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岂止是知行合一,心理合一?王阳明到处都看见相同,看见合一。陆象山也说心只是一个心,性、才、心、情都是一物,在天为性,在人为心,若能尽我心,便与天同。但言而不详,到王阳明这里,人文道德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打成一片∶ 心即性,性即心,天、地、命、性、心,只一性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 心即身,身即心,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但指其充塞处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修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实际皆一事。心主于身,性具于心,善(外在道德规范)原于性,性、理、善皆吾心,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 因所指而异名,实皆吾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同上书,卷四,第58页),明善即诚身,诚身即明善,是一件事而非两件事。 
  人问王阳明∶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破做一个,他答∶〃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只是道一而已,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圣人之学就是惟一之学,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精从米,可以米譬之,要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舂簸、筛拣则是惟精之功。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皆是以惟精求惟一,他如博文亦是约礼之功,格物致知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均无二说也。 
  在王阳明这里,世界是统一的,它统一于良心,而这世界主要是人文世界而非物理世界,这心是道德心而非认识心。如果说讨论良心的认识论起源、根据和性质是讲良心的前半截,而讨论良心对人生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是讲良心的后半截,那么可以说,王阳明的良心论主要是在这后半截上做文章。 
  讲伦理道德总要讲外在规范与内心动机两个方面,然而人们总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基础,以避免一种二元论,那这基础是在内还是在外呢?儒家伦理的发展一直有内倾的倾向,孟子之言尽心知性知天,把心视作首要的,程朱实际也还是重内,但却不如王阳明这样彻底、这样完全、这样坚决、这样斩钉截铁地把良心做为统一万事万物,万义万理的基础。 以良心涵盖万物,涵育万理,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推阳明。〃良心只是个是非之心, 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同上书,卷三,第20页)有了良心,就可以以一变应万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良心自足, 不假外求,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也,故王阳明要把〃晚年朱子〃 往心学上扭。王阳明在此达到了一种理论上的圆融和彻底,达到了一个完全一元的世界,然而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②主体性的确立 
  以良知为中心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意味着对道德行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矗立起一个道德的自我,必须由自己去体会、去努力、去磨炼、去自致良知。 外在的行为是看得见的,别人可以指点,而良知却是别人看不见的,需自家体会。这也就是王阳明〃答人问良知〃一组诗中其中一首的意思∶ 
良知却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⑥ 
  儒家一向重视这种道德主体性的确立。孟子说人之体有大体有小体,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又说舍生取义。〃涵养〃是指长远、指一生的道德修养,〃舍取〃是指处在某种边缘处境的道德选择,这些都要求突出道德主体的力量。于是,所谓求放心之求,养浩然之气之养和扩充皆是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导性。故孟子会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会认为〃自暴自弃者,不可与之言。〃 
  宋明心学的创始者陆象山更反复申明、大声疾呼要确立这一道德的主体∶〃要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陆九渊集》第399)〃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君子以自昭明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暴谓'自暴',弃谓'自弃',侮谓'自侮',反谓'自反',得谓'自得'。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圣贤道一个'自'字煞好。〃(同上书,第427页)〃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同上书,第452页)〃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同上书,第458页)〃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宋元学案》,第1894页)王阳明也反复申明圣贤之学只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的含义是首先成就一个道德的自我∶〃人须有为己之心,才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上》)阳明区分〃躯壳之己〃与〃真己〃,认为天理作为身的主宰即心即真己,真己是躯壳的主宰。从吾所好,要从真吾,真吾即良知,真吾之好与天下之好同。道德主体也就是心为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当正心,正心当依靠自己。以水为喻,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故凡不息者皆有源,作辍者皆无源故耳〃(《王文成公全书》卷四,文录,第56页),依靠自己方能有活水,方能使道德工夫源远流长。又言〃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自信方能自立,自立方为做人。又说良知即未发之中,然未发之中之气象只自家体会得,他在答刘观时问时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王文成公全书》卷一第34页)又言∶〃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 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同上书《传习录下》第54页)最高的精神境界须由自己去接近、去体会、去把握。 
  然而王阳明又经常讲到〃无我〃∶〃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勇于成之〃(《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别方叔贤序》)〃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 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 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第34页)这说明在王阳明、陆象山乃至上溯到孟子的心性儒学这一系里,最大限度地调动道德主体的力量正是为了使主体成为道德的!此即圣人之学为己之意,为己是为了克己,克己则无己,无我,而无己无我方能成己、成我。其所要为之己,所要成之我正是道德之己,高尚之我,而所要克去之己、克去之我则是不道德之己,不高尚之我,亦即私欲。孟子讲扩充,王阳明讲致良知,皆是讲道德主体之用。儒家视道德主体即为本体,当代大儒熊十力更明白揭出〃体用不二〃的旗帜,工夫就是本体,本体就是工夫。没有空悬的道德主体,道德主体总是在工夫中体现。能十力言其《新唯识论》是全发明此旨,特提即工夫即本体,说此是从血汗中得来。良知必须去致,致即推扩之义,推扩工夫即顺良知主宰而着人力,顺主宰而推扩去才无自欺。若以为人有良知就自然都是圣人则大谬不然。良知确是本体或主宰,然而却要自家努力去把它推扩出来,一不推扩自欺便起,没有推扩工夫而求无自欺,必不可能, 必有积极的推扩工夫而不只是消极的论说才可不自欺。熊十力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战云弥重之际,仍在致牟宗三并转唐君毅的信中谆谆告诫∶〃主宰不是由人立意去作主之谓,主宰非外铄非后起,而确是汝之本心,是汝固有之良知或性智,亦即孟子所云仁义之心,程朱云天理之心,却要在知善知恶知是知非之外,或智处认识他。阳明教初学总在此指点,认识了这个面目,却要自家尽人能,即努力去推扩他。 
  推扩得一段,主宰的作用便显发一段,推扩得两段,主宰的作用便显发两段。你时时在顺主宰的作用而推扩之,即无所往而不是主宰显发。于流行见主宰要于此悟去,即工夫即本体要于此悟去。一息不推扩即容易失掉主宰,而习心私意将乘机而起矣,自欺而不自觉矣。〃⑦ 
  可见,道德主体又实际上存在和确立于要成为道德主体的不懈努力之中。③圣贤人格的进路良心对于人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成就一个完善的人格。良心不向人许诺健康、财富、权力、地位、荣誉、知识这些常常被人视为幸福要素或价值目标的东西,它只是许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而人之所以为人,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有无仁义道德,所以甚至不必说做一个道德人,一个高尚的人,仅仅说做〃一个人〃就有此意了。人凭一种高尚的道德精神而高于众生,而成为大写。象山之言甚感人∶〃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陆九渊集》,第439页)〃大世界不享, 却要占个小蹊小径子,大人不做,却要为小儿态。可惜!〃(同上书第449页)〃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当自尽人道。学者 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宋元学案》第1889页)。 
  〃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原非自立也。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同上)王阳明也常把孔孟周程朱陆连同己之学称为圣人之学,并常与举业相对。认为〃学此学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涤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所以,阳明会在《书朱宗谐卷》中说∶问为学,立志而己,问立志,为学而已。立即立做圣人之志,学即学为圣人之学,而学莫先于立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