改为农业合作信贷
银行。并通过银行发放低利率贷款,支持合作社发展,帮助农民发展农业。
其三,通过农业抵押信贷银行,从事以收受不动产为抵押品经营的长期贷款
业务,如土地抵押放款等。并于 1941年颁布了银行管理法令。1932—1937
年,该银行先后办理了贷款业务3470多次,发放贷款金额为72万埃镑。
在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埃及的资本输出。1937年,外国
对埃及投资总额为8800万镑。其中对农业、运输、工业等埃及公司的投资为
7700万镑,对苏伊士运河公司等单位投资为1100万镑。这些投资对发展埃
及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埃及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
年),埃及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Page 109…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棉花生产锐减。由于战争影响,国际市场萎缩,交通不畅,导致了埃及
棉花出口额猛跌,棉花价格暴跌,从而使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锐减。如
1942/1943年度,棉花播种面积为71。3万费丹,较1938/1939年度的163万
费丹减少了一半多。同期,棉花产量也从957万坎塔尔减至374万坎塔尔,
减少了583万坎塔尔。二是扩大粮食生产。为了保证战争对粮食的需要,埃
及政府决定扩大谷物生产。一方面是将小麦、大麦等谷物播种面积提高到50
—60%;另一方面压缩棉花播种面积15—22%,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但由于
强行轮耕制,缺乏肥料,粮食收获量仍呈现下降趋势。如1938/1939年度,
每一费丹小麦收获量为6。15阿的波,1942/1943年度下降为4。49阿的波。
大麦、玉米、大米、大豆等农作物收获量也有所下降。
战争期间,因英国在埃及军事订货增加,外国工业品进口减少等原因,
推动了埃及工业的发展。其发展的标志:一是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战时,埃
及工商业资本家都在原有企业基础上扩建,增加工人。如战时埃及的工业、
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工人数扩大到100多万人,其中工业工人数占总职工人
数的36%。二是建设了一些新工业企业。如1942年工业投资比重从1914年
的8。9%提高到22。5%。新建企业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三是扩大了工业
品生产。如1943年,英埃油田公司的石油开采量为128。4万吨,较1939年
的65。4万吨,扩大了约1倍。但工业品仍未能满足军队及市场的需要,出现
了黑市和商业投机活动,商人从中渔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埃及资本
主义和工业的发展。1945年埃及工业生产净产值从1939年的1300万埃镑增
①
长到1800万埃镑。但埃及垄断资本的发展,埃及工业联合会垄断集团的兴
起,又阻碍了埃及新兴工业的发展。
战争期间,埃及的对外贸易不断萎缩。一方面是出现了贸易逆差。1944
年外贸出口额从1939年的3483万镑下降至2692万镑,1944年进口额却从
1939年的3409万镑上升为5060万镑。但进口额上升受价格上涨因素的影
响。此外,战争期间,埃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不平衡。这个时期,埃及同欧
洲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下降了25%以上,同亚洲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15%以
上,同近东诸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增长,而且活跃。总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英国的军事部门直接控制了埃及的经济,其中包括物质资源、运输和
进出口贸易。由于国际市场衰落,交通不便,埃及的对外贸易,含棉花出口
额大幅度下降,价格暴跌,从而沉重地打击了棉花生产。
在战争期间,埃及的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埃及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一是发展工农业生产。二是改革税制,主要是实行直接税、超额利润税、间
接税等,超额利润税率为75%以下。三是提高运输税率,1941年,埃及提高
了国营铁路运费率。1944年国营铁路运费收入达1150万镑,较1941年的700
万镑增长了39%以上。四是提高“高税品”关税。战时,埃及对啤酒、烟草、
酒精、咖啡、汽油等商品实行高税制,这使埃及的关税收入提高了30%以上。
战时,尽管埃及的财政收入有较大的增长,但也存在通货膨胀、债务增
加等问题。英国还利用战争债务来控制埃及经济。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埃及经济的发展。
① '埃'穆罕默德·艾尼斯、赛义德·拉加卜·哈拉兹:《埃及近现代简史》,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55
页。
… Page 110…
2。澳大利亚经济
1917—1945年这个时期,大洋洲各国经济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经
济领域中,各国的工业、农业、矿业、畜牧业等都比较兴旺。一些国家的资
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澳大利亚是大洋洲诸国中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发展
状况具有代表性。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澳大利亚经济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成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①垄断资本的加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资本
在澳大利亚经济中的垄断与统治日益加强。其主要表现,一是垄断组织扩大。
在两次大战之间,澳大利亚的垄断组织通过兼并,其资本和规模不断扩大,
并控制了一些重要经济部门。如 1935年,布罗肯希产业公司吞并了澳大利亚
钢铁公司,既扩大了资本,又控制了钢铁工业。同时,国家机构日益从属于
垄断组织的统治。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时期,澳大利亚政府
不仅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而且扩大投资,发展铁路、水利、电力业、建立资
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三是加强对外扩张和掠夺。澳大利亚的垄断资本既
剥削本国人民,又派兵参加英国在南非所进行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并且通过
殖民炼糖公司、伯恩斯·菲利蒲公司、卡尔彭特公司等垄断组织,对大洋洲
的新几内亚、巴布亚、诺福克群岛,瑙鲁等殖民地或托管地进行殖民扩张、
剥削和掠夺。
②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实行“人
力、资金和市场”政策,也称“移民、投资和互惠贸易”政策。旨在大力开
发国内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它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移民。20年代初,出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