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做人〃。 
  那么,〃做人之理〃是些什么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某某很会做人〃, 这个〃很会做人〃一般是指他很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把各方面的关系都弄得很圆、很顺,所以,这里的〃很会做人〃不属于道德的范畴,而只属于明智的范畴,这个〃很会做人〃的人有时甚至有孔孟所斥的那种〃乡愿〃的嫌疑。 
  从另一面说,〃做人之理〃也包括一些很高的道理,包括个人的最高追求,终极关切,圣贤人格,天地境界,这些道理可能是纯道德的,也可能不止是道德的,还包括宗教的、审美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种理称为〃成圣之理〃, 圣人也是人,〃成圣之理〃当然也还是〃做人之理〃,但其意在立〃人极〃,甚至超越人而追求〃神圣〃。 
  我们现在要说的〃明理〃之〃理〃却不是上述这两种理,不是明智之理,也不是成圣之理,而是一般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成员都应当履行的〃义务之理〃。〃明智之理〃若不受道德约束,就类似于〃关系学〃、〃官场学〃,即便不欲害人,却也是要利用人,所以颇有难言之隐,不好公开宣传教诲,有时只在〃诫子书〃中露出一点;〃成圣之理〃当然光明正大,有很多道理可讲,但个人真要进入较高境界, 则非依赖某种直觉,〃会根〃或信仰不可。所以,只有〃义务之理〃最适宜公开、普遍和系统地说〃理〃,也最需要公开,普遍和系统地说〃理〃,因为它所关涉的基本义务都是社会的纲维,天下的命脉。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何为〃义理〃,并对〃义理〃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此必须排除一切个人的好恶和特殊的目的。我们做或不做某一件事情,我们评论别人做的某一件事正当还是不正当,都必须尽量提出别人能明白的理由。我们的讨论和争辩也都应当是说〃理〃,而不是任〃情〃或斗〃气〃。在人的各种意识成分中,只有理性最具普遍性,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有望达到最大范围内的基本一致,我们在涉及人群协调与合作之道时,舍讲〃理〃别无他途。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义理的普遍性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良心论》 《底线伦理》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道德·上帝与人》                       
  
第六章:明理 
 一、义理的普遍性   对〃普遍性〃有许多种理解,所以, 我们先得确定我们所说的〃义理的普遍性〃中的〃普遍性〃的涵义,让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表∶ 
一、非道德判断
⑴事实判断
⒈特殊的∶我能够进行推理。
⒉普遍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⑵义务判断
⒈特殊的∶我应当先洗手再吃饭。
⒉普遍的∶每个人都应先洗手再吃饭。
⑶价值判断
⒈特殊的∶豪华汽车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⑵普遍的∶豪华汽车是所有人都最喜欢的东西。
二、道德判断
⑴事实判断
⒈特殊的∶我看见父母劳累就会于心不忍。
⒉普遍的∶任何人看见父母劳累都会于心不忍。
⑵义务判断
⒈特殊的∶我看见阿毛落井就应当去救他。
⒉普遍的∶任何人看见孩子落井都应去抢救。
⑶价值判断
⒈特殊的∶爱是我最珍视的一种感情。
⒉普遍的∶爱是所有人都最珍视的一种感情。 
  为了直接切入我们的主题, 我们对这份表采取了某种简化的处理,比方说∶在〃特殊判断〃一栏中,我们都采用第一人称单数的形式,而未采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数及各种复数形式;在〃普遍判断〃一栏中,我们比较明确地以〃所有人〃〃任何人〃〃每个人〃等形式表述,但这种普遍命题实际上也可以用其它方式表述,例如说〃快乐是人们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人们能理解的层次上,甚至可以省略掉主语,如〃进食方能生存。〃〃人类之爱高于一切!〃〃以孝为本。〃〃禁止说谎!〃等等。 
  〃非道德判断〃与〃道德判断〃各包含三种判断,这三种判断又可以区分为二∶一是事实判断,二是包括了义务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规范判断,事实判断是人们对通过观察或内省而经验到的事实做出的客观陈述;而规范判断的目的是最终要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活动产生某种影响,即对人的各种活动起一种规范作用。事实判断与规范判断比较好区分,比较难区分的是规范判断中的义务判断与价值判断,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区别它们∶义务判断是针对人的行为的,直接告诉人们应当怎么做,或者说什么行为或行为准则是正当的;而价值判断则是针对人的品质、性格、理想、追求的,从而是间接告诉人们应当怎样行动、怎样生活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把义务判断称之为〃直接的规范判断〃,把价值判断称之为〃间接的规范判断〃。 
  那么,回到〃普遍性〃的问题上来,我们来看前面的表中〃普遍的〃一栏,现在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几种什么样的〃普遍性〃呢? 
  首先,是一种〃事实的普遍性〃。比如上面非道德判断中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它是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和归纳来验证的。普遍性的等级会有差别,比方说〃人皆有一死〃就比上述命题及〃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因为还有天生智力有缺陷,不能进行推理的人,有无足和长毛的人,但这些稀少的例外还是不影响我们同意后两个普遍命题。 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实际是一种〃真实性〃,陈述这种普遍性也就是在陈述一种真理、一个事实。 
  涉及到道德的〃事实的普遍性〃可能要复杂得多,有些学者甚至不会承认道德能有这种〃事实的普遍性〃,不认为道德能有这种〃事实判断〃。他们或者不承认象〃人皆有恻隐之心〃这类命题能够验证和成立;或者承认它,却不认为它是道德判断,因为他们可能认为道德判断只是规范判断。但我们认为象〃人皆有恻隐之心〃还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的,还是能够纳入道德的范畴。这种涉及到道德的事实判断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主要是一种有关人性善恶的解释。虽然一些学者把这一领域作为无法证真或证伪的领域而予以拒斥,但是,看来我们并不能回避这个领域,而且,我们也还是能找到一些途径进入这一领域。比方说,通过一种内省,我们能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到一种恻隐之情,我们再依据这种内省,并通过与他人语言的交流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大致地推断出他人的心里也有这种恻隐之情,当然,要清楚地说明这种〃推己及人〃是如何可能的并不容易,而要证明它总是可靠就更难了。但是,只要我们不陷入一种唯我论的观点,我们就必须承认,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以人们能够相互感知和影响为基础的,而且我们也确实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涉及道德的〃事实的普遍性〃命题应该说也是可以成立的。这里的〃普遍性〃实际是一种〃共同性〃,即一种人类的〃共同性〃。我们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或者内省去把握人类这种与道德相关的〃共同性〃、〃普遍性〃。 
  其次,是一种〃义务的普遍性〃或者说〃直接规范的普遍性〃,所谓〃义务的〃的普遍性,是指它不是要说明〃什么是普遍的〃,而是要说明〃什么应当是普遍的〃,前一种普遍性的要义是事实,其生命就系于事实,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例外,其命题就要受到挑战,这些例外达到一定程度它就完全不能够成立,而后者却不必是事实,不必是现实,其命题的基本性质不是对事实的陈述,而是诫规和命令,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外就不能够推翻它,比方说,现实生活中即使有大量严重的欺诈行为,也不能够推翻〃每个人都不应当说谎〃的普遍命题。甚至我们可以说,〃应当〃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例外,乃至总是有例外才作为命令提出来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任意提出这种命令呢?比方说你提出〃每个人都应先洗手后吃饭〃,我提出〃任何人看见孩子落井都应去抢救〃。它们在形式上都是普遍命令的,但是,那一个命题是具有真正普遍性从而确实具有一种强制性呢?有没有真正的〃义务的普遍性〃?或者说,怎样理解〃义务的普遍性〃?既然〃义务的普遍性〃不是靠事实来证明的,那它究竟可以用什么来表明它的〃普遍性〃?我们在这里似乎要陷入一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局面,幸运的是,康德发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即义务的形式或逻辑的可普遍化原则,这一原则虽然仍旧不能够从正面说明只要具备了那些条件,一个义务命题就能作为真正的普遍命题而成立,但它却能够把那些明显的、其特殊命题与普遍命题自相矛盾、两者不能够同时成立的判断排除在义务之外,而这对道德来说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理的普遍性〃虽然不能象〃事实的普遍性〃那样被经验地证明,但它现在确实有了一个衡量自身的标准。 
  所以,这种〃义务的普遍性〃实际上应理解为是一种逻辑的普遍性,一种形式的普遍性,即它的准则是否能从特殊的命题引申到普遍的命题而不自相矛盾,自我拆台。这种逻辑上是否能普遍化的原则就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义务命题是否能够成立的必要标准。义务判断如果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普遍化,或者说,我们不能够不自相矛盾地意欲其普遍化的形式,那它就不能够成立。简单地说,可普遍化原则对义务命题的要求就是∶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应当这样做,那么所有的人在类似的情况下都应当这样做。 
  我们前面说到过〃义务的普遍性〃不必是事实,不必是现实,但是,我们是否能从可普遍化原则推测,说它跟事实还是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