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饩拖竺献铀档囊谎5牵绻颐谴右黄毡楣鄣憧矗颐堑幕卮鹨耸且遭夹牡淖畛踉赐贰R蛭颐撬档牧夹牡脑赐肥侵溉巳硕加械纳贫耍庖簧贫宋抟捎Φ焙凶畲蟮钠毡樾裕唤鲇Φ蹦茉谒腥四抢锎嬖冢矣Φ蹦芏运腥吮砺叮凰膊灰吮还娑ǖ镁哂刑嗟恼娴摹⒒哪谌荩蔷哂幸恢肿罨荆钇鹇氲男灾剩庋拍茏罟惴旱匚嗣撬校欢谡庑┓矫妫抟杀惹装哂懈蟮钠毡樾浴W苤颐怯欣碛伤担绻芏砸桓雎啡朔⑸椋隙ǜ锌赡芏宰约旱那兹瞬椋垂矗的芰兹艘惨欢ɑ崃跏廊巳疵挥型渥愕睦碛伞!
  而且,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在父母子女那里发生的情况,作为客观的观察者,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和关切,然后才是子女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开始还是包含强烈的自爱成分的,婴儿之所以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爱他,父母是给予他温暖和食物,给予他安全感的人,所以,这种依恋实际上主要是一种自恋,只是到后来,他才可能逐渐发展起一种真正爱父母和他人的能力,一种纯然对父母和他人的关切。所以,从一种客观的、普遍的观点来看,是不宜把亲爱作为良心的源头的,我们也许只能在比较狭窄的意义上说亲爱是良心的一个源头,即从个人,从自我的观点上说∶我们可能常常是首先从爱父母而知道爱这个世界的,我们通过爱亲人而知道了爱世人,或者说,我将通过爱父母来体现,来延伸对所有人的爱。应当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虽然可能在强烈程度上胜过子女对父母的爱,但子女对父母的爱中却包含着更多的义务成分,所以,从自我道德成长来说,培养自己对父母的爱,即儒家所说的孝亲,有助于加强爱中所包含的责任感、义务感,有助于体会爱的崇高性和绝对性。即便这不是培养和展现爱的唯一道路, 但却不失为一条符合我们传统的、也有着最多先行者的可靠道路。 
  ①《孟子·尽心章句上》。 
  ②《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尽心章句上》∶ 〃仁者无不爱也, 急亲贤之为务。〃《尽心章句下》∶〃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③见《王文成公全书》,第90页,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 
  ④如《吕氏春秋·爱类》∶〃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又《淮南子·主术训》∶〃偏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偏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乎其类也。〃 
  ⑤西方有关爱的类型的概念主要有〃eros〃(性爱、爱欲)、〃agape〃(神爱、圣爱)、〃philia〃 (友爱)、〃nomos〃(忠爱)。如果硬要比附的话,中国的〃仁爱〃概念大概最接近于〃忠爱〃加〃友爱〃,而没有最接近肉体的〃性爱〃和最具超越性的〃圣爱〃这两端的意思。佛教中没有作为最高主宰的唯一神,佛教的爱是普爱众生。虽然佛教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的士大夫有深刻的影响,但在传统伦理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仁爱说还是始终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为中心内容的。 
  ⑥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一节,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⑦《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⑧《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⑨如《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亲戚即殁,虽欲孝,谁为孝?老年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欤?!〃 
  ⑩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对父母之爱的感人描述,例如,《诗经》中著名的《蓼莪》一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又如唐孟郊《游子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这些描述的主旨还是要报答父母之恩,父母之德。孔子说〃父父子子〃,先儒也常说〃父慈子孝〃,北齐颜之推甚至说∶〃父不慈,则子不孝〃,但是,总的说,中国历史上对慈爱的要求远不如对孝道的强调,传统道德的重点不是放在〃父慈〃而是放在〃子孝〃上,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义的。 
  11《庄子·天运》。 
  12这当然可能成为一种流弊,需要一种爱的人生哲学,而不止是爱的道德学来润泽和补救。 
  13《荀子·性恶》∶〃妻子具而孝衰于亲。〃 《邓析子·转辞篇》∶〃孝衰于妻子。〃《礼记·坊记》∶〃子云∶'父母在,不嵆评希孕⒉谎源取9朊胖冢范惶尽?君子以此坊民,民犹嵄∮谛⒍裼诖取? 
  14甚至父母关怀子女的义务也被列为他对自己父母的〃孝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人不生养子女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而爱其自身,显身扬名也都是孝。 
  15可参见谭嗣同《仁学》、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等。 
  16参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7鲁迅在批判传统孝道时也曾采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自我主义的立场∶即〃我〃或〃我们〃作为转变期的一代,作为觉醒者、 先行者,要〃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也就是说自己还是要做孝子,却不让孩子们对自己这样做了,这责任到此为止,到我这里为止,这当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只是对自己,那道德上怎样严格要求似乎也不算过分,至少我们不能对他横加指责和干涉。 
  18我们焦燥着要实行现代化,而这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无形中巳经被准备好了虽然这准备可能还只是破坏,是打碎这基地上原有建筑的工作。我们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纲常的社会,试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三纲还剩什么?五常还剩什么?三纲在辛亥革命之后据说就巳去其一,现在又去其几?作为五伦的五常,有三者是与三纲相合的,剩下的又怎样了?新的纲常又是什么?打破是痛苦的,但看来也是容易的,而最为艰巨吃紧的工作,还是建设。我们的希望也就在建设,尤其是建设一种新的伦理。 
  19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总之,我认为要人尽单方面的爱,尽单方面的纯义务,是三纲说的本质。而西洋人之注意纯道德纯爱情的趋势,以及尽职守、忠位分的坚毅精神,莫不包含有竭尽单方面的爱和单方面的义务之忠忱在内。所不同者,三纲的真精神,为礼教的桎梏,权威的强制所掩蔽,未曾受过启蒙运动的净化,不是纯基于意志的自由,出于真情之不得巳罢了〃。《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1…62页。 
  20从现代生物学的观点看,〃血缘〃这一概念并不准确,因为,性状遗传并非是通过血而是通过基因来传递的。儿女的基因一半得自父亲, 而另一半得自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单系血缘关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于生理,而是有重要的社会原因。 
  21陈寅恪在讨论隋唐史时曾谈到过〃种族的新血〃的意义。 
  22这当然是指一夫一妻制而言,但一夫多妻等婚姻形式也同样包含着一种选择的因素。 
  23《左传· 桓公十五年》 记郑国雍姬得知丈夫受国君命欲杀其父,于是问母亲∶〃父与夫孰亲?〃,其母说∶〃人尽夫也, 父一而己,胡可比也。〃这说明了血亲的宿命的、不可替换的性质,但从另一方面说,正是因为人皆可夫,却只择一为夫,恰体现出一种珍贵性和神圣性。雍姬之母的意见实为其娘家人的意见,并不合后来的三从四德。因为按传统三从四德的观点,婚姻巳改变了雍姬的地位,〃出嫁从夫〃,并跟着丈夫遵从公婆,对公婆的遵从此时要超过对自己父母的遵从。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见《史记》所载汉高后吕雉死后铲平诸吕之乱的事件,朱虚候刘章的妻子是吕禄之女,而刘章正是从其妻得知诸吕之谋, 而在铲平诸吕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也就是说,这次是女儿没有站到父亲一边,而是站到了丈夫的一边,作为〃妻子〃的形象胜过了作为〃女儿〃的形象。 
  24当然,这也使婚姻带上一种偶然性,一种无可如何的命运的色彩。如《史记·外戚世家》所言∶〃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姬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 
  25《新约·以弗所书》。 
  26参见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文〃论弥尔顿的悼亡诗〃中的比较。他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西方没有悼亡诗的传统,但在我国文学里悼亡之作却有很悠久的传统,其原因恐怕要从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去找。 
  27均见《大戴礼记·本命》。 
  28其中〃无子〃、〃有恶疾〃非人为之过,故后来所说的〃五出〃将它们排除在外。 
  29参见钱钟书《管锥篇》〃毛诗正义〃第17则〃夫妇与兄弟〃条。 
  30我们在此并不想作道德褒贬,故〃高尚〃〃下流〃均用引号,我们只是想指出这一鲜明的对比;在收紧婚姻关系的同时却出现了大量的淫秽文字。这在明朝尤其明末盛行的通俗小说中看得很清楚,对性快乐的陶醉,乃至审美的描写,对性技巧的公开讨论等,都大量地见诸于文字 
  3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在这纷至沓来的变革之中,作为个人的妇女,摆脱了她们先前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她们这种无声无息而又飞速的解放过程,是本世纪尚未被人记载的最大革命业绩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